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济药厂,距今已近四百年历史,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间制药厂,比北京的同仁堂还要早得多。自古以来就有说:“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这南北两间中成药制药厂是祖国医药的宝库,几百年来为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地华人同胞带来福祉,带来了安康。
据史料记载,陈李济中药厂创建于明代万历庚子年(1600年)。创始人陈体全、李升佐命名陈李济。济者,兼济天下也。以表明此药厂的宗旨是给世人分享福祉的。
陈体全,南海河青人,幼丧父,家极贫,母又多病。体全性纯孝顺,事母极诚。为治母病,常进深山采药。有一天为寻找一种药材,至月升星露仍在山上,巧遇一老翁。老翁问他为何一个人独自深山中。体全实告老母病情及寻药之经过。原来此翁是个道士,长年隐居山中,人们称他为神仙道士。老翁深为此后生的孝心所动。于是就送体全几种草药叫他立即拿回去试服,并交给他一本药书。陈母一服此药即灵,二服复康,三服复壮。体全很高兴,打开老翁的药书细细拜读,方知此书乃百病良方,各种药散、药丸、药膏、药水的配方、研制、用量,都有详细说明。陈体全如获至宝,从此开始他的采药、制药兼行医生涯。不久,陈体全善医道、有灵丹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南番顺一带,民间还神传他是因为半夜在深山中遇神仙点化,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使他的名声家喻户晓,上门求医索药者如潮。
一天,体全收药钱后从省城回家,过渡时有一客坐在他旁位,彼此问答,客云姓李,名升佐,李村人,两人正好邻乡。李亦是搞些山草药为生计,于是互相就有了许多共同话题可谈。体全先在一码头上岸,李客要在下一码头到家。陈向李匆忙告别上了岸回家,到了家才发觉自己装有几百两银的钱袋遗在船上。他想,身旁就是李生,十有八九会是他拾到了。不如到他家试问一下。如他是个诚实人,必会如数交还,如心有贪念,也就算是多认识了一个人。于是他就抄捷径小路找到了李家。进去李家见夫人在,说明来由。夫人则说其夫已带船上遗物送回府上。陈回到家,李果在。陈留饮尽欢,竟成知己,共议合伴开店,共济天下民众,遂创陈李济药厂。李公先逝,陈公视其后如已出。陈公九十不病而终。临终遗言两姓子孙后代四件事:
第一, 以济天下为宗旨,宁亏己,不亏人。
第二, 陈李两家不得互相娶嫁。
第三, 陈李两家不得互相结契。
第四,账目要分明,年中使用、赠馈亲友的药物如取自公款公物均要记录清楚,年终分利时结清。
这四点家规对于一个合股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几百年前的陈老先生就意识到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信誉,在于质优价廉;更意识到一个合股企业,千万不要搞成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式企业,所以规定两家不得互相娶嫁,不能有互相结拜兄弟之类的契约,更不能你我不分,财物用过要算。这样就可以合作长久。陈李济能廷续四百年而不衰,与陈公生前这四点遗嘱和后人一直能遵守此规是分不开的。据说,陈李两姓至今已发展到上千人丁,始终没有一对青年男女相谈相爱,只是亲如手足,同心同德共事陈李济。
陈李济药品在南方几省是很流行的,但北方有同仁堂,陈李济药物很难打进京城。后来,陈李济想出一个办法,为了宣传陈李济,每逢广东有学子上京赶考,陈李济就赠送他们许多药品,一来作远出备用,二来可方便外地学子。这样一来,全国进京考试的学子都知道广东陈李济药物的灵效,广告效应自然就有了。果然,陈李济药物终于打进了京城的药品市场。进入了千家万户。但是,皇宫还是拒用“南蛮”之“小药”,一直到了清朝同治皇帝时,皇宫里还是不准御医使用南方陈李济的药品,这时,陈李济已经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同治帝生了一场大病,用过什么药都效果甚微,经常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病症。最后御医合议,大胆向皇帝请求试服广东的陈李济出品的“追风苏合丸”。同治帝一试,果然奏效,连服三盒,龙体痊愈,上下皆大欢喜。同治帝遂敕赐陈李济“杏和堂”三字为封号。同治帝还钦准该厂储藏的用作原料的“旧陈皮”为贡品,多年向朝廷进贡。故在清朝同治以后,陈李济药厂便使用“陈李济杏和堂药厂”的威名。后在民国初年,民国政府颁布“商标法”,该厂将“杏和堂”三字组绘成盾型商标立案注册,并一直沿用至今。
据史料记载,陈李济中药厂创建于明代万历庚子年(1600年)。创始人陈体全、李升佐命名陈李济。济者,兼济天下也。以表明此药厂的宗旨是给世人分享福祉的。
陈体全,南海河青人,幼丧父,家极贫,母又多病。体全性纯孝顺,事母极诚。为治母病,常进深山采药。有一天为寻找一种药材,至月升星露仍在山上,巧遇一老翁。老翁问他为何一个人独自深山中。体全实告老母病情及寻药之经过。原来此翁是个道士,长年隐居山中,人们称他为神仙道士。老翁深为此后生的孝心所动。于是就送体全几种草药叫他立即拿回去试服,并交给他一本药书。陈母一服此药即灵,二服复康,三服复壮。体全很高兴,打开老翁的药书细细拜读,方知此书乃百病良方,各种药散、药丸、药膏、药水的配方、研制、用量,都有详细说明。陈体全如获至宝,从此开始他的采药、制药兼行医生涯。不久,陈体全善医道、有灵丹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南番顺一带,民间还神传他是因为半夜在深山中遇神仙点化,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使他的名声家喻户晓,上门求医索药者如潮。
一天,体全收药钱后从省城回家,过渡时有一客坐在他旁位,彼此问答,客云姓李,名升佐,李村人,两人正好邻乡。李亦是搞些山草药为生计,于是互相就有了许多共同话题可谈。体全先在一码头上岸,李客要在下一码头到家。陈向李匆忙告别上了岸回家,到了家才发觉自己装有几百两银的钱袋遗在船上。他想,身旁就是李生,十有八九会是他拾到了。不如到他家试问一下。如他是个诚实人,必会如数交还,如心有贪念,也就算是多认识了一个人。于是他就抄捷径小路找到了李家。进去李家见夫人在,说明来由。夫人则说其夫已带船上遗物送回府上。陈回到家,李果在。陈留饮尽欢,竟成知己,共议合伴开店,共济天下民众,遂创陈李济药厂。李公先逝,陈公视其后如已出。陈公九十不病而终。临终遗言两姓子孙后代四件事:
第一, 以济天下为宗旨,宁亏己,不亏人。
第二, 陈李两家不得互相娶嫁。
第三, 陈李两家不得互相结契。
第四,账目要分明,年中使用、赠馈亲友的药物如取自公款公物均要记录清楚,年终分利时结清。
这四点家规对于一个合股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几百年前的陈老先生就意识到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信誉,在于质优价廉;更意识到一个合股企业,千万不要搞成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式企业,所以规定两家不得互相娶嫁,不能有互相结拜兄弟之类的契约,更不能你我不分,财物用过要算。这样就可以合作长久。陈李济能廷续四百年而不衰,与陈公生前这四点遗嘱和后人一直能遵守此规是分不开的。据说,陈李两姓至今已发展到上千人丁,始终没有一对青年男女相谈相爱,只是亲如手足,同心同德共事陈李济。
陈李济药品在南方几省是很流行的,但北方有同仁堂,陈李济药物很难打进京城。后来,陈李济想出一个办法,为了宣传陈李济,每逢广东有学子上京赶考,陈李济就赠送他们许多药品,一来作远出备用,二来可方便外地学子。这样一来,全国进京考试的学子都知道广东陈李济药物的灵效,广告效应自然就有了。果然,陈李济药物终于打进了京城的药品市场。进入了千家万户。但是,皇宫还是拒用“南蛮”之“小药”,一直到了清朝同治皇帝时,皇宫里还是不准御医使用南方陈李济的药品,这时,陈李济已经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同治帝生了一场大病,用过什么药都效果甚微,经常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病症。最后御医合议,大胆向皇帝请求试服广东的陈李济出品的“追风苏合丸”。同治帝一试,果然奏效,连服三盒,龙体痊愈,上下皆大欢喜。同治帝遂敕赐陈李济“杏和堂”三字为封号。同治帝还钦准该厂储藏的用作原料的“旧陈皮”为贡品,多年向朝廷进贡。故在清朝同治以后,陈李济药厂便使用“陈李济杏和堂药厂”的威名。后在民国初年,民国政府颁布“商标法”,该厂将“杏和堂”三字组绘成盾型商标立案注册,并一直沿用至今。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羊城的故事》
作者:朱德瑞编著
索取号:K296.51/4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