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古称番禺,位于珠江三角洲要津之地,其工商业有悠久历史,在秦以前已成为岭南的商业都会。秦皇统一中原之后,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翌年, “以滴徙民50 万戍五岭,与越杂处。”中原的先进文化技术传进了岭南,从而促发了珠江三角洲的工商业。公元前204 年,赵佗率戍军数十万进驻岭南,先进的中原经济文化又一次刺激了珠江三角洲,这对广州的起飞具有重大的意义。到了汉武帝时,据《汉书•地理志》载 “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此时的广州己成为一个海外贸易的繁荣港市了。嗣后,经历了唐宋的鼎盛时期,广州“万商云集” , “珠宝香药积载如山” 再至明清,广州已是名副其实我国南方最大的工商业对外贸易的中心了。
由此可知,广州之所以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工商都会,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岁月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广州商业贸易独特的经营方式,透过那些独特的经营方式,我们可以窥视到广州商场中各种奇异的风情习俗。从历史民俗学角度看,广州有哪些特别的风习呢依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行会性的团体组织众多 在广州的工商业中,其行会性的团体组织十分多,多到令人睦目。商业有商业的同业公会,工业有工业的同业公会,另外还有职业性的团体工会据1948年出版的《广州大观》所载 “广州市商业同业公会”中,大大小小的团体公会就有160 多家。大的如“广州市商会” ,小的如“咸鱼商业同业公会”、“泡水浴室商业同业公会”、 “制香商业同业公会”等等。此外,还有“职业工会”。光职业工会不含自由职业工会 就有120 多家。凡广州当时有的职业,从业者不论多寡,职业不分贵贱,都有工会,诸如沙河粉工人,有“沙河粉业职业工会”会址设文昌路376号杀猪的,有“屠猪业职业工会”会址设惠福路甜水巷17 号之1造木屐的,有“木屐业职业工会”会址设东华西路240 号制唐装鞋的,有“唐鞋业职业工会”会址设旧宝华路13 号卖棺材的,有“寿板业职业工会”会址设大德路249 号《别有天》。总之,旧时广州各行各业都有各行各业的行业公会,各种各样职业也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工会,这林林总总的公工 会,遍布全市,而且每个行业工公 会,均有各自的会长负责人、各自的行规俗例有些行业职业团体,还设有保护神或祖师爷,例如,广州的搭棚业,供奉有三位祖师爷,除有巢氏外,还有鲁班、华光。说“要学有巢氏的搭架技巧创新,鲁班的规矩方圆能工巧匠,华光的多眼睛兼顾上下左右”。理发行业的守护神是吕洞宾,每逢吕洞宾神诞,同业人士便放假休息,欢叙共庆。中成药行业的祖爷是“药王”孙思邀,每年农历四月廿八日为“药王诞” ,全行业同仁集会,举行隆重拜祭。此外茶业商界,供奉茶神陆羽,酒业行业,祭祀酒神杜康等等,就不一一例举了。
设有专业性的商业抒市 作为广州市的商业中心,近百年来多集中几条主要马路干线,诸如惠爱路今中山路、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路今人民路、惠福路、上下九路以及珠江沿岸的长堤大马路等等。其中有些街道,自然集结同一类型的工商业户而成行成市,有所谓“天光好”专卖杂物古董之类, “猫狗街”专卖各种猫狗, “咸鱼街”专卖各种咸鱼, “海味街”专卖鱿鱼蚝鼓之海产品, “珠宝街”专营珠宝玉石, “故衣街”。专卖旧衣服, “山货街”专卖竹器缸瓦之类的山货, “为食街”类似今日的大排档,专供应广州风味小食 等等。
设置这些商业性的专业街市,既方便顾客购物,也有利同行业的监督与竞争。同类货物铺店相连,顾客易于比较鉴别, “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 ,顾客可以选购到货真价实的物品。比方说,旧日广州中低档的饮食摊档,多分布在仓边路、惠福路、西华路、龙津路、西壕口以及河南的同福路等地,密集饮食摊店的这些街道,自然而然地成了“为食街”。到这里饮食的顾客,丰俭由人,各取所需,所以日夜都顾客云集。店主为蔽得食客的信任,定然要利润低微,美味卫生,否则食客就会溜掉。再说汇兑、银栈之类的店铺,几乎都集中在十三行路,人们俗称其为“银栈街”。从这里进出的过客,多是提着席袋用水草纺织的袋子,阔三十寸,长约一尺,可盛载百元银元 到钱庄去交收的兑汇者,对存款或提款都十分方便。此种做法,直至抗战前,白银收归国有后才逐渐淘汰。而今,广州市开设的“家私城” 、 “购物中心”、XX货物“总汇”等等,可谓是那种专业街的传承与发展,该是广州古今商贸的一大特色。
盛行商业行话和暗语 旧日广州的许多行业,都有各自的专门用语。这些用语,有的属于同行业中的惯用语,有的属于彼此约定的秘密话。而所有这些用语,不谙其意或局外中人,纵使听见,也莫明其妙的。例如赌场、摊番馆中的行话,赌徒赌输了赌徒谓之“水紧”,借钱赶注曰“扑水” ,向人讨钱叫“磅水”,向康钱的人求乞称“枚衫尾”等等。再如饮食行业,称掌柜的收款员为“文便”,生意不景气谓之“晒席”,说座客进食慢通知厨房暂缓上菜叫“拖住”,称没饭吃为“拜万寿”等等,就是其中的一部份。讲到往日广州的理发业,其内部使用的暗语亦相当普遍。他们暗语称理发为“摩顶” ,又曰“割草”、“扫青”理发职工叫“摩顶友”、“扫青生”理发店谓之“扫青窑子”头发叫“乌云”或叫“青丝子”剪发洗头曰“作浆”胡须叫“蚁王”,剃胡须谓之“管蚁”取耳称作“推雀”徒弟择师叫“单零”。至于数目字的称谓,更是离奇古怪一叫“百板”,二叫“夫子” ,三叫“霸王”,四叫“骂字” ,五叫“吾公” ,六叫“滚滚”,七叫“皂王”,八叫“番瓜”,九叫“丸中”,十叫“千里” 。由一至十的数字,还有借用一些江湖隐语,如一为“留”,二为“月” ,三为“汪” ,四为“直” ,五为“中” ,六为“申” ,七为“星”,八为“章” ,九为“爱” ,十为“台” 。有时对个别数字的叫法也有所改变,如对四字的叫法不叫“直” ,而改称为“则” ,六字不叫申,而改称“神” ,八字不叫“章” ,而改称“张” ,九字不叫“爱”,而改称“涯” ,十不叫“台” ,而改称“足”等便是。会不会说用这些行话暗语,常被判断是否同行中人的一种手段。以上所述的那些商场行话暗语,虽然大部份业已被时代淘汰了,但仍有少数仍在流行,而且演化为广州人的日常惯用语,诸如生意亏本歇业谓之“执笠”,生意兴旺座客爆满称之“顶笼”、 “爆棚” ,职工被老板解雇叫做“炒鱿鱼”等等就是。
商业思想意识开放 由于广州地处祖国的南大门,是沟通海外的交通枢纽,中外文化的交接点,也是我国近现代史风云际会之区,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较早受到西方民主主义思潮的熏陶,其商品经济也较之于内地发达。广州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 就创办了陈李济制药厂是我国最老的中成药厂之一。清光绪时期,广州便开设了电灯公司。妇女经商或参与服务行业,进行商业性的服务活动也敢于率先。1931年在广州就开办了“女子理发习艺社”。当时虽然曾受到守旧派的发难,但毕竟是开明的思想占了上风,女子理发业很快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而且女子理发店犹如雨后春笋,发展迅快20年代以前,广州饮食服务行业是没有妇女参与的,大概到了20年代中期,广州就出现了第一间女子开业的茶室—“平权女子茶室”。这间茶室,以掌柜到企堂、喊买,全部由女子担任。女子开茶楼,开始也遭到保守派的嘲笑,可是不久就受到顾客的欢迎。稍后,甚至连当时名牌的酒楼茶居,诸如诞香、陶陶居、大三元等等,也起用女侍,而且专门雇请一些靓女做“企堂”提壶、结帐,招揽茶客。女性在广州商场中兴起,彻底打破了“女不经商”的封建传统观念,是一种新的风尚。这种风尚,在今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回顾到当年“女商者娼”的历史,却是一桩轰动社会的特大新闻。
还要一提的是,广州的小摊小贩特多,这也是广州商品观念开放的一种表现。旧时广州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各种的叫卖买 声。这些叫声,除小食摊贩的叫卖外,还有收买佬的叫买声。有的收买佬,专门收买鸡毛、鸭毛、鹅毛、猪毛以及妇女梳理下来的乱发,一只鸡鸭的毛或几给头发,就可换得几盒火柴有的收买佬,专门收购烂铜烂铁烂锡以及旧新闻报纸等物。他们以此博取蝇头小利,谋取生计。这种本少利薄的生意,是广州市面上的一种特殊职业。那些小贩及收买佬,可谓广州的一支流动“商军” ,是组合成广州卖买风情协奏曲中的一支小调。
富有风趣的商业宣传广告 广州人叫广告宣传谓之“卖广告” ,又曰“卖告白”。解放前,广州的广告宣传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来说多是文字广告。但在竞争激烈的广州商场,厂商总是因陋就简,巧施各种办法去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商品,这就构成广州这座南国都会独特的风情画面。卖凉茶的茶店,通常用铜制的一个特大的“葫芦瓜”作为茶壶,以招徕顾客卖鞋的鞋店,惯在铺前挂一只巨型的鞋模为标志,以此来引起顾客的注目酒楼茶居,用醒目大标语“卖大饱,够抵食”的方式去招揽食客。然而,特别有趣的是那些“活动广告”和“唱卖广告”。
大概是40年代中期,广州有一家卖“神农茶”的药商,为宣传其药品,专门雇用了几位老人,让他们光着上身,下身用布条仿造树叶形的裙子围住,肩上扛一木牌,牌子上书 “神农茶,神农茶,退烧退热有擅拿有把握”四处敲锣游唱。路人好奇者看见,无不驻足观看,因而收到了极佳的宣传效果。至于说到“唱卖”式的广告,那就更加丰富多彩。唱卖者产品或商品的推销者,把自己的产商品编成歌谣,沿街唱卖,博得不少路人围观。旧时广州唱卖之众,几乎遍及广州市每个角落,给广州市面增添了不少情趣。且听《卖水果之歌》
老友呀,娣下啦,伊道生果乞都有
雪梨苹果正牌货,梅花点香燕香透牙,鼓拯大燕够正气,沙田碌柚蜜甘甜。喂,老友记,重有糖心既菠萝,淋晒糖来起晒格。淡水既沙梨,脆甜南华李、三华李、炎来带有桂花味,帮趁下啦,伊道的生果冇得比
再听《卖穿针机之歌》
穿针机,穿针弄,穿针唔使求人地。
阿妈买个好欢喜,阿婆买个笑喀喀,细佬哥买个帮吓老人手,帮吓阿爷穿针弄。阿爷话你好叻仔,问你伊个来乞野机器你快地带巨琴伊道,琴买翻个穿针机
这些唱卖歌是用广州话唱的,边唱边卖,听起来亲切、悦耳,富有文学色彩和地方特色,收到极佳的广告宣传效果。
迷信风水和鬼神 旧日广州,流传有各种各样的迷信陋俗,误认为做生意要兴旺发达,就需要有菩萨的神灵保佑,要是冲撞了神鬼,生意必定要破产,故有所谓“草望春生,人靠神力”的说法。过去的商家人,在选址建铺之前,首先要请来风水先生勘察地形地势,测定方向,然后再择吉日动土兴建,及至开张之日,其俗例就是繁琐,诸如设立“门官”、“土地”,供拜“关帝财神爷”,店门内外悬挂镜子、八卦,以驱邪挡煞等等,多不胜举。因此,在商贸界常常流传一些耸人听闻的故事传说明朝年间,广州青云坊今状元坊 有一间首饰铺名叫“朱义盛”,新铺落成之后,请了一位名相师师号为“先知子”,即未卜先知也来选择吉日,经相师察看一番卜定为“正月十三日午时开张”最为吉利。朱老板正要按此黄道吉日开业之事却被邻居洪老伯点破老伯说正月十三是煞日,午时又是煞时, “三煞撞三煞,一世无得发” “撞着煞星,破财损丁” 。朱老板听了洪老伯之言,便去找相师相师见天机已泄,就胡诌说 “大凶化大吉,届时有文曲星相助,冲散煞星,贵店定会平安无恙,生意兴隆。”朱老板经相师一解释,疑虑全消,决定按既定之时日开张说也怪,开张时辰到了。“朱义盛”“金字招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均无法举起挂上去,害得朱老板惶恐不安,但开张喜炮已点燃了,怎么办呢 正在这个时候,突然闯进来一个后生仔,说乘贵店开张大吉,先来光顾打个银牌。后生仔这么一说,奇迹也就立现了,招牌不费多大气力便挂了上去。后一询查,此后生仔原是神童文曲星伦文叙,于是老板把他待为上宾,并赠送了几块银牌及金首饰给他作为酬谢。不久,伦文叙果高中状元,青云坊也就改名为状元坊从此,朱义盛的生意如步青云直上,数百年来一直驰名于省、港、澳,成为首饰行业之首富。这则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流传甚广,而且愈传愈奇,愈奇愈神,愈神愈有吸引力,结果被旧日商家人推崇为迷信的力证诚然,粤人迷信神鬼并非这个故事这么简单。据史志记载,粤越 人信鬼神早在东汉班固纂撰之《汉书》已有所云 “武帝平南越后,尝令越巫立越祝祠,祠天神百鬼,而以鸡卜。至今粤俗犹然无论朱门、悬薄、中堂皆供神,朔望必礼拜。市肆则燃香烛于门首。晨起见之,有如火城”引自清张渠撰《粤东闻见录》。由此可见,广州商场中人迷信神鬼这种陋俗,本是由来日久,源远而流长的。难怪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商行店铺还供奉财神爷。
崇尚意头,禁忌避讳 旧时广州商界,尚意头禁讳忌的思想十分严重。意头,也即是广州人所言的“彩头” 。做生意凡事要讨个好彩头,过去的商家人, “八”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数字,开市择日,门牌号数,电话号码,汽车编号等等,都希求要有“八”字,而且“八”的数字排列愈多,认为愈好彩头。因为粤语中的“八”与做生意发财的“发”同音, “八八八”,即“发发发”之谓也。相反,凡有悖于“发”的叫法一律要避讳,否则就犯禁,视为不吉之兆诸如猪舌头的“舌”,绝对禁言“舌”。因粤语“舌”与做生意蚀本的“蚀”读音相近,这是生意中人最骤忌的说法,尤其是在新店开业之时。为了避讳,广州人叫猪舌谓之“猪脷利”。不谙知这种世俗就会闹出笑话。据说,有间新开张的店铺,老板到肉市场买回了一条猪舌头交给伙计,准备晚上收市用来饮酒博个好彩头到了傍晚时分,伙计准备煮饭做菜,却找来找去都找不到那条猪舌头,便慌慌忙忙跑来对老板说“老板呀糟了,脷利不见了。”老板听见非常生气,冲着对伙计说 “不是不见脷利,而是不见舌蚀。这样讲才 ”粤语意谓不见的不是利而是蚀,这样讲才对。过了一会儿。伙计终于找到了那条猪舌头了,便高高兴兴跑来报告 “老板呀老板,舌蚀 坟番璐啦”老板一听勃然大怒“衰仔,今次要讲坟番利脷 才 ”粤语意谓败家仔,这回要说找回了利才对。第二天,那个伙计就被老板“炒鱿鱼”解雇 了。这是一则流传于广州一带的笑话,笑话当然带有虚构、夸张的成份,不足为据。但透过这则笑话,我们不难窥见到广州商家人追求好意头好彩 那种世俗心理是何等严重
事实上,广州商家人讲究彩头,禁忌避讳何止这些,差不多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过年,要在店铺里摆放两盆朱红大柑桔,寓意为大吉大利另竖几株粗壮没有剥去尾叶的甘蔗,祈祝年年有得“蔗”借店铺门悬挂大红灯笼,意谓吉星高照大堂正中放置几盆鲜花,预示着花开富贵等等,都是作为美好的象征,如意吉祥的兆头。再说禁忌,实难罄其所有,如苹婆果相传三藏法师从西域传来,梵语曰苹婆 忌叫“苹婆”因“苹”与贫穷的“贫”粤语同音,而呼之“富贵子”杀鸡不叫“杀”因“杀”与“煞”同音,煞迷信者认为凶神,而叫“善”,故谓之“善鸡” ,而割鸡时还要口念“天生你做菜,鸡母生蛋你又来”之类的咒语,作为化凶就吉。平日扫地,禁忌向外扫,定要从店铺门口往里扫,这叫“招财进屋”、如从内扫至外,则谓之“泄财”,视为不吉。逢年过节,吃饭时严禁打破碗碟,否则视之为“破财”之兆如万一不小心犯禁,则要说 “碗碟开花,发财到家”来攘解和自我安慰。诸如此类的风俗习惯,都是与旧时生意人发财的心态紧密相关的。这种现象,今日也时会看见,这是那些旧思想旧意识的回生,有待我们去破旧立新,树立现代商业文明的风尚。
〔审稿 宁 贵〕
注
《卖水果之歌》粤语意谓老朋友呀,看一下吧,这里摆卖 的水果什么样的品种都有雪梨、苹果是正牌货起了梅花点熟透的香蕉,香味香到沁入你的牙缝里如鼓捶般大的大蕉,吃了开胃有益沙田抽子,甜似蜜糖喂,老朋友,还有糖心菠萝,这些菠萝熟到起格甜如灌了搪浆还有惠州 淡水沙梨和又脆又甜的南华李子、三华李子。这些沙梨和李子,又爽又脆还带有桂花的香味请光顾一下吧,这里卖的水果,没有那个摊店比得上的.
《卖穿针机之歌》老人眼蒙手拙,穿针引线不方便。穿针机即方便老人穿针线用的一种小玩艺儿。其歌词大意是穿针机这个小玩艺儿,有个穿针用的鼻子,所以穿针线不需要求别人帮忙阿妈买个好欢喜,阿婆买个笑嘻嘻,小孩子买一个,可以帮助老人—给阿爷穿针线。阿爷一定赞你是个精灵能干的好孩子。阿爷如果问你,这是个什么东西你快快带他来这里,买一个穿针线用的“穿针机”.
由此可知,广州之所以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工商都会,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岁月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广州商业贸易独特的经营方式,透过那些独特的经营方式,我们可以窥视到广州商场中各种奇异的风情习俗。从历史民俗学角度看,广州有哪些特别的风习呢依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行会性的团体组织众多 在广州的工商业中,其行会性的团体组织十分多,多到令人睦目。商业有商业的同业公会,工业有工业的同业公会,另外还有职业性的团体工会据1948年出版的《广州大观》所载 “广州市商业同业公会”中,大大小小的团体公会就有160 多家。大的如“广州市商会” ,小的如“咸鱼商业同业公会”、“泡水浴室商业同业公会”、 “制香商业同业公会”等等。此外,还有“职业工会”。光职业工会不含自由职业工会 就有120 多家。凡广州当时有的职业,从业者不论多寡,职业不分贵贱,都有工会,诸如沙河粉工人,有“沙河粉业职业工会”会址设文昌路376号杀猪的,有“屠猪业职业工会”会址设惠福路甜水巷17 号之1造木屐的,有“木屐业职业工会”会址设东华西路240 号制唐装鞋的,有“唐鞋业职业工会”会址设旧宝华路13 号卖棺材的,有“寿板业职业工会”会址设大德路249 号《别有天》。总之,旧时广州各行各业都有各行各业的行业公会,各种各样职业也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工会,这林林总总的公工 会,遍布全市,而且每个行业工公 会,均有各自的会长负责人、各自的行规俗例有些行业职业团体,还设有保护神或祖师爷,例如,广州的搭棚业,供奉有三位祖师爷,除有巢氏外,还有鲁班、华光。说“要学有巢氏的搭架技巧创新,鲁班的规矩方圆能工巧匠,华光的多眼睛兼顾上下左右”。理发行业的守护神是吕洞宾,每逢吕洞宾神诞,同业人士便放假休息,欢叙共庆。中成药行业的祖爷是“药王”孙思邀,每年农历四月廿八日为“药王诞” ,全行业同仁集会,举行隆重拜祭。此外茶业商界,供奉茶神陆羽,酒业行业,祭祀酒神杜康等等,就不一一例举了。
设有专业性的商业抒市 作为广州市的商业中心,近百年来多集中几条主要马路干线,诸如惠爱路今中山路、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路今人民路、惠福路、上下九路以及珠江沿岸的长堤大马路等等。其中有些街道,自然集结同一类型的工商业户而成行成市,有所谓“天光好”专卖杂物古董之类, “猫狗街”专卖各种猫狗, “咸鱼街”专卖各种咸鱼, “海味街”专卖鱿鱼蚝鼓之海产品, “珠宝街”专营珠宝玉石, “故衣街”。专卖旧衣服, “山货街”专卖竹器缸瓦之类的山货, “为食街”类似今日的大排档,专供应广州风味小食 等等。
设置这些商业性的专业街市,既方便顾客购物,也有利同行业的监督与竞争。同类货物铺店相连,顾客易于比较鉴别, “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 ,顾客可以选购到货真价实的物品。比方说,旧日广州中低档的饮食摊档,多分布在仓边路、惠福路、西华路、龙津路、西壕口以及河南的同福路等地,密集饮食摊店的这些街道,自然而然地成了“为食街”。到这里饮食的顾客,丰俭由人,各取所需,所以日夜都顾客云集。店主为蔽得食客的信任,定然要利润低微,美味卫生,否则食客就会溜掉。再说汇兑、银栈之类的店铺,几乎都集中在十三行路,人们俗称其为“银栈街”。从这里进出的过客,多是提着席袋用水草纺织的袋子,阔三十寸,长约一尺,可盛载百元银元 到钱庄去交收的兑汇者,对存款或提款都十分方便。此种做法,直至抗战前,白银收归国有后才逐渐淘汰。而今,广州市开设的“家私城” 、 “购物中心”、XX货物“总汇”等等,可谓是那种专业街的传承与发展,该是广州古今商贸的一大特色。
盛行商业行话和暗语 旧日广州的许多行业,都有各自的专门用语。这些用语,有的属于同行业中的惯用语,有的属于彼此约定的秘密话。而所有这些用语,不谙其意或局外中人,纵使听见,也莫明其妙的。例如赌场、摊番馆中的行话,赌徒赌输了赌徒谓之“水紧”,借钱赶注曰“扑水” ,向人讨钱叫“磅水”,向康钱的人求乞称“枚衫尾”等等。再如饮食行业,称掌柜的收款员为“文便”,生意不景气谓之“晒席”,说座客进食慢通知厨房暂缓上菜叫“拖住”,称没饭吃为“拜万寿”等等,就是其中的一部份。讲到往日广州的理发业,其内部使用的暗语亦相当普遍。他们暗语称理发为“摩顶” ,又曰“割草”、“扫青”理发职工叫“摩顶友”、“扫青生”理发店谓之“扫青窑子”头发叫“乌云”或叫“青丝子”剪发洗头曰“作浆”胡须叫“蚁王”,剃胡须谓之“管蚁”取耳称作“推雀”徒弟择师叫“单零”。至于数目字的称谓,更是离奇古怪一叫“百板”,二叫“夫子” ,三叫“霸王”,四叫“骂字” ,五叫“吾公” ,六叫“滚滚”,七叫“皂王”,八叫“番瓜”,九叫“丸中”,十叫“千里” 。由一至十的数字,还有借用一些江湖隐语,如一为“留”,二为“月” ,三为“汪” ,四为“直” ,五为“中” ,六为“申” ,七为“星”,八为“章” ,九为“爱” ,十为“台” 。有时对个别数字的叫法也有所改变,如对四字的叫法不叫“直” ,而改称为“则” ,六字不叫申,而改称“神” ,八字不叫“章” ,而改称“张” ,九字不叫“爱”,而改称“涯” ,十不叫“台” ,而改称“足”等便是。会不会说用这些行话暗语,常被判断是否同行中人的一种手段。以上所述的那些商场行话暗语,虽然大部份业已被时代淘汰了,但仍有少数仍在流行,而且演化为广州人的日常惯用语,诸如生意亏本歇业谓之“执笠”,生意兴旺座客爆满称之“顶笼”、 “爆棚” ,职工被老板解雇叫做“炒鱿鱼”等等就是。
商业思想意识开放 由于广州地处祖国的南大门,是沟通海外的交通枢纽,中外文化的交接点,也是我国近现代史风云际会之区,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较早受到西方民主主义思潮的熏陶,其商品经济也较之于内地发达。广州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 就创办了陈李济制药厂是我国最老的中成药厂之一。清光绪时期,广州便开设了电灯公司。妇女经商或参与服务行业,进行商业性的服务活动也敢于率先。1931年在广州就开办了“女子理发习艺社”。当时虽然曾受到守旧派的发难,但毕竟是开明的思想占了上风,女子理发业很快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而且女子理发店犹如雨后春笋,发展迅快20年代以前,广州饮食服务行业是没有妇女参与的,大概到了20年代中期,广州就出现了第一间女子开业的茶室—“平权女子茶室”。这间茶室,以掌柜到企堂、喊买,全部由女子担任。女子开茶楼,开始也遭到保守派的嘲笑,可是不久就受到顾客的欢迎。稍后,甚至连当时名牌的酒楼茶居,诸如诞香、陶陶居、大三元等等,也起用女侍,而且专门雇请一些靓女做“企堂”提壶、结帐,招揽茶客。女性在广州商场中兴起,彻底打破了“女不经商”的封建传统观念,是一种新的风尚。这种风尚,在今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回顾到当年“女商者娼”的历史,却是一桩轰动社会的特大新闻。
还要一提的是,广州的小摊小贩特多,这也是广州商品观念开放的一种表现。旧时广州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各种的叫卖买 声。这些叫声,除小食摊贩的叫卖外,还有收买佬的叫买声。有的收买佬,专门收买鸡毛、鸭毛、鹅毛、猪毛以及妇女梳理下来的乱发,一只鸡鸭的毛或几给头发,就可换得几盒火柴有的收买佬,专门收购烂铜烂铁烂锡以及旧新闻报纸等物。他们以此博取蝇头小利,谋取生计。这种本少利薄的生意,是广州市面上的一种特殊职业。那些小贩及收买佬,可谓广州的一支流动“商军” ,是组合成广州卖买风情协奏曲中的一支小调。
富有风趣的商业宣传广告 广州人叫广告宣传谓之“卖广告” ,又曰“卖告白”。解放前,广州的广告宣传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来说多是文字广告。但在竞争激烈的广州商场,厂商总是因陋就简,巧施各种办法去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商品,这就构成广州这座南国都会独特的风情画面。卖凉茶的茶店,通常用铜制的一个特大的“葫芦瓜”作为茶壶,以招徕顾客卖鞋的鞋店,惯在铺前挂一只巨型的鞋模为标志,以此来引起顾客的注目酒楼茶居,用醒目大标语“卖大饱,够抵食”的方式去招揽食客。然而,特别有趣的是那些“活动广告”和“唱卖广告”。
大概是40年代中期,广州有一家卖“神农茶”的药商,为宣传其药品,专门雇用了几位老人,让他们光着上身,下身用布条仿造树叶形的裙子围住,肩上扛一木牌,牌子上书 “神农茶,神农茶,退烧退热有擅拿有把握”四处敲锣游唱。路人好奇者看见,无不驻足观看,因而收到了极佳的宣传效果。至于说到“唱卖”式的广告,那就更加丰富多彩。唱卖者产品或商品的推销者,把自己的产商品编成歌谣,沿街唱卖,博得不少路人围观。旧时广州唱卖之众,几乎遍及广州市每个角落,给广州市面增添了不少情趣。且听《卖水果之歌》
老友呀,娣下啦,伊道生果乞都有
雪梨苹果正牌货,梅花点香燕香透牙,鼓拯大燕够正气,沙田碌柚蜜甘甜。喂,老友记,重有糖心既菠萝,淋晒糖来起晒格。淡水既沙梨,脆甜南华李、三华李、炎来带有桂花味,帮趁下啦,伊道的生果冇得比
再听《卖穿针机之歌》
穿针机,穿针弄,穿针唔使求人地。
阿妈买个好欢喜,阿婆买个笑喀喀,细佬哥买个帮吓老人手,帮吓阿爷穿针弄。阿爷话你好叻仔,问你伊个来乞野机器你快地带巨琴伊道,琴买翻个穿针机
这些唱卖歌是用广州话唱的,边唱边卖,听起来亲切、悦耳,富有文学色彩和地方特色,收到极佳的广告宣传效果。
迷信风水和鬼神 旧日广州,流传有各种各样的迷信陋俗,误认为做生意要兴旺发达,就需要有菩萨的神灵保佑,要是冲撞了神鬼,生意必定要破产,故有所谓“草望春生,人靠神力”的说法。过去的商家人,在选址建铺之前,首先要请来风水先生勘察地形地势,测定方向,然后再择吉日动土兴建,及至开张之日,其俗例就是繁琐,诸如设立“门官”、“土地”,供拜“关帝财神爷”,店门内外悬挂镜子、八卦,以驱邪挡煞等等,多不胜举。因此,在商贸界常常流传一些耸人听闻的故事传说明朝年间,广州青云坊今状元坊 有一间首饰铺名叫“朱义盛”,新铺落成之后,请了一位名相师师号为“先知子”,即未卜先知也来选择吉日,经相师察看一番卜定为“正月十三日午时开张”最为吉利。朱老板正要按此黄道吉日开业之事却被邻居洪老伯点破老伯说正月十三是煞日,午时又是煞时, “三煞撞三煞,一世无得发” “撞着煞星,破财损丁” 。朱老板听了洪老伯之言,便去找相师相师见天机已泄,就胡诌说 “大凶化大吉,届时有文曲星相助,冲散煞星,贵店定会平安无恙,生意兴隆。”朱老板经相师一解释,疑虑全消,决定按既定之时日开张说也怪,开张时辰到了。“朱义盛”“金字招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均无法举起挂上去,害得朱老板惶恐不安,但开张喜炮已点燃了,怎么办呢 正在这个时候,突然闯进来一个后生仔,说乘贵店开张大吉,先来光顾打个银牌。后生仔这么一说,奇迹也就立现了,招牌不费多大气力便挂了上去。后一询查,此后生仔原是神童文曲星伦文叙,于是老板把他待为上宾,并赠送了几块银牌及金首饰给他作为酬谢。不久,伦文叙果高中状元,青云坊也就改名为状元坊从此,朱义盛的生意如步青云直上,数百年来一直驰名于省、港、澳,成为首饰行业之首富。这则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流传甚广,而且愈传愈奇,愈奇愈神,愈神愈有吸引力,结果被旧日商家人推崇为迷信的力证诚然,粤人迷信神鬼并非这个故事这么简单。据史志记载,粤越 人信鬼神早在东汉班固纂撰之《汉书》已有所云 “武帝平南越后,尝令越巫立越祝祠,祠天神百鬼,而以鸡卜。至今粤俗犹然无论朱门、悬薄、中堂皆供神,朔望必礼拜。市肆则燃香烛于门首。晨起见之,有如火城”引自清张渠撰《粤东闻见录》。由此可见,广州商场中人迷信神鬼这种陋俗,本是由来日久,源远而流长的。难怪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商行店铺还供奉财神爷。
崇尚意头,禁忌避讳 旧时广州商界,尚意头禁讳忌的思想十分严重。意头,也即是广州人所言的“彩头” 。做生意凡事要讨个好彩头,过去的商家人, “八”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数字,开市择日,门牌号数,电话号码,汽车编号等等,都希求要有“八”字,而且“八”的数字排列愈多,认为愈好彩头。因为粤语中的“八”与做生意发财的“发”同音, “八八八”,即“发发发”之谓也。相反,凡有悖于“发”的叫法一律要避讳,否则就犯禁,视为不吉之兆诸如猪舌头的“舌”,绝对禁言“舌”。因粤语“舌”与做生意蚀本的“蚀”读音相近,这是生意中人最骤忌的说法,尤其是在新店开业之时。为了避讳,广州人叫猪舌谓之“猪脷利”。不谙知这种世俗就会闹出笑话。据说,有间新开张的店铺,老板到肉市场买回了一条猪舌头交给伙计,准备晚上收市用来饮酒博个好彩头到了傍晚时分,伙计准备煮饭做菜,却找来找去都找不到那条猪舌头,便慌慌忙忙跑来对老板说“老板呀糟了,脷利不见了。”老板听见非常生气,冲着对伙计说 “不是不见脷利,而是不见舌蚀。这样讲才 ”粤语意谓不见的不是利而是蚀,这样讲才对。过了一会儿。伙计终于找到了那条猪舌头了,便高高兴兴跑来报告 “老板呀老板,舌蚀 坟番璐啦”老板一听勃然大怒“衰仔,今次要讲坟番利脷 才 ”粤语意谓败家仔,这回要说找回了利才对。第二天,那个伙计就被老板“炒鱿鱼”解雇 了。这是一则流传于广州一带的笑话,笑话当然带有虚构、夸张的成份,不足为据。但透过这则笑话,我们不难窥见到广州商家人追求好意头好彩 那种世俗心理是何等严重
事实上,广州商家人讲究彩头,禁忌避讳何止这些,差不多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过年,要在店铺里摆放两盆朱红大柑桔,寓意为大吉大利另竖几株粗壮没有剥去尾叶的甘蔗,祈祝年年有得“蔗”借店铺门悬挂大红灯笼,意谓吉星高照大堂正中放置几盆鲜花,预示着花开富贵等等,都是作为美好的象征,如意吉祥的兆头。再说禁忌,实难罄其所有,如苹婆果相传三藏法师从西域传来,梵语曰苹婆 忌叫“苹婆”因“苹”与贫穷的“贫”粤语同音,而呼之“富贵子”杀鸡不叫“杀”因“杀”与“煞”同音,煞迷信者认为凶神,而叫“善”,故谓之“善鸡” ,而割鸡时还要口念“天生你做菜,鸡母生蛋你又来”之类的咒语,作为化凶就吉。平日扫地,禁忌向外扫,定要从店铺门口往里扫,这叫“招财进屋”、如从内扫至外,则谓之“泄财”,视为不吉。逢年过节,吃饭时严禁打破碗碟,否则视之为“破财”之兆如万一不小心犯禁,则要说 “碗碟开花,发财到家”来攘解和自我安慰。诸如此类的风俗习惯,都是与旧时生意人发财的心态紧密相关的。这种现象,今日也时会看见,这是那些旧思想旧意识的回生,有待我们去破旧立新,树立现代商业文明的风尚。
〔审稿 宁 贵〕
注
《卖水果之歌》粤语意谓老朋友呀,看一下吧,这里摆卖 的水果什么样的品种都有雪梨、苹果是正牌货起了梅花点熟透的香蕉,香味香到沁入你的牙缝里如鼓捶般大的大蕉,吃了开胃有益沙田抽子,甜似蜜糖喂,老朋友,还有糖心菠萝,这些菠萝熟到起格甜如灌了搪浆还有惠州 淡水沙梨和又脆又甜的南华李子、三华李子。这些沙梨和李子,又爽又脆还带有桂花的香味请光顾一下吧,这里卖的水果,没有那个摊店比得上的.
《卖穿针机之歌》老人眼蒙手拙,穿针引线不方便。穿针机即方便老人穿针线用的一种小玩艺儿。其歌词大意是穿针机这个小玩艺儿,有个穿针用的鼻子,所以穿针线不需要求别人帮忙阿妈买个好欢喜,阿婆买个笑嘻嘻,小孩子买一个,可以帮助老人—给阿爷穿针线。阿爷一定赞你是个精灵能干的好孩子。阿爷如果问你,这是个什么东西你快快带他来这里,买一个穿针线用的“穿针机”.
文献资料来源:1996年   出自《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作者:韩伯泉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