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伞高手50载伞不离手
沿惠福西路走进庆福里巷口,不出10米,和露天的修车档、理发档一起,一侧的电线杆旁摆着一排旧雨伞,旁边的木牌上4个大字格外醒目——“专业修伞”。这占地不过三四平方米的小摊位就是黄伯的露天“工作室”。

  技术了得:破伞几分钟换新颜

  初见黄伯,他正端坐在自己的这片简陋的小天地中间,埋头忙碌着手中的活儿。只见他腿上放着一把花格伞,一只手用镊子拧开伞骨处那圈折断的铁丝,轻轻抽出,然后利索地将一条新铁丝穿入细槽内。“穿针引线”的同时,又将伞骨的短支架往里一捏。旁人还未看清这番细致功夫,黄伯已经拧好铁丝,撑开雨伞,给伞骨上润滑油了,一把雨伞就修复完毕。

  “这种伞骨折断是最难修。”黄伯说,“雨伞的毛病就那么几样,手上功夫熟练的话,用不上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一旁的刘姨接过刚修好的伞,接着从包里又掏出一把。“这伞买了十多年了,用了这么久,坏了舍不得扔,您再给看看还能修不?”黄伯接过,撑开伞用眼睛一扫,“小问题,能修”,便又埋头工作。“跑了五六家伞店和修鞋铺,都说修不了,其中一个师傅指点我来这个巷子试试,说这里有一位修伞高手,还真是找对人了!”

  光荣岁月:干技术活有点身份

  黄伯名叫黄艺中,今年81岁,老家台山,1945年到广州谋生。来广州的头几年,黄伯在广州一个杂技团打工,跟着走街串巷甚至到农村表演,挣点小钱。后来杂技团解散,黄伯偶然在街边认识了一位修伞师傅,便跟着师傅学手艺。没几年自己就经营了一个修伞的小摊。靠着这个小摊,黄伯娶妻生子,将四个儿女带大成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候的生意最好,那时候一户人家也就一把雨伞,用得小心着呢!坏了就拿来修。对于贫苦人家,一把伞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常有的事。”回忆起自己的“光荣岁月”,黄伯感叹,那时候靠技术干活,修伞师傅多少还有点身份,不像现在和“走鬼”差不多。“前几年一个月还要交50元或100元的管理费,现在街道照顾我们这些露天档,也都免了。”黄伯说。

  这些年来,黄伯的“工作室”位置更换了三四次,十多年前又回到庆福里巷口。老街坊们已经把这位修伞师傅当作了自家人,都叫他“伞伯”。“伞客”中不乏一些几十年的老主顾,有的人虽然搬出惠福路甚至搬出越秀区多年,可每隔上一段时间,还是捧着几把坏伞回来巷子里,大老远特地跑回来找“伞伯”搞定。

  手艺没落:修伞师傅越来越少

  一晃五十年过去了,黄伯的手艺已经“炉火纯青”。现在的黄伯每天平均有十几宗生意,一天赚上三四十元钱,老人家感到很知足。

  “修一把伞一般就收几元钱,主要还是材料费。”每天赚来的钱,除了买一餐盒饭,老人家都用来喝早茶和吸烟,一个月基本也剩不下什么钱。虽已年过八旬,黄伯的身子骨还算硬朗,他自称也是拜这门手艺所赐,可以让他活动活动筋骨。黄伯家住海珠区,不论寒暑,“生物钟”铁打不动:平时早晨6时出门喝早茶,7时坐公交来到庆福里,一直到晚上七八时才坐车回去。到了下雨天,老人家更是坚持出门开档,“下雨天生意好,修伞的人多些,我不能耽误工作。”

  “雨伞越来越便宜,十几元就可以买一把,来修伞的人越来越少,会修伞的师傅更是难找。”这门手艺的没落看似不可避免,从未收过徒弟的黄伯对此不胜唏嘘。

文献资料来源:2008-11-24    广州日报-A17

作者:石善伟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