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族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
我把我们正在进行、马上要结束的一个课题——“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作一个简单介绍。这个课题的研究,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10几位老师和研究生做的。研究广东各大族群以研究汉族为主,也包括对少数民族的研究。
广东是岭南的中心地区, 五岭阻隔, 历史上称为“岭外”, 一直被看作化外之地。它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有自己的特点。广东汉族有3大民系: 广府人, 有3800多万人;潮汕人, 包括粤东、粤西说潮州话的, 有1600多万人; 客家人, 有1400多万人。这3大民系,我们认为是北方汉人在不同时期, 迁到广东的不同地区以后形成的。南迁的汉人,和当地的南越族群及其文化相融合, 和周邻的文化和外来文化长期交流, 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 是同源于汉文化,又具有各自的区域文化特点。香港、澳门, 在历史上属于广东, 所以,粤、港、澳有相同的民系、共同的历史来源、同根生的文化。在广东沿海和内河以及港澳地区居住的水上居民, 就是过去称为“蛋家”的, 他们的文化, 分别受到所居住的地面的广府、潮汕、客家的涵化。全世界的华侨有3000万人,2/3的祖籍是广东。所以, 华侨文化, 大多源于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地区的人比较多, 开发比较早, 经济比较发达。在改革开放时期,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文化, 处于突出的地位, 对其它地区起着影响和辐射作用。所以我们用比较多的文字, 来研究广府文化。跟广府文化相比较, 潮汕、客家、香港、澳门、水上居民等等的文化, 也显出了自己的特色。近几年,广东学术界着力研究岭南文化,新办了《岭南文丛》等等刊物。
李亦园先生的精彩报告,谈到研究方法论。我自己觉得很受启发。我们的研究, 很重视历史文献,但是不局限于用历史文献资料。人类学运用田野调查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们不仅仅是用文献资料,更着重对民间社会的现状作实地调查; 我们不仅仅研究大传统文化, 更着重研究民间社会的小传统文化。我们认为, 这样的研究, 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的本质。经过了几年的工作, 我们在3个民系的10几个县做了调查。下面就我们研究的内容,简单说几点。
第一点,对广东汉族即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进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研究他们的体质特征,在过去只有一点零星的作料,比如说,本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库珀在潮州测量二十几个潮州男性; 又比如, 李济先生在《中国民族的形成》里头,根据1921年对美国东部的中国留学生和广东劳工的测量,提出了一百多名中国人的人体测量的数据,其中有27个广东人。由于测量项目的差异,我们没有用作比较。我们用系里陈华副教授主持的、对于3个民系900多人体质特征进行测量研究而取得的数据。这些数据说明:广东汉族3个民系都有华南人的特征; 在3个民系里头, 广府人和客家人相似性比较大,他们和广西壮族有比较大的相似性, 而潮汕人跟15省的汉族群体的相似性比较大。这也许可以说明,广府人、客家人和南方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比较高。而潮汕人, 他们的基因库里含有比较多的中原汉族的遗传成份。这个数据还表明,广府人和潮汕人的祖先很可能来自北方比较偏北的地区, 而客家人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比较偏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过程中, 可能跟沿途的居民有较大程度的融合。
第二点, 以往对广东语言的研究, 大多数都是从纯语言的立场来讨论,我们着重看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来研究广东语言的特点。比方说, 联系北方移民来到广东, 和当地族群及其文化向融合, 研究语言的源和流。又比方,我们研究广东3大民系语言的特征, 还加上很多土语, 还有方言岛,这样的一些情况。研究广东汉语和非汉语的相互作用: 以粤方言为代表的广东方言,是汉语言文化与非汉语言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看来,目前广东汉语的使用情况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是相关的。
第三点, 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地区,借助珠江三角洲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在历史上就创造了多元经济。它的商业比较发达, 传统就重视商业, 和北方那种自然农业的一元经济、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情况不同。汉族古代的学术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但是在广东,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就不如中原地区那么深厚。古代广东文化是落后于中原。在历代,有许多广东学者, 多半主张经世致用, 不尚空谈。在鸦片战争之后,由于珠江三角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加强烈, 广东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刚才说的, 广东的生态环境,有它独特的地方。那么, 适应这样的环境形成的生活方式, 那就很有南国的特色,无论是饮食、民居、骑楼、粤剧、广东音乐、岭南话拍等等。粤地民间宗教信仰,可以说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 儒、佛、道相融合。老百姓家里的神龛就可以很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当然, 以祖先崇拜为中心, 儒、佛、道相融合, 实际上是汉族的民间信仰的一个特色。但在广东, 这一点非常明显, 神诞很多、节日很多。如果比较3个民系的文化, 我们觉得,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 广府文化更多地传承古越人的文化。这一点, 和我们刚才说的, 对体质形态的研究,说明广府人跟南方百越族融合程度比较高,这样的一个看法,是相吻合的。刚才李亦园先生讲了宗族、家族制度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也很重视这一点, 因为家族制度是汉族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华南地区, 特别是在广东, 发达的家族制度一直保留到现代。如果不研究这个问题, 那么许多问题是谈不清楚的。目前,岭南文化研究的学者们一般都回避这个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的西方人类学家普遍关注这个问题, 提出了一些看法, 我们也对此作出了回应。在座的我们系的龚佩华教授, 她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研究中国家族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广东汉族3个民系的家族制度有什么不同, 和中国其它地方作比较, 说明这个家族制度在历史上和今天的作用, 提出今天应该正确地引导,这样的建议。还有一个叫世仆制,它是依附于家族制度的。这个制度只存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潮汕地区、客家地区都没有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直存在到1949年。所谓“世仆”就是家族的世世代代奴仆。在香港新界地区有5大家族, 他们也有世仆, 但只是零星地存在。一些西方人类学家比如波特、贝克, 在六七十年代在新界地区做过调查,出版了有关方面的著作。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广府地区。我们用实际调查的资料, 说明了世仆制的分布、来源、性质等等问题。对3个民系进行族群心理的专门研究,进行调查、测试, 对他们的自我意识、人格特征、社会心理等等进行研究。也是很有意思。比方说,对于价值取向, 这3个民系在主流上是一致的, 都是更注重现实, 注重人和事的目前的状况和现在的机遇,不拘泥于历史,不相信明天的许诺。我们有一个调查,调查这3个民系对于出国或到香港定居, 他们持怎样看法。客家人,明显的低于其他两个民系。可见客家人还是保留有中原人更加留恋华夏故土的情结。我们对3个民系的自我评价进行调查,广府人认为本民系更倾向于淡泊政治。3个民系都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总的说来,3个民系都继承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乐意进取的精神。但比较而言, 可以说,广府民系更加开放、兼容、务实; 潮民系,善于适应环境、拼搏创业、精诚团结;客家民系,刻苦、刚毅、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的精神, 各自都有很鲜明的表现。
实行改革开放的20年来, 广东经济发展得比较迅速,特别是今天的珠江三角洲,率先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我们对文化的研究, 不仅仅是做研究,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探讨对广东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文化因素,对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东经济的崛起,作出解释。我们认为,决不能忽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 有着长期传承下来的文化因素这样的一个基本前提。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对经济现象探讨文化根基的解释的依据。我们认为,邓小平理论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指导全中国的, 而广东的发展, 是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固有文化因素,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得以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说,传统商业的发达使得人们的经济意识比较重;开放、兼容、务实的性格,开拓创新的精神, 使得人们易于解放思想, 迅速理解、接受中央的方针,抓住机遇,付诸实践。

文献资料来源:1998年   出自《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作者:黄淑娉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