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人物陶塑, 很早就受到海外重视。海外人士多有专著论及, 例如日人大西林五郎和上田恭辅等, 都写了专著介绍。澳门葡籍律师文度士是知名的石湾公仔鉴藏家和鼓吹者, 经其收藏而存于澳门贾梅士博物馆的石湾陶塑珍品, 多为国内所罕见。美国医生施钦仁是一位大收藏家, 其女施丽姬以有关石湾公仔的论文在美获得博士学位。但是, 反观国内, 专门研究者甚少,仅50年代中山大学教授张维持出版了一本 广东石湾陶器 。长期以来, 石湾人物陶塑只有岭南一隅知名, 成了 墙内开花墙外香 。这种情况, 到新时期开始后才有所改观。
石湾人物陶塑, 俗称石湾公仔, 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 早期主要是仿制中原各窑产品, 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 至清嘉庆、道光年间, 终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石湾人物陶塑摒弃晚清工艺美术品的雕琢繁缛, 崇尚古朴浑厚, 直取对象神韵。工塑派宗师黄炳与黄古珍, 意塑派先驱陈祖与陈赤等, 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应是陈渭岩, 陈渭岩富有开拓和探索精神, 他不单要自己创作提高, 还悉心培养后辈。潘玉书即其爱徒。清末民初,石湾艺术出现了一个全盛期。名家纷起,百花争艳。潘玉书把人物陶塑艺术推向了高峰, 他融和工塑意塑二派的手法, 加以新的创造、成为众所公认诸星中的巨星。
潘玉书是第一个上了 中国美术辞典(1988年版) 的石湾雕塑家, 条目里说他 少时随父潘锦之学艺。后随师陈渭岩学习陶瓷雕塑, 曾随师到江西景德镇传艺, 并塑造关帝像, 博得盛名。擅长人物雕塑, 尤长于塑造仕女形象。人物作品俊逸潇洒、传神, 衣纹流畅, 釉色素雅。传统民间雕塑的功底厚实, 并善于吸取外来雕塑的精华。 介绍和评语是准确、简练和恰当的。
的确, 潘玉书是一本大书。他近半个世纪的陶塑生涯是十分灿烂和动人的, 而又带着浓厚的悲剧性。石湾人一直怀念和敬仰他, 不单是因为他技艺超群, 还因为他品德高尚。
一
潘玉书, 广东南海九江河清人, 名麟,号玉书, 约生于清光绪八年( 1882 年) , 卒于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十八日( 1939 年) , 即抗战初期日寇入侵广东半年左右, 终年约57 岁。对他年岁和死期的说法历来不一。一说他死于1936 年, 一说他死于1938 年,其实都不很确当。据老陶塑名师刘传说,12 岁( 1928 年) 开始学艺时, 见他约为40多岁; 老行尊刘锦说, 他活了58 岁, 而非48 岁; 老古董商刘七说, 他死于日寇侵陷广东石湾后一年; 老陶塑家何瓞绵说, 日寇来了之后, 本人还见过他在佛山仁寿寺塑佛像。这四老人指证的, 实即1939 年。
潘玉书少时家已迁佛山, 住普君圩马廊, 在父潘锦之自设的 佛山粤华行 绸衣公仔店学艺, 有点文化修养。约十七岁师陈渭岩学陶塑人像, 三年即得其师艺术精髓而有所创造。此时家里已为他订下妻室, 因随师往江西而推迟完婚, 时为1902年。名师陈渭岩出身虽为塾师, 但眼界开阔, 富于开拓精神, 不满足于滞留南海一隅, 当时有了一个机会, 就带着爱徒潘玉书去江西学艺传艺。当时粤汉铁路尚未存在, 他们经过长途跋涉, 游历了各地城乡,遍览了种种工艺美术品和陶瓷制品, 多受启迪。其中德化人物瓷塑给他们的印象最深。到了景德, 更使人眼花缭乱。这是闻名遐迩的瓷都, 塑像高手如林。二人于仰慕之余, 觉得能够彼此交流经验, 诚一乐事。其时适逢景德要重修关帝庙, 主要一项是重塑关帝像, 于是请诸名师各塑一座,俾便当众评比, 录取其一。他们师徒也在被邀之列。这实际上是一场塑技大赛。众人评比结果出乎意料, 广东青年潘玉书初试锋芒, 一举夺标, 于是名震瓷都, 及于海外。当时, 他才二十一二岁, 个子高挑, 文质彬彬, 风华正茂。景德少女瓷工廖少珍为之倾倒。她年纪尚小, 情窦初开, 对他一片痴心, 乃径直向他求婚。他只好说明已订有妻室, 难于接受; 可她却死心塌地, 苦求带她回广东, 愿当妾侍也跟他一辈子。这就是潘玉书未娶妻先纳妾的故事, 石湾至今仍传为佳话。后来他们实际成为患难夫妻, 终其一生。
潘玉书自江西回佛山后, 一直以塑像卖坯为生。起先不善选泥, 不很熟悉泥性,不会制釉药, 但塑像传神飘逸, 托私人店号烧制出来, 俱成佳品。他曾受雇于冠华窑为师傅, 因与老板意见不合, 很快辞去, 仍独立营生。此时他已驰誉海内外, 慕名者纷至沓来订购, 包括好些知名人氏。1910年, 澳门著名鉴藏家、葡籍律师文度士来邀请塑造八个高达80 厘米的人像; 192 5年香港富商利希慎也来邀请他往港为其所居的 利园 塑制高如真人的八仙巨像。前者均为素烧陶塑, 文度士死后留给其女, 其女后回葡国定居, 转赠贾梅士博物院, 现仍存四个展出; 后者为泥塑而未加烧制, 只涂上一层石灰, 今已随 利园 园林的消失而荡然无存。经过这两次外出, 他见识了西洋雕刻, 吸收了外来营养, 而化为己有, 艺术性提高了, 石湾传统仍然保存。
潘玉书自1919 年从佛山迁到石湾定居后, 挂起个 潘玉书古玩 招牌, 一直是靠个人塑像卖钱过活。廖少珍也懂点陶艺,能帮助修坯, 常用小蓝携公仔泥坯到建有窑场的店号托为烧制, 与店主对半分成。精、次品混合, 分为两堆, 抽签各自分得。他所托的店号多为梁俊生( 又名梁绪) 、梁炎均父子开的生源号, 其所烧的釉彩呈色最佳。潘玉书家里有一妻一妾, 生活负担较重, 靠卖艺度日; 只要能维持生活, 别无所求。他自己也喜欢沉浸于艺术创作中,十分勤奋, 故生平所塑多而且精。
潘玉书性情内向, 沉静多思, 清高寡言, 有点傲气, 不善交际; 平日只与三数知友如梁俊生等来往, 谈艺论画, 也欣赏音乐; 尤喜 费晓楼百美图 和一些古佛图, 常披图研究。他原来体弱且有肺病, 工作又过劳, 面目日渐清癯, 头上有了灰发。人苍老了, 精力无以为继。后听友好劝告, 吸鸦片烟提神, 以便进行工作。鸦片战争之后,毒品流行, 吸者下层人民也颇多。潘氏不知底里, 终于吸上了瘾。于是生活更为艰困, 加上受到劣绅恶霸的欺凌, 精神负担沉重。先是住在陶师庙旁, 继在丰宁寺侧搭个小楼栖身。抗战爆发后, 难以为生, 终因贫病交迫死于家中; 身后无以为殓, 连棺材也是友好们凑钱捐赠的。他技艺从不授徒, 晚年授其弟潘铁逵与长子潘剑飞, 前者结合自己创造, 成一名家, 后者则未有所成。他身后遗下印章一枚给妻廖少珍。廖少珍后以此印章给伪品盖章收手续费, 帮补家用。所以后来潘玉书的真章伪品颇多。廖少珍此后一直当清洁工为活, 解放后是个环卫工人, 活到60 年代后期, 年近八十而卒。石湾陶塑名师庄稼曾往访其子剑飞, 知她一直以本人能为潘玉书之妻而自慰, 生活凄苦而无怨悔之辞。
二
潘玉书的塑品大致可分为初期、中期、盛期和晚期。初期和晚期时间甚短; 中、盛期时间则很长, 此时期塑品最多, 质量最高。初期二、三年间, 所塑尚未完全摆脱绸衣公仔的影响, 很注意情节性, 而较忽略人物性格的刻划, 多以二、三人物形成组像、表示各人物间的关系, 构图也较松散而不够紧密。不久他即注意到陶塑的特点, 构图成了严谨与凝聚, 并注意突出人物性格,而又十分含蓄。偶也有二、三人物组像, 彼此关系紧密无间, 且着重表现不同性格的对比刻划。初期的作品现存仅有 降龙罗汉 一件原作, 已具有人物风格雏形, 细刻人物神态, 也刻巨龙鳞爪毕现, 这样平均使用力量, 反而冲淡了整体效果; 至于握环的左手, 也不自然。但个人风格显然形成了,就成为中盛期过渡的起点。此时潘氏所塑很快登上了高峰。中期与盛期风格同样成熟, 只是中期泥、釉稍逊。及至盛期, 他已渐识练泥, 所塑艺术性甚高, 泥坯又多托有名店号上釉烧制, 尤为珍贵。到了后期, 他不满足于所已取得的成就, 希望有所突破。一是尝试在刀塑的同时, 混用一些捏塑手法。他塑了个 送子观音 像, 观音面目秀美, 光采照人, 但所穿披风长袍, 实行捏塑,却未谙其技, 反而显得指痕累累, 两相对比不很调和。二是尝试手法更加写实逼真,曾塑了个 抱石老人 , 看来似是对着实物写生, 流于自然状态, 未知所作何为。三是放弃了石湾传统, 他曾一度仿制印尼木雕佛像, 整个施了浅黑釉, 还盖了三个章, 可能自认为得意之作, 也可能应订购者的要求。但塑像全无石湾特色。
论石湾公仔, 首先是要传神。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 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西方谚语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意见是一致的。刻划眼睛当然很重要, 却也不应该绝对化。中国艺术的传神, 常是先从人物的身形、体态、动静等表现出来, 正如远远看到一个人, 看不清他的面目, 更不消说眼睛了, 你却一下子就认出那是谁人, 这是从总的印象抓住了他的个性, 他的神。潘玉书所塑, 正是讲究整体感及总的神韵。他的作品风格是文静、含蓄、内秀, 以至有点阴柔, 带着书卷味; 人像有着灵气, 发自内心, 藏而不露, 意在物外, 而绝不虚张声势, 哗众取宠。他善塑仕女、文人: 体态端庄, 表情细腻, 眉目传情。至于仙佛道, 也都显得安静祥和; 罗汉、铁拐李, 也露出善良的本性。至于反面人物他是从来不塑的。
人们欣赏潘氏作品, 一般都首先盛赞他塑的衣纹如何细致、重迭、流畅, 并有下垂感和立体感。这就常会忽略了他的作品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法。例如塑衣纹, 他就有各种各样的手法, 因人物的不同而多变。例如 踏雪寻梅 , 塑人物穿棉衣, 就表现其臃肿和迟滞, 也表现人物的举步艰难与细心寻觅。例如 陆羽品茗 , 他塑人物穿的是丝绸, 就表现其柔软而飘逸, 也表现人物的自得其乐并浮想联翩。如此等等。当然, 一个艺术家所塑都很难尽善尽美, 都有其所长, 也不免偶有所短, 潘氏塑武打人物就缺乏强壮的体魄和威猛的气势, 卞庄打虎即其一例。
潘塑原作珍品甚多, 堪称代表作也不在少数。从这些作品中, 进行比较研究, 常可窥探出其艺术精髓来。例如 贵妃醉酒和 太白醉酒 , 两件都是他的艺术巅峰之作, 表现的都是 醉 , 但醉得完全不同。贵妃显出 侍儿扶起娇无力 的气韵, 雍容典雅, 婀娜娉婷, 醉得带着美人的魅力。为此, 作者首先注意构图的端庄和柔美, 且注意贵妃的美貌高贵, 妩媚动人; 还注意运用繁密有序而又流畅的衣纹线条, 施以葱白釉使其透明清晰, 显出整座作品的华丽。而 太白醉酒则全然不同。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诗人, 是 酒中仙 , 醉得软绵绵, 浑身松弛无力, 要靠高力士撑扶, 才勉强站得稳。衣服只有大写意式的大块面而全无线纹, 全像浑然一体, 施以仿哥大冰裂白釉,犹如美玉一般富有质感和重量感。传说潘氏塑 贵妃醉酒 时, 曾故意用酒灌醉廖少珍, 体验其醉态, 故此塑品特别传神, 特具魅力。可知潘氏所塑常是来源于生活, 取其神韵, 而非仅凭想象、靠技巧所能奏效。
潘氏最注重总的构图。每个塑像都有自己的独特构思, 无论作风、手法、衣纹、节奏都服从它, 而显示其韵律。 贵妃醉酒是两女站着, 而 大小二乔 也是两女站着。前者显出一主一仆, 后者则是一姐一妹。这两人是平等的, 而且亲密无间。两人面对面, 妹妹抱着姐姐的右臂, 姐姐嘱咐她点什么, 深情交谈, 充满生活情趣。这里不需要衣纹的细致, 传神已足够了。还有一件 舍子奉姑 , 是二十四孝题材之一, 宣传封建思想, 可能是接受订购的。这是表示姑、妇、子三者的关系, 真叫潘氏煞费苦心, 多方安排, 这是潘氏步入盛期的作品。按老 通书 所绘: 妇是站着的, 右手抱幼子, 以右乳喂姑: 悲剧性很大。潘于是塑子已约三岁, 无须喂乳了, 站在地下扯着母的袍袖要争着吃: 悲剧性就小了些。但此像子是背着观众的, 不好。第二次再塑就改变为子站在右边地下扯着母的袍袖, 姑坐在左边的石块上吸乳, 妇站在当中, 左手扶姑,右手抚子, 侧头怜看: 全像构成一个 金 字形, 三人都能面向观众, 而悲剧性也更冲淡了。另一件 刘伶饮酒, 也是圆锥形构图,浑身全无衣纹, 施纯白哥釉, 像堆起个雪人似的, 突出了刘伶头面部, 露出老人的自得笑容, 像要邀请观众也来喝一杯似的。全像是工塑与意塑的巧妙结合。另有一件 持杖罗汉 , 也可称代表作, 也是工、意结合。全像整个是大块面的组合, 右手握长杖, 与长袖构成一条直线到地。头部微侧,带点 禽缩 ( 石湾人物陶塑术语: 可能指其状似禽类缩头的姿态) 状, 傲视左前方, 成为美的聚焦点。而全躯虚之, 无一线纹, 然而, 内部体形如腰、背、臀、肘等都一一显露, 又浑然一体, 展示出傲然屹立的态势。至于头面只几笔简练雕琢, 白釉粗点须眉,就成为活生生的一个人, 逼视着你, 全像气魄宏大, 以至几乎连西洋大雕刻也似有所不及。
三
潘氏文化素养颇高, 内蕴深沉, 日常一般不侈谈艺术理论。他的艺术理论, 是从其作品表现出来的。所以仿潘塑者弄不清楚, 常多仿其形, 缺少其神, 仿是仿了, 总是变了样。霍子原之仿, 就是这样, 且很粗糙。刘传初期之仿, 是半仿半创作, 其后则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潘氏塑像一般以七寸( 约高23 厘米) 左右的造得最佳, 过小不能挥洒自如, 过大则风格特点又冲淡了。
潘氏所塑案头摆设, 是卖泥坯、靠别人施釉的, 所以有的釉色较差, 有的稍好。盛期托生源号施釉烧制的最佳, 主要施的是仿哥大冰裂釉和透明葱白釉。石湾公仔复制品, 当年率先使用注浆法的是潘氏, 现传世塑品 布袋罗汉 即其一, 细致直追原作。另潘氏也曾接受订货塑造 麻姑 和 丁财贵寿 等像, 这是流行题材, 但他塑起来却别出心裁, 艺术性甚高。他也曾塑肖像, 塑过孙中山、邓青阳和佛山名医罗惠良等全身像和半身像。却不料因塑肖像竟惹了一场倒霉事 有人把此事移到陈渭岩的身上, 实缺乏根据。
约1934年夏, 一个诨号 大王僚 的人来找潘氏, 拿出照片一张, 要塑个胸像。潘不知这是何人, 不肯接受。大王僚即声言这是江太史 要塑的。江太史即广州河南区( 今海珠区) 的土豪恶霸江孔殷, 曾当过清末官吏, 财雄势大, 横行乡里, 多有党羽爪牙; 大王僚是个官方的驳脚侦缉 ( 即侦缉的手脚) , 是得罪不得的。潘氏故意提价要五十两白银( 袁头) , 希能拒之。大王僚还是要造, 潘氏无奈, 只好答应。完工烧成之后, 亲自捧胸像到广州送上江府收款。江孔殷于是叫家人出来品评。谁料那七姨太怪声说: 老爷呀, 像是像了, 可是兆头不好呀, 似是给腰斩的样子。 江孔殷脸色一变, 即予退回, 钱又不给。潘氏气愤之极,回程下船踏错桥板, 几乎落了水。回到石湾, 乃将此像放在陶师庙旁露天尿缸边, 任由来往路人拉尿。大家都认识此人是谁,人心大快! 后潘氏搬家到丰宁寺旁, 仍想一起搬走此像, 照此办理。知友乃劝告他:江有势力, 怕生意外, 事情应适可而止。此次塑像, 一说江孔殷真是要塑的; 一说是恶霸们见他太傲气, 故弄圈套, 把他耍弄。二说何者属实, 只能存疑。
抗战爆发后, 鸦片烟公价昂贵且难买,潘氏只好吸私烟。私烟是偷税的, 较为便宜, 但属违法。于是就有人来敲诈勒索, 结果潘氏被捕入狱。幸得知友梁俊生做了点手脚, 将他保释出来。他于是决心戒烟。但吸烟上了瘾, 忽然戒绝, 后果堪忧。一代大师终因身心交瘁, 贫病相逼, 生逢绝境,凄然辞世。他在四十多岁时, 曾想托人为他写个传 , 记述其生平事迹与艺术追求。于是央求石湾陶瓷同业公会负责人带他去晋见当地律师事务所常年法律顾问潘铁,提出请求, 并答应届时当塑赠一套多件公仔作品为报。潘铁却因故婉谢, 未有成事。他一生甘苦, 也就未能传诸后世, 令人惋惜!
潘玉书的一生, 是饱受贫病煎熬的一生, 是勤奋追求艺术创造的一生。他在世时, 成为同辈艺友钦佩的楷模, 又为后学者刘传一辈的效法榜样。我们在刘传的作品中以至更后一辈刘泽棉等的作品中, 仿佛还见到潘玉书的某些影子。半个世纪过去了, 斯人已矣, 但他的艺术光芒至今仍照耀在东平河上, 他的铮铮傲骨仍为石湾人所津津乐道, 引以为自豪。
石湾人物陶塑, 俗称石湾公仔, 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 早期主要是仿制中原各窑产品, 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 至清嘉庆、道光年间, 终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石湾人物陶塑摒弃晚清工艺美术品的雕琢繁缛, 崇尚古朴浑厚, 直取对象神韵。工塑派宗师黄炳与黄古珍, 意塑派先驱陈祖与陈赤等, 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应是陈渭岩, 陈渭岩富有开拓和探索精神, 他不单要自己创作提高, 还悉心培养后辈。潘玉书即其爱徒。清末民初,石湾艺术出现了一个全盛期。名家纷起,百花争艳。潘玉书把人物陶塑艺术推向了高峰, 他融和工塑意塑二派的手法, 加以新的创造、成为众所公认诸星中的巨星。
潘玉书是第一个上了 中国美术辞典(1988年版) 的石湾雕塑家, 条目里说他 少时随父潘锦之学艺。后随师陈渭岩学习陶瓷雕塑, 曾随师到江西景德镇传艺, 并塑造关帝像, 博得盛名。擅长人物雕塑, 尤长于塑造仕女形象。人物作品俊逸潇洒、传神, 衣纹流畅, 釉色素雅。传统民间雕塑的功底厚实, 并善于吸取外来雕塑的精华。 介绍和评语是准确、简练和恰当的。
的确, 潘玉书是一本大书。他近半个世纪的陶塑生涯是十分灿烂和动人的, 而又带着浓厚的悲剧性。石湾人一直怀念和敬仰他, 不单是因为他技艺超群, 还因为他品德高尚。
一
潘玉书, 广东南海九江河清人, 名麟,号玉书, 约生于清光绪八年( 1882 年) , 卒于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十八日( 1939 年) , 即抗战初期日寇入侵广东半年左右, 终年约57 岁。对他年岁和死期的说法历来不一。一说他死于1936 年, 一说他死于1938 年,其实都不很确当。据老陶塑名师刘传说,12 岁( 1928 年) 开始学艺时, 见他约为40多岁; 老行尊刘锦说, 他活了58 岁, 而非48 岁; 老古董商刘七说, 他死于日寇侵陷广东石湾后一年; 老陶塑家何瓞绵说, 日寇来了之后, 本人还见过他在佛山仁寿寺塑佛像。这四老人指证的, 实即1939 年。
潘玉书少时家已迁佛山, 住普君圩马廊, 在父潘锦之自设的 佛山粤华行 绸衣公仔店学艺, 有点文化修养。约十七岁师陈渭岩学陶塑人像, 三年即得其师艺术精髓而有所创造。此时家里已为他订下妻室, 因随师往江西而推迟完婚, 时为1902年。名师陈渭岩出身虽为塾师, 但眼界开阔, 富于开拓精神, 不满足于滞留南海一隅, 当时有了一个机会, 就带着爱徒潘玉书去江西学艺传艺。当时粤汉铁路尚未存在, 他们经过长途跋涉, 游历了各地城乡,遍览了种种工艺美术品和陶瓷制品, 多受启迪。其中德化人物瓷塑给他们的印象最深。到了景德, 更使人眼花缭乱。这是闻名遐迩的瓷都, 塑像高手如林。二人于仰慕之余, 觉得能够彼此交流经验, 诚一乐事。其时适逢景德要重修关帝庙, 主要一项是重塑关帝像, 于是请诸名师各塑一座,俾便当众评比, 录取其一。他们师徒也在被邀之列。这实际上是一场塑技大赛。众人评比结果出乎意料, 广东青年潘玉书初试锋芒, 一举夺标, 于是名震瓷都, 及于海外。当时, 他才二十一二岁, 个子高挑, 文质彬彬, 风华正茂。景德少女瓷工廖少珍为之倾倒。她年纪尚小, 情窦初开, 对他一片痴心, 乃径直向他求婚。他只好说明已订有妻室, 难于接受; 可她却死心塌地, 苦求带她回广东, 愿当妾侍也跟他一辈子。这就是潘玉书未娶妻先纳妾的故事, 石湾至今仍传为佳话。后来他们实际成为患难夫妻, 终其一生。
潘玉书自江西回佛山后, 一直以塑像卖坯为生。起先不善选泥, 不很熟悉泥性,不会制釉药, 但塑像传神飘逸, 托私人店号烧制出来, 俱成佳品。他曾受雇于冠华窑为师傅, 因与老板意见不合, 很快辞去, 仍独立营生。此时他已驰誉海内外, 慕名者纷至沓来订购, 包括好些知名人氏。1910年, 澳门著名鉴藏家、葡籍律师文度士来邀请塑造八个高达80 厘米的人像; 192 5年香港富商利希慎也来邀请他往港为其所居的 利园 塑制高如真人的八仙巨像。前者均为素烧陶塑, 文度士死后留给其女, 其女后回葡国定居, 转赠贾梅士博物院, 现仍存四个展出; 后者为泥塑而未加烧制, 只涂上一层石灰, 今已随 利园 园林的消失而荡然无存。经过这两次外出, 他见识了西洋雕刻, 吸收了外来营养, 而化为己有, 艺术性提高了, 石湾传统仍然保存。
潘玉书自1919 年从佛山迁到石湾定居后, 挂起个 潘玉书古玩 招牌, 一直是靠个人塑像卖钱过活。廖少珍也懂点陶艺,能帮助修坯, 常用小蓝携公仔泥坯到建有窑场的店号托为烧制, 与店主对半分成。精、次品混合, 分为两堆, 抽签各自分得。他所托的店号多为梁俊生( 又名梁绪) 、梁炎均父子开的生源号, 其所烧的釉彩呈色最佳。潘玉书家里有一妻一妾, 生活负担较重, 靠卖艺度日; 只要能维持生活, 别无所求。他自己也喜欢沉浸于艺术创作中,十分勤奋, 故生平所塑多而且精。
潘玉书性情内向, 沉静多思, 清高寡言, 有点傲气, 不善交际; 平日只与三数知友如梁俊生等来往, 谈艺论画, 也欣赏音乐; 尤喜 费晓楼百美图 和一些古佛图, 常披图研究。他原来体弱且有肺病, 工作又过劳, 面目日渐清癯, 头上有了灰发。人苍老了, 精力无以为继。后听友好劝告, 吸鸦片烟提神, 以便进行工作。鸦片战争之后,毒品流行, 吸者下层人民也颇多。潘氏不知底里, 终于吸上了瘾。于是生活更为艰困, 加上受到劣绅恶霸的欺凌, 精神负担沉重。先是住在陶师庙旁, 继在丰宁寺侧搭个小楼栖身。抗战爆发后, 难以为生, 终因贫病交迫死于家中; 身后无以为殓, 连棺材也是友好们凑钱捐赠的。他技艺从不授徒, 晚年授其弟潘铁逵与长子潘剑飞, 前者结合自己创造, 成一名家, 后者则未有所成。他身后遗下印章一枚给妻廖少珍。廖少珍后以此印章给伪品盖章收手续费, 帮补家用。所以后来潘玉书的真章伪品颇多。廖少珍此后一直当清洁工为活, 解放后是个环卫工人, 活到60 年代后期, 年近八十而卒。石湾陶塑名师庄稼曾往访其子剑飞, 知她一直以本人能为潘玉书之妻而自慰, 生活凄苦而无怨悔之辞。
二
潘玉书的塑品大致可分为初期、中期、盛期和晚期。初期和晚期时间甚短; 中、盛期时间则很长, 此时期塑品最多, 质量最高。初期二、三年间, 所塑尚未完全摆脱绸衣公仔的影响, 很注意情节性, 而较忽略人物性格的刻划, 多以二、三人物形成组像、表示各人物间的关系, 构图也较松散而不够紧密。不久他即注意到陶塑的特点, 构图成了严谨与凝聚, 并注意突出人物性格,而又十分含蓄。偶也有二、三人物组像, 彼此关系紧密无间, 且着重表现不同性格的对比刻划。初期的作品现存仅有 降龙罗汉 一件原作, 已具有人物风格雏形, 细刻人物神态, 也刻巨龙鳞爪毕现, 这样平均使用力量, 反而冲淡了整体效果; 至于握环的左手, 也不自然。但个人风格显然形成了,就成为中盛期过渡的起点。此时潘氏所塑很快登上了高峰。中期与盛期风格同样成熟, 只是中期泥、釉稍逊。及至盛期, 他已渐识练泥, 所塑艺术性甚高, 泥坯又多托有名店号上釉烧制, 尤为珍贵。到了后期, 他不满足于所已取得的成就, 希望有所突破。一是尝试在刀塑的同时, 混用一些捏塑手法。他塑了个 送子观音 像, 观音面目秀美, 光采照人, 但所穿披风长袍, 实行捏塑,却未谙其技, 反而显得指痕累累, 两相对比不很调和。二是尝试手法更加写实逼真,曾塑了个 抱石老人 , 看来似是对着实物写生, 流于自然状态, 未知所作何为。三是放弃了石湾传统, 他曾一度仿制印尼木雕佛像, 整个施了浅黑釉, 还盖了三个章, 可能自认为得意之作, 也可能应订购者的要求。但塑像全无石湾特色。
论石湾公仔, 首先是要传神。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 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西方谚语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意见是一致的。刻划眼睛当然很重要, 却也不应该绝对化。中国艺术的传神, 常是先从人物的身形、体态、动静等表现出来, 正如远远看到一个人, 看不清他的面目, 更不消说眼睛了, 你却一下子就认出那是谁人, 这是从总的印象抓住了他的个性, 他的神。潘玉书所塑, 正是讲究整体感及总的神韵。他的作品风格是文静、含蓄、内秀, 以至有点阴柔, 带着书卷味; 人像有着灵气, 发自内心, 藏而不露, 意在物外, 而绝不虚张声势, 哗众取宠。他善塑仕女、文人: 体态端庄, 表情细腻, 眉目传情。至于仙佛道, 也都显得安静祥和; 罗汉、铁拐李, 也露出善良的本性。至于反面人物他是从来不塑的。
人们欣赏潘氏作品, 一般都首先盛赞他塑的衣纹如何细致、重迭、流畅, 并有下垂感和立体感。这就常会忽略了他的作品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法。例如塑衣纹, 他就有各种各样的手法, 因人物的不同而多变。例如 踏雪寻梅 , 塑人物穿棉衣, 就表现其臃肿和迟滞, 也表现人物的举步艰难与细心寻觅。例如 陆羽品茗 , 他塑人物穿的是丝绸, 就表现其柔软而飘逸, 也表现人物的自得其乐并浮想联翩。如此等等。当然, 一个艺术家所塑都很难尽善尽美, 都有其所长, 也不免偶有所短, 潘氏塑武打人物就缺乏强壮的体魄和威猛的气势, 卞庄打虎即其一例。
潘塑原作珍品甚多, 堪称代表作也不在少数。从这些作品中, 进行比较研究, 常可窥探出其艺术精髓来。例如 贵妃醉酒和 太白醉酒 , 两件都是他的艺术巅峰之作, 表现的都是 醉 , 但醉得完全不同。贵妃显出 侍儿扶起娇无力 的气韵, 雍容典雅, 婀娜娉婷, 醉得带着美人的魅力。为此, 作者首先注意构图的端庄和柔美, 且注意贵妃的美貌高贵, 妩媚动人; 还注意运用繁密有序而又流畅的衣纹线条, 施以葱白釉使其透明清晰, 显出整座作品的华丽。而 太白醉酒则全然不同。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诗人, 是 酒中仙 , 醉得软绵绵, 浑身松弛无力, 要靠高力士撑扶, 才勉强站得稳。衣服只有大写意式的大块面而全无线纹, 全像浑然一体, 施以仿哥大冰裂白釉,犹如美玉一般富有质感和重量感。传说潘氏塑 贵妃醉酒 时, 曾故意用酒灌醉廖少珍, 体验其醉态, 故此塑品特别传神, 特具魅力。可知潘氏所塑常是来源于生活, 取其神韵, 而非仅凭想象、靠技巧所能奏效。
潘氏最注重总的构图。每个塑像都有自己的独特构思, 无论作风、手法、衣纹、节奏都服从它, 而显示其韵律。 贵妃醉酒是两女站着, 而 大小二乔 也是两女站着。前者显出一主一仆, 后者则是一姐一妹。这两人是平等的, 而且亲密无间。两人面对面, 妹妹抱着姐姐的右臂, 姐姐嘱咐她点什么, 深情交谈, 充满生活情趣。这里不需要衣纹的细致, 传神已足够了。还有一件 舍子奉姑 , 是二十四孝题材之一, 宣传封建思想, 可能是接受订购的。这是表示姑、妇、子三者的关系, 真叫潘氏煞费苦心, 多方安排, 这是潘氏步入盛期的作品。按老 通书 所绘: 妇是站着的, 右手抱幼子, 以右乳喂姑: 悲剧性很大。潘于是塑子已约三岁, 无须喂乳了, 站在地下扯着母的袍袖要争着吃: 悲剧性就小了些。但此像子是背着观众的, 不好。第二次再塑就改变为子站在右边地下扯着母的袍袖, 姑坐在左边的石块上吸乳, 妇站在当中, 左手扶姑,右手抚子, 侧头怜看: 全像构成一个 金 字形, 三人都能面向观众, 而悲剧性也更冲淡了。另一件 刘伶饮酒, 也是圆锥形构图,浑身全无衣纹, 施纯白哥釉, 像堆起个雪人似的, 突出了刘伶头面部, 露出老人的自得笑容, 像要邀请观众也来喝一杯似的。全像是工塑与意塑的巧妙结合。另有一件 持杖罗汉 , 也可称代表作, 也是工、意结合。全像整个是大块面的组合, 右手握长杖, 与长袖构成一条直线到地。头部微侧,带点 禽缩 ( 石湾人物陶塑术语: 可能指其状似禽类缩头的姿态) 状, 傲视左前方, 成为美的聚焦点。而全躯虚之, 无一线纹, 然而, 内部体形如腰、背、臀、肘等都一一显露, 又浑然一体, 展示出傲然屹立的态势。至于头面只几笔简练雕琢, 白釉粗点须眉,就成为活生生的一个人, 逼视着你, 全像气魄宏大, 以至几乎连西洋大雕刻也似有所不及。
三
潘氏文化素养颇高, 内蕴深沉, 日常一般不侈谈艺术理论。他的艺术理论, 是从其作品表现出来的。所以仿潘塑者弄不清楚, 常多仿其形, 缺少其神, 仿是仿了, 总是变了样。霍子原之仿, 就是这样, 且很粗糙。刘传初期之仿, 是半仿半创作, 其后则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潘氏塑像一般以七寸( 约高23 厘米) 左右的造得最佳, 过小不能挥洒自如, 过大则风格特点又冲淡了。
潘氏所塑案头摆设, 是卖泥坯、靠别人施釉的, 所以有的釉色较差, 有的稍好。盛期托生源号施釉烧制的最佳, 主要施的是仿哥大冰裂釉和透明葱白釉。石湾公仔复制品, 当年率先使用注浆法的是潘氏, 现传世塑品 布袋罗汉 即其一, 细致直追原作。另潘氏也曾接受订货塑造 麻姑 和 丁财贵寿 等像, 这是流行题材, 但他塑起来却别出心裁, 艺术性甚高。他也曾塑肖像, 塑过孙中山、邓青阳和佛山名医罗惠良等全身像和半身像。却不料因塑肖像竟惹了一场倒霉事 有人把此事移到陈渭岩的身上, 实缺乏根据。
约1934年夏, 一个诨号 大王僚 的人来找潘氏, 拿出照片一张, 要塑个胸像。潘不知这是何人, 不肯接受。大王僚即声言这是江太史 要塑的。江太史即广州河南区( 今海珠区) 的土豪恶霸江孔殷, 曾当过清末官吏, 财雄势大, 横行乡里, 多有党羽爪牙; 大王僚是个官方的驳脚侦缉 ( 即侦缉的手脚) , 是得罪不得的。潘氏故意提价要五十两白银( 袁头) , 希能拒之。大王僚还是要造, 潘氏无奈, 只好答应。完工烧成之后, 亲自捧胸像到广州送上江府收款。江孔殷于是叫家人出来品评。谁料那七姨太怪声说: 老爷呀, 像是像了, 可是兆头不好呀, 似是给腰斩的样子。 江孔殷脸色一变, 即予退回, 钱又不给。潘氏气愤之极,回程下船踏错桥板, 几乎落了水。回到石湾, 乃将此像放在陶师庙旁露天尿缸边, 任由来往路人拉尿。大家都认识此人是谁,人心大快! 后潘氏搬家到丰宁寺旁, 仍想一起搬走此像, 照此办理。知友乃劝告他:江有势力, 怕生意外, 事情应适可而止。此次塑像, 一说江孔殷真是要塑的; 一说是恶霸们见他太傲气, 故弄圈套, 把他耍弄。二说何者属实, 只能存疑。
抗战爆发后, 鸦片烟公价昂贵且难买,潘氏只好吸私烟。私烟是偷税的, 较为便宜, 但属违法。于是就有人来敲诈勒索, 结果潘氏被捕入狱。幸得知友梁俊生做了点手脚, 将他保释出来。他于是决心戒烟。但吸烟上了瘾, 忽然戒绝, 后果堪忧。一代大师终因身心交瘁, 贫病相逼, 生逢绝境,凄然辞世。他在四十多岁时, 曾想托人为他写个传 , 记述其生平事迹与艺术追求。于是央求石湾陶瓷同业公会负责人带他去晋见当地律师事务所常年法律顾问潘铁,提出请求, 并答应届时当塑赠一套多件公仔作品为报。潘铁却因故婉谢, 未有成事。他一生甘苦, 也就未能传诸后世, 令人惋惜!
潘玉书的一生, 是饱受贫病煎熬的一生, 是勤奋追求艺术创造的一生。他在世时, 成为同辈艺友钦佩的楷模, 又为后学者刘传一辈的效法榜样。我们在刘传的作品中以至更后一辈刘泽棉等的作品中, 仿佛还见到潘玉书的某些影子。半个世纪过去了, 斯人已矣, 但他的艺术光芒至今仍照耀在东平河上, 他的铮铮傲骨仍为石湾人所津津乐道, 引以为自豪。
文献资料来源:1996年   出自《学术研究》1996年第10期
作者:于逢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