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岭南民俗文化走向

观念民俗,作为思想文化形态,它紧随着经济基础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民俗的嬗变是社会转型期的深刻的生活和文化的反映。岭南既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前沿窗口,又是我国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汇点,在一定程度上,它影响和引导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曾预示“广东地处经济发展的前沿,必然成为‘移风易俗’的敏感地带,在现代化发展的文化领域中,广东风俗不可讳言地将成为引导潮流的风源之一”〔《广东民俗》1995年创刊号9页〕。但岭南居民的生活虽然逐渐“洋化”,人们的文化观念,就其主流来说,还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率先推出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民俗类书“新三字经”和《新增广贤文》出版全国第一部集录全省近当代民俗大全的民俗古籍《广东民俗大观》全国第一个举办以“敬老助残、扶贫济困”为宗旨的一年一度、每逢农历正月初七“人日”举行的中山市“慈善万人行”活动建起全国第一座规模最大、资料最多的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良好的道德风尚,兢兢业业的进取精神,人际间的团结友爱和互敬互助,热爱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都在不断地发扬光大坚强不屈、生聚教训、自强不息、淬励奋发的传统风范,正在被进一步弘扬民族的向心力、亲和力,在不断加强。这些观念民俗,在目前岭南民俗文化嬗变进程中是它发展的主流。

意识观念的变化,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例子可窥其实质
节日民俗的嬗变。珠三角人过去对于传统节日,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是十分看重的。尤其是一年之中的春节,那是最神圣不过的节日了。而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礼仪已开始逐渐淡化。虽然人们也还是要过春节的,但其程序已远远不像从前那样隆重和繁锁了。譬如,过去是同宗同姓的居民聚集在一个祠堂里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现在多数已转变为分散在各家各户进行。因为一是人们的时间观念发生了变化,不愿将节前的大量时间花在不必要的衣食和礼品的筹备之中二是因为现在人们平日的吃穿都已很好,无需在过年时再去专门采购大鱼大肉和添段新衣服了。然而,人们也还是要把春节过得欢欢乐乐的,或旅游,或探亲,或参与文娱活动,将春节从另一种形式中热闹起来。至于其它的节日,有的已将其改变了内容性质,有的干脆就不过了,如端午节,位居珠三角腹部的佛山市,过去人们将其称为“驱邪节”,端午那天,家家户户门口要插富蒲和“龙船花”一种植物以辟邪正午时分,所有居民都要洗“龙船水”河水或井水用红朱砂为小孩“点印堂”俗称号猪仔,给小孩挂香包手工缝成人物、寿桃等形状,内放香术,燃艾枝薰屋室,拜过神祖之后,全家还要吃五色豆粥及粽子五色豆粥用红、白、黑、绿豆和赤小豆煮的粥据民间传说“五色”可以驱邪,然后乘船游玩或观看“扒”龙船。此外,许多家庭还要在门头上“吊草”,即农历五月初五日那天,各家各户用红头绳扎上一个大蒜头、一条鸡眼勒一种植物、一条凤尾草苏铁叶,吊挂在门口正中从初五吊至十五除下以驱邪、除病……。这些流传干百年来的节日民俗,现在也已淡化,唯一能够保持下来的便是吃粽子和划龙船,而且划龙船也多已演变成了体育竞赛,失去了祭神、娱神的传统民俗内涵。至于其它的节日,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或称“鬼节”,珠三角人叫“烧衣节”,节期由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日,过去民间要择日在家中举行祭祖,夜间在门前焚烧香烛。冥衣和冥钱,祭以素斋、茶、酒、饭、果品以龙眼最主要、豆腐等,以祀“幽鬼”野鬼,“祭幽”时,家人都要向门前四处撒铜钱和豆腐富贵人家还要延巫在门外设坛作法事超度亡灵。这个迷信色彩较浓的节日,现在已基本消失。
移人和更新的民俗。移入和更新的民俗在珠三角地区正方兴未艾。再以节日民俗为例,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的大中城市和农村,在青年人中悄悄地出现了许多洋人的节日。如“圣诞节”,中国的农村过去是绝对没有这个节日的,就是近代以来的广州,也是极少有人公开过这个节日。而现在,每当圣诞节的前夕,在所有的城乡商店中,大觉出现圣诞节的节日礼、用品,如什么圣诞卡、圣诞树、圣诞老人像,以及圣诞食品、圣诞餐、圣诞之夜文艺节目等等,不一而足,真可与洋人相匹美。还有其它什么“情侣节”、“母亲节”、“父亲节”、“生日会”等等。就以“生日”而言,这本是中国的老传统,过去,人们生日是根据年龄来决定生日的礼仪形式的,如一般的生日,农村人只吃两个鸡蛋东莞市人吃鸭蛋, 至多再烧几个好菜就可以了,如是逢三十四十因与“死实’,谐音,一般不过或不事声张、五十、六十、七十等大寿,就要请来四方亲朋,隆隆重重地欢庆一番,但无论一般生日或庆祝大寿,绝无吃蛋糕、吹腊烛、唱洋歌、起洋愿等习俗,更不在晚间进行。这“洋俗”是近十余年来才在珠三角城乡盛传开来的。这“洋俗”虽然全国城镇中也有流行,但在农村还是不多见的,珠三角的农村却已很普遍了。民俗的更新是民俗改革、民俗走向文明进步的端始。更新民俗的风气在岭南已悄然兴起。人生仪礼中的婚育丧祭,传统的礼仪已被逐渐打破,如婚礼,已没有了以往的“三茶六礼”的繁文缚节,代之是紧跟世界潮流的集体婚礼或茶楼宴客、旅游结婚等无论是城镇尤或农村,生育中的传统的不科学的习惯和禁忌也多已不存在,婴儿在医院出生几天之后,抱回家里按科学方法护理已成为风气丧礼,多已从简,除部分偏远山区之外,普遍实行了火葬且广州已出现将先人的骨灰撒向江河大海的文明举措祭祀,岭南大部分农村已摈除封建迷信色彩,许多地方还兴起文明的纪念性的祭典性活动,采用花圈或花束代替过去的香纸和三牲祭品。
此外,还有许多将传统礼仪加以继承和改造付予新的涵义。如广州,以人大立法的方式将传统的“成人礼”俗称“出花园”改造成“成人宣誓日”。这夭,凡年满18 岁的男女青年都要举行集体宣誓活动,一是标志青年跨入成人行列,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民俗礼仪的更新,将为民俗的革新,使岭南民俗走向更加文明化有着重要的开拓意义,这也是岭南民俗文化走向的一个新标志。

但是,岭南民俗在嬗变中,也出现一些逆向流动的漩涡。如 一些人片面理解市场经济后的社会性质,以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金钱至上,个人利益第一。因此拜金主义思想膨胀“竞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道德水准下滑,尊老敬贤风气淡薄见危不救时有发生黄赌毒禁而不止、抛弃传统的贞操观念,婚前性行为兴起,重婚纳妾、包“二奶”现象严重 奢侈之风盛行“大款们”仗财欺世,盛气凌人,一掷千金的变态消费行为严重毒化社会迷信思想与宿命观死灰复燃,偏远山区 部分乡镇家家神坛、布水村庙,讲求风水、屋场,年青人算命卜卦“博运气”的风气浓厚审美情趣下降,崇洋媚外,例如崇拜洋人,出洋热,买洋货,起洋人名字,安洋地名、洋招牌等,民族的、高雅的文化艺术少人问津,低级庸俗的东西趋之若鹜等等,这些道德性观念民俗,是当前岭南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背向行为。以其自身为本位的负面流向,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广州市有一个近期社会调查,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1994年7月13 日一篇题为《当代岭南文化的勃兴》的署名文章写道“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结果市民价值中排在前五位的是身体健康、儿女孝顺、婚姻、金钱、爱情,以个人价值取向为主。”以上种种民俗背向逆流,使岭南地区民俗道德发展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这种情况若不引起政府的密切注视加以强有力的导向,必然造成岭南民俗文化的严重危机,这个危机不但破坏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必将影响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如果我们将21 世纪分为上下五十年来看待,那么前五十年是新与旧,中与外民俗文化进一步交融、整合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岭南民俗文化将大量融入新时代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成为一个“混合体”,古今中外的文化混合在一起,促使岭南文化产生“聚变”和“裂变”。但尽管那时岭南的居民生活更加富裕了,科学和文化更加发达了,岭南民俗文化将仍然与内地融为一体,而决不会与西方文化合流,因为那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充分吸取异质文化的养分之后,不断得到革新、改造和充实,经过建设、整合和升华,以全新的姿态和活力,继续发挥它的主导作用,领导各地民俗文化朝着更加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因此,21 世纪和在21 世纪之后,中华优秀民俗文化不但不会消亡,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反而会更广泛和更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比如儒家学说、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将会更大程度地被世界文明民族所选择。1995年8月,英文时事刊物《亚洲新闻》报导说“儒学在美国大学广受学生欢迎,其中哈佛大学1995 年的招生人数激增到500 名。这所大学为应付报名学生人数突然增加,决定把学院礼堂辟为讲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得伯杰认为,“美国大学生争着修读儒学课程的现象,是随着东亚过去30 年所取得的快速经济增长,已形成’资本主义第二波’而出现的”。据香港《华人》月刊今年9月号报导 “目前全美注册的汉语学校已有400 至500 所。”这种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在当今世界当然已不止于美国,几乎所有发达的或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欧美各国,都正在掀起学习汉文化的热潮。《华人》月刊说,“目前全世界已有60 多个国家的1000多所学校开设汉语课程。”因此,可以想见,21 世纪下半叶之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将再次登上世界高峰,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冲击着全世界。
虽然这里所说的是中国文化,而不是中国民俗,但这个“文化”绝不是狭义中的文字和语言,而是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尤如唐宋时期,汉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东亚和南亚一样,从儒家的学说、思想、道德到民间衣食住行中的种种生活风俗,以及宗教、信仰、社会仪礼等等,可以说中国人的一肇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影啊到了周边国家,如东瀛日本、朝鲜半岛、印度支那、东南亚等濒临太平洋的国家,他们至今仍浓厚地保持着许多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但是,将来的岭南民俗文化,在21 世纪的中华民俗大一统的文化中还能不能够继续保持它的特色呢 这将是肯定的。那时不但能够继续保待,而且将会更富有岭南自己的风采,因为岭南民俗的历史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生态环境,决定了它有别于内地。因素是,那时,香港和澳门已回归祖国,岭南作为祖国南方的重要门户,中外文化将更大程度地在此交汇,在中华文化极大地冲击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世界各国文化也仍将以各种形式经由岭南进入中国,人类的文化交流,是永无止境的。这样,海外异质文化在岭南交汇、吸收、改造、消化、整合之后就成了岭南的新质民俗文化。这新质民俗文化,也将是五彩缤纷的,是中华民俗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瑰丽夺目的花朵。

文献资料来源:1996年   出自《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作者:刘志文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