广州骑楼街分区保护
昨日,《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征询规划委员会意见,有7名市民代表通过刚建立的规划委员会网站报名申请后进行了旁听。据了解,历时五年,经过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多次论证,广州市规划部门反复斟酌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方案首次将文化名城广州市,划定出20.3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在原有的历史文化街区基础上,再增加13片历史文化街区,广州市典型骑楼街还拟分为4个区加以保护。

  广州市规划局有关人士表示,该规划此次并非提出审议,而是先征询规划委员会意见后再进行修改完善,随后再提起审议。待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才报市政府审批。

  据了解,《规划》在全市共划定48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


  新增13片历史文化街区


  在历史城区内划定22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历史城区外的市域范围内划定26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历史城区内包括9片已公布和13片新增的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合计503.71公顷,其中保护范围(紫线)总面积251.85公顷。

  此次对两项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整:拟合并荔湾湖历史文化保护区和逢源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拟将大小马站——流水井历史文化保护区纳入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

  新增的13片历史文化街区绝大部分紧邻已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涵盖广州三大历史区域(内城、西关、河南)的重点地段。

  广州市规划局有关人士表示,新增的13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价值并不亚于已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华林寺、海珠南——长堤等历史文化街区,既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物,又有比较完整的近代街区;宝源路、多宝路、宝华路、和平中、光复南、文德南、洪德巷、龙骧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密集典型,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


  外迁部分旧城区人口


  此次《规划》首次将文化名城广州市,划定出20.3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历史城区特指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历史城区现存的历史风貌,主要形成于1949年以前。历史城区,是由越秀区——环市中路——解放路——流花路——广三铁路——珠江(珠江大桥东桥——人民桥)——同福路——江湾路——江湾大桥形成的封闭环状地区,面积达20.39平方公里。

  在历史城区,将保留居住职能,完善文化、娱乐和商业的职能;弱化历史城区的行政、商务职能;逐步外迁部分旧城区人口,改善居住环境;限制吸引大量人流、物流的设施;限制大型商业项目的进入,鼓励小型特色商业、传统商业的发展,逐步迁出大型商贸批发市场控制大型学校及用地的增加,教育的职能尽量外移,新增学校,尤其是省、市一级学校应尽量安排在新区。


  对镇海楼等轴线建筑控高


  《规划》提出,将传统的“云山珠水”自然山水格局跃升为具有“山、水、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重点进行山江视廊控制,视廊控制范围内的建筑高度应在下层次规划中严格进行控制。例如:中山大学北门广场——珠江——白云山,珠江——镇海楼——白云山。

  《规划》表示,将严格保护越秀山城墙遗址和中山七路交叉口附近的西门瓮城遗址。明清古城城门旧址应加以标识提醒。在街道两侧房屋质量和风貌都较差的地段,可拆除部分现状建筑,形成小块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


  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有委员提出,广州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两方面的关系处理不太好。但是上海和北京的一些地方,在保护很好的同时仍然能够“赚钱很厉害”,广州应该学习。

  广州市政府秘书长陈如桂表示,广州的文化底蕴实际上很深,但是挖掘利用不够。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和考古三个方面不应该是分裂的,保护与建设发展要结合,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切不能捆绑到广州的城市发展。广州历史文化的规划要点,要进行一个分类:哪些是文化,哪些是文物建筑、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都应该做到比较清晰。

  广州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也指出,此次拟划定广州市的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圈范围有点广,如何让广州市可以在保护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又有发展的空间是急需解决的,“如何能既保护,又利用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

文献资料来源:2008-07-25   信息时报-A14

作者:田桂丹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