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堂现“羊”“禾”
广州中山纪念堂位于越秀山南麓,位于羊城传统中轴线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堂原址为清代抚标箭道,后为督练公所,辛亥革命后为督学署,1921年至1922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在此设立总统府。1922年6月,军阀陈炯明叛变,总统府被炮击夷为平地。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后,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孙中山的伟大功绩,在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总统府旧址上,筹建了此纪念堂。中山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1929年动工,1931完成。吕彦直先生也是南京中山陵和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的设计者。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更显气势恢宏。由于力学和声学的巧妙运用,回音也较少,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纪念堂及庭园用地面积为6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高52米,舞台口宽15米,深20米,座位3238个。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等等。2006年1月,在评选“广州城市名片活动”大型活动中,中山纪念堂被评为“广州历史名片”;同时,孙中山先生被评为“人物名片”。
中山纪念堂其主体建筑采用四面抱厦的重檐歇山顶的古宫殿式外观,檐体高低错落,共分四层,层层飞檐出卷。檐体四周有许多的羊形图案及标志围绕这堂体四周,其中椭圆羊形标志52个,小小长方形标志48个。其中羊形标志外绕以禾穗。其设计理念明确:内涵广州神话“五羊衔谷”;羊是祭祀之礼,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思念与缅怀;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领头羊,广州市国民革命的大本营;羊城人民敢为先的精神以及广州人民对祥和的期盼与祝福。
此外,堂内的护栏和汉白玉石栏杆上,以及各大门口的木门,均有一些变形的羊形图案,多达600多个。

文献资料来源:2007年   摘自《点解姓羊》

作者:杨冠丰,黄淼章著

索取号:C912.81/9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