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矢志革命,愈挫愈奋。1910年秋,孙中山与同盟会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在马来西亚北部),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次年4月23日,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广东当局己有风闻,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4月27日下午5时30分),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大队亲随短兵相接。奈何兵力不足,起义军溃败。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1934年在纪功坊后竖立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碑阴详列86位烈士就义表)。广州当局严令:己死乱党,不得收尸,曝诸街头,以儆效尤。一位没有暴露真实身份的同盟会员、《平民报》主笔潘达微,利用自己的公开身份,恳请广州豪绅、时任清乡督办的江孔殷和两粤慈善机构广仁善堂出面帮忙,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后潘逝于香港,江孔殷掉之:白挺动全城,君是党人自有交情尽生死;黄花成昨日,我非健者也曾无意造英雄。
当时,保皇势力主办的《国事报》撰文质疑潘达微安葬死难烈士一事的动机,暗示其是同党。潘达微拟文反击,文章写完,意犹未尽,便又挥毫作画。他最常画的题材是菊花,信笔画了一幅独立于疏篱之外的傲霜秋菊,并题上了“碧血黄花”四字。放下画笔,潘达微突生灵感,于是他把那篇文稿中的“红花岗”,统统改成了“黄花岗”。此次起义也就被称为“黄花岗起义”,所埋尸体共72具,后人便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相称。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同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黄花岗墓园始建于1912年。墓园面积广袤,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墓门是宏大的三个拱门的牌坊。高13米,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门内墓道宽阔,长约200米,直达烈士墓。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石砌墓基。圹上建碑亭,碑撰“七十二烈士之墓”七字隶书。碑亭顶盖刻石为钟,寓意“警钟长鸣”。纪功坊峙立墓后,坊额上刻章太炎手书“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篆体字,纪功坊全用巨石砌成,坊上屹立着一座高擎火炬、手挟法律书籍的自由女神像。初建时右手高举的是槌棒,象征敲击墓上的钟。现在重立的塑像,是1981年整修墓园时重塑的。墓旁孙中山先生手植松树四棵,其中一棵保存至今,苍劲挺拔,大可合抱。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经典广东》

作者:主编 林雄

索取号:K296.5/116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