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黄花岗起义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反清武装斗争。它动员了革命党人的主要力量,以空前规模在海内外进行捐款活动并建立起严密的组织领导机构。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它加速了清朝政府的灭亡,唤起了国民的革命斗志,辛亥黄花岗起义几个月后,清王朝便在武昌辛亥革命的炮声中灭亡了。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是虽不成,而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己轰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己造成之矣。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1.对黄花岗起义的纪念。
为了纪念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题词:“浩气长存”;黄兴也于1909年初夏题诗纪念辛亥“三.二九”之役,书曰:“破碎神州几劫灰,群雄角逐不胜哀。何当一假云中守,拟绝天骄牧马来”;1911年槟榔屿同志追悼广州辛亥“三.二九”之役殉难烈士;福建省造币厂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铸造并发行了6种银质黄花岗纪念币,其中有1928年、1931年和1932年三种版别,分壹角、贰角两种银质纪念币曾在福建流通多年;福建革命党人天晓生著《黄花岗福建十杰纪实》一书,为闽籍新觉人林文、方声洞、林尹民、陈文燊、陈可钧、陈更新、冯超骧、剂钟群、刘锋立传,1911年5月2日由新中国图书局编印,上海广益书局发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记》一书,由中国宣传讲习所印,1927年出版(广州博物藏78/083);《红花岗四烈士传记》于1927年5月由邹鲁先生编著并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1930年4月再版(广州博物馆藏78/065);位于越秀山镇海楼东侧小蟠龙岗的光复纪念亭,是为纪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而由广州旅港同胞捐款兴建。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人民积极响应,于同年11月9日推翻了清朝地方政府,成立了以胡汉民为都督的广东军政府。参加广东军政府组织工作的广州旅港同胞代表李煜堂、杨西岩、邓仲泽等30余人,组成“港侨筹饷局”,“先后筹得三百余万元,接济军糈,籍屋清壮,政府嘉之,为建光复牌坊于粤秀山”。辛亥革命纪念牌坊建于1929年,花岗岩石建造,以志留念。
2.孙中山、黄兴等领袖对辛亥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评价。
辛亥黄花岗起义,被孙中山称为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时期发动的第10次武装起义。因在此次起义中殉难的先烈有72人,并集体营葬于广州东郊之黄花岗(原名红花岗),故该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这是一次英勇壮烈、影响重大和意义深远的反清起义。黄兴在事后总结起义失败原因时认为:“鄂省八月之起义,由广州之原动力;而广州九月之光复,又我七十二烈士之死义激而成之也。七十二烈士虽死,其价值亦无量矣!”无论是从其在1911年爆发的4次大起义之先后顺序来看,还是从它的先导作用和历史影响观之,“三.二九”起义都堪称是辛亥首义。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文中,也曾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广州“三.二九”起义对辛亥革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他指出:“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创建共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去唤醒民众。他们的英雄事迹,曾经感动和激励过无数的中国人;他们的勋业与精神,一直为后人所缅怀和继承宏扬;他们的浩然正气,将永远长存于中华大地。
3.孙中山先生在此后坚持不懈进行的革命活动。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不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久被迫辞职。1913年,他再次筹划发动了反对封建帝制的“二次革命”。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开展讨袁军事斗争,并于1916年5月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发起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冬返广州重组军政府,次年5月就任中华民国政府大总统。1922年8月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1923年初驱陈后再次回到广州,建立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1924年1月,孙中山又主持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建立首次国共合作。11月应冯玉祥将军的邀请“共商国是”,带病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继续同北洋军阀势力作斗争,直到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值此辛亥革命纪念之际,对辛亥黄花岗起义进行97周年纪念并对殉难烈士进行凭吊,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1.对黄花岗起义的纪念。
为了纪念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题词:“浩气长存”;黄兴也于1909年初夏题诗纪念辛亥“三.二九”之役,书曰:“破碎神州几劫灰,群雄角逐不胜哀。何当一假云中守,拟绝天骄牧马来”;1911年槟榔屿同志追悼广州辛亥“三.二九”之役殉难烈士;福建省造币厂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铸造并发行了6种银质黄花岗纪念币,其中有1928年、1931年和1932年三种版别,分壹角、贰角两种银质纪念币曾在福建流通多年;福建革命党人天晓生著《黄花岗福建十杰纪实》一书,为闽籍新觉人林文、方声洞、林尹民、陈文燊、陈可钧、陈更新、冯超骧、剂钟群、刘锋立传,1911年5月2日由新中国图书局编印,上海广益书局发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记》一书,由中国宣传讲习所印,1927年出版(广州博物藏78/083);《红花岗四烈士传记》于1927年5月由邹鲁先生编著并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1930年4月再版(广州博物馆藏78/065);位于越秀山镇海楼东侧小蟠龙岗的光复纪念亭,是为纪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而由广州旅港同胞捐款兴建。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人民积极响应,于同年11月9日推翻了清朝地方政府,成立了以胡汉民为都督的广东军政府。参加广东军政府组织工作的广州旅港同胞代表李煜堂、杨西岩、邓仲泽等30余人,组成“港侨筹饷局”,“先后筹得三百余万元,接济军糈,籍屋清壮,政府嘉之,为建光复牌坊于粤秀山”。辛亥革命纪念牌坊建于1929年,花岗岩石建造,以志留念。
2.孙中山、黄兴等领袖对辛亥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评价。
辛亥黄花岗起义,被孙中山称为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时期发动的第10次武装起义。因在此次起义中殉难的先烈有72人,并集体营葬于广州东郊之黄花岗(原名红花岗),故该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这是一次英勇壮烈、影响重大和意义深远的反清起义。黄兴在事后总结起义失败原因时认为:“鄂省八月之起义,由广州之原动力;而广州九月之光复,又我七十二烈士之死义激而成之也。七十二烈士虽死,其价值亦无量矣!”无论是从其在1911年爆发的4次大起义之先后顺序来看,还是从它的先导作用和历史影响观之,“三.二九”起义都堪称是辛亥首义。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文中,也曾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广州“三.二九”起义对辛亥革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他指出:“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创建共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去唤醒民众。他们的英雄事迹,曾经感动和激励过无数的中国人;他们的勋业与精神,一直为后人所缅怀和继承宏扬;他们的浩然正气,将永远长存于中华大地。
3.孙中山先生在此后坚持不懈进行的革命活动。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不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久被迫辞职。1913年,他再次筹划发动了反对封建帝制的“二次革命”。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开展讨袁军事斗争,并于1916年5月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发起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冬返广州重组军政府,次年5月就任中华民国政府大总统。1922年8月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1923年初驱陈后再次回到广州,建立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1924年1月,孙中山又主持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建立首次国共合作。11月应冯玉祥将军的邀请“共商国是”,带病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继续同北洋军阀势力作斗争,直到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值此辛亥革命纪念之际,对辛亥黄花岗起义进行97周年纪念并对殉难烈士进行凭吊,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广州农讲所纪念馆论丛》(第三辑)
作者:主编 卜穗文
索取号:K207/27/3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