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广州骑楼街的历史、价值和保护
一、广州骑楼街的起源及其时代背景
骑楼就是骑在路上的楼。广州骑楼街是在马路两侧,跨越人行道而兴建的,成行成片的骑楼组成建筑景观。骑楼街随着马路的开辟而产生,骑楼街与马路相依联。
在本世纪20 年代以前,广州还没有骑楼,这可以从当时的风景摄影和绘画作品中得以证实。广州的骑楼是在城墙拆毁之后,大规模兴建马路的同时出现的。现今仍存的骑楼没有超过75 年的历史。
民国7年1918 广州市市政公所成立后,首先在当年火灾后的永汉街原为永清街 拆城门修建了137 米的永汉路,继而又拆除城墙,先后筑成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以及太平、丰宁、长庚路今人民南、中、北部分 和越秀路。其后又开辟了东西向的道路干线如德宣路等,南北向的干线如维新路等。为适应西关商业区和贸易发展需要,同时期又开辟了上下九路、沙基今六二三路 等,1925年又筑成十三行路。
据查,第一批骑楼的产生是西关与旧城区接壤原西城墙基 的马路两侧,大约在丰宁路和上下九路一带。该地区是当时广州最繁华的商业区。
从现存的骑楼分布情况也不难看出骑楼与商业的关系十分紧密。太平路今人民南路、长堤路、西堤路、一德路、上下九路、沙基今六二三路、永汉路今北京路、泰康路、惠爱路今中山五路 等骑楼最密集的地区,正是广州市时下商业最繁华的地区。
清末以来,广州这一贸易口岸,首先成为华侨工商业扎根的地区,商号林立。辛亥革命后,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20 一30 年代广州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当时的广州市政当局利用广州华侨众多及毗邻港澳的优势,对华侨及外资采取吸纳投资的优惠政策,为华侨和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特别是在开辟马路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需要吸取大量建设资金,广州市政当局便大力引进华侨资本开发经营房地产业。据统计,其时华侨对广州市房地产业的投资金额达1.08 亿元,约占同期华侨在广州投资总数的3/4其中大部分资金用在修建新辟马路的民居建筑上,使广州市区建筑面积以历史上未有过的速度扩大,十多年间从古老的旧城一跃成为近代南中国的大都市。因为广州是国内最大的侨乡,由于华侨们对骑楼情有独钟,于是一时间使骑楼成为规模化的都市建筑,他们的喜好影响了广州一个时代的建筑风貌。
二、骑楼街的功用和建筑风格
一般认为,骑楼是由外国建筑形式—券柱廊式传入后,与广东地区气候特点相结合而演化发展形成的一种具有岭南都市建筑特征的建筑形式。广州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冬短夏长。在炎热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阳光入射角度大、辐射热量大的烈日之下,教人难以停留于露天之中又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经常出现骤雨和暴雨。在广州是“人手一伞”,随时遮阳挡雨。
在骑楼出现之前,街道两旁的商铺和食肆为了使行人光顾,能在烈日当空或暴雨骤至之时遮阳避雨和心安理得地选购商品或留步进食等,常常在行人道上搭盖上一个柱廊檐盖或棚架。我们姑且把这形式视作骑楼的雏形。
随着城镇民居向楼房式发展,广州商业和手工业较繁华街道的店铺作坊纷纷改“前店后宅”为“下店上宅”。原来店前槽廊或棚架的上部就为居所代替,既可以起到遮挡烈日骤雨即原檐廊棚架作用而方便路人及生意,又使在楼上的居者避免潮湿和蛇虫鼠蚊蝇等滋扰。骑楼正是这样适应了广州的气候及购物、居住等环境,反过来也促进了商业繁荣。随着马路的开辟和商业繁荣,商铺及住宅之间已经相互连接起来了,于是形成了在马路两侧,跨人行道而建,首层楼房和商铺前的一条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典型的广州骑楼街。
这种建筑形式因为特别适合岭南亚热带气候的特点,又适应了都市民居向高层发展及商业成行成市的需要,一时风靡全城,成为广州街景的主格调。继而影响到整个岭南市镇及赣南、闽南和海南等地区。
在广州骑楼街之中,气魄最大的要数西壕口、长堤、太平路人民南路、第十甫、上下九路、惠爱路中山五路、永汉路北京路 等商业集中的地带。这些地段的骑楼建筑,除较为高层坚固外,还较为重视外部造型和装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上述骑楼建筑装饰中,我们可见到古希腊、古罗马形式,也可见到富有典线动态的巴洛克式它们之中,既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也有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形式,如不少骑楼还吸纳了中国传统亭阁飞檐等建筑造型。较有代表性的骑楼建筑有爱群大厦、新亚酒店、东亚酒店及南方大厦等高层沿街楼房。
位于长堤的爱群大厦,楼高15 层,于1934年动工,1937年建成。它由美国华侨投资,建筑师李炳垣、陈荣技设计,当时被誉为“南中国建筑高度之冠”。该建筑采用美国摩天楼的造型,气势雄伟,而内部结构则结合广州气候炎热潮湿的特点,采用通风透气的穿透式组合,沿街周边以骑楼柱式承托布置,整体布局以中西建筑风格的巧妙结合,很好地取得了与长堤一带骑楼建筑的统一与协调。它既表现出西洋高层建筑的气派,也体现了岭南建筑的艺术特色。同时,由于位于骑楼街的拐角处,其个性又异常突出。
总的来说,广州的骑楼建筑的造型与风格受西方影响颇大。近代西方的先进建筑技术和城市布局以及设施、管理,较早为广州建筑界提供了借鉴。如广州沙面英法租界的早期西洋建筑以及港澳“殖民地风格”建筑的影响,以及当时建筑设计者多从美欧等国及港澳归来,是造成其装饰造型上西洋风格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
广州骑楼式建筑风靡岭南内外的年代,正值西方建筑大体上处于折衷主义的尾声和现代式兴起的时期。各种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广州市政建设规划管理局和建筑设计师以及房产投资者华侨主要受美国等西方当时的建筑潮流的影响,较多地趋向于折衷主义。折衷主义主张揉合历史上各种建筑造型的装饰手法,兼优并蓄,依照功能采用布局设计。它的建筑多运用了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石承重的混合结构建造主体,而外观则采取多种形式并存的造型装饰手法,塑造出多种多样的建筑艺术风格。可以说,广州骑楼建筑带有很明显的时代感,它是近代西方科技和艺术引进后为国人所吸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创造发挥,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都市民居建筑形式。
三、广州骑楼街的价值和保护商榷
广州的骑楼街以它独特的气候适应性、中西建筑的兼容性和艺术风格多样性,成为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部分。它同时也显示了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反映了华侨和岭南人民的智慧。它理应在中国文化和历史尤其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一席之地。应该说,它是广州这一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的一大文化资源。
但是,在广州“迈向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是否对骑楼街这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呢 看来是显然不足的。近几年广州市进行地铁建设,大规模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整个整个街区如上九路、整条整条道路如解放路 的骑楼被无情地荡平,使人们在惊讶和叹惜之余,开始思考骑楼街的命运。不少有识之士在传媒上表达了缅怀之情,呼吁着“请把骑楼留下”。
当前在滚滚而来的大拆旧楼房的进军中,确实有必要冷静地重新审视广州骑楼街的价值和保护的问题,例如确定骑楼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该不该保护,应该保留哪些街区的骑楼 如何保护。对旧城的改造,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观念问题,如现代化的城市能否保存地方建筑风格特色及怎样保留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的问题。
广州市政府曾在十年前规定一德路、万福路、文明路等几条骑楼路段为保留范围,但是上述路段从骑楼质量上看大都十分残破,楼层低矮或危殆。从外观看,大多数骑楼仅具基本形式 双柱承托 而无装饰等造型风格可言,其观赏性甚差。为什么只是从骑楼的一般概念出发来划出保留范围而舍弃高质量、高水平的骑楼街地段呢 上、下九路步行商业街,本来应该最能体现出“骑楼长廊”的岭南都市风采和广州特色,时下却因骑楼被陆续拆毁、蚕食而出现空档缺口,显得支离破碎。又如解放路的扩建,已让两旁的骑楼消失尽矣。其实可不可以不在解放路当中,而在它的骑楼街背后的内街中开出道路来呢骑楼保留区新建的骑楼,是否应该要求它们尽力仿效二、三十年代的建筑风格 当然也不反对在该风格上创新 我想,广大广州市民是希望骑楼保护区域内新建的骑楼能注重造型和外观的装饰的,目的是能够恢复和营造出广州骑楼街的原有风格,更好地体现出一代岭南都市的风采与特色来。
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不久前会见出席中国市长协会代表大会代表们时指出 “城市建设中要注意建筑风格,我们不提倡搞豪华建筑,但是要求建筑风格多样化,应该各有特色”。当今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无不重视历史建筑的保留。欧洲许多国家城市如巴黎的旧城区是不允许超高层楼房建于其中的,目的是尽可能保存整个区域的建筑风貌。新式高层建筑只能建在新的城区。国内如苏州在城市改造时不惜花巨款搬迁建筑重造江南水乡特色,得到了国外环境保护专家和有识之士的赞许,也为国人所称道。如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吸引了无数国外旅游观光者一样,入穗者也无不被成行成片的广州骑楼街所吸引,为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已在大量的名人回忆录、游记中的文字所记录。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定骑楼街已成为广州都市建筑特色。在世人十分重视的旅游文化资源中,这无疑是广州人的一大文化遗产,怎能轻易抛弃与毁弃。
也许因为它的历史太短而不能与古代建筑相提并论也许它太多,拆毁一部分而毋须大惊小怪 但是,破坏比建设来得快来得容易。广东十多年的光景,许多地方已经找不回昔日的建筑了,如深圳市原保安县城的骑楼街几乎不复存在了。当广州的骑楼街区已“改造”得不成体统的时候,纵然七零八落的个别骑楼仍存,但还能让人们感受到那种南国都市独特的风情和亲切感么。
广州骑楼街的保护,还有许多有关问题需要加以探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它的体系性和实用性,这是它与一般古代建筑的保护的不同之处。总之,近百年来形成的近代广州都市民居—骑楼建筑特色,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送。破坏一个传统特色容易,但要建立和保持一个传统特色却不容易。我们希望政府通过有效的措施,把广州地方传统建筑风格保留下来,让它在“迈向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应有的价值来。


文献资料来源:1996年   出自《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作者:黎尚健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