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忠学堂(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前身)
清朝末年,由于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全国上下都在对我国传统的科举教育进行反思,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教育方法已受到全面质疑和挑战。一些务实的中国知识分子深感民族文化和国家前途的危机,为了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同时又要兼顾我国文化教育的脉络延续,以曾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改革思想,并通过清朝的中央政府,改革学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国家教育改革的实践之中。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张之洞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广州在清末兴起的许多新式学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起来的。现在位于越秀区文德路的广州市第十三中学的前身——教忠学堂就是其中之一。
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之签订,使清廷不得不痛定思痛,推行一系列务实求进的改革,其中广大知识分子关注度最高的教育改革也提上日程。1902年,在广州的在籍翰林丁仁长、吴道镕,举人汪兆铨等绅士,商议筹建一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面向广府各县招生的新式学堂。办学经费以广府学宫明伦堂管辖的惠济义仓每年捐拨白银9600两为主,辅以各县明伦堂或册金局等绅民社团的集捐,采用捐款与学额挂钩的办法,共筹得开办费19297两。1902年,在广府学宫孝悌祠(今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创办了中学规制的教忠学堂,广府学宫内翰墨池(今莲塘)南边的明伦堂也辟作讲堂。当时康有为在广府学宫仰高祠创办的万木草堂已于1898年因维新变法失败而被查封,有些设施和资源也用于教忠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教忠学堂在原广东贡院设点(今文明路)招考。因为教忠学堂的定位是一所新式中学,招生当日,不仅吸引了广州府各县生员前来报考,在广州为官的各级官吏也亲自前往支持,一时官绅毕集。两广总督陶模、广东巡抚德寿、广东提学使文治等“会同招考”,以表重视,由提学使亲定甲乙等级,以示公正。第一期考取54名。“皆一时之选”,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朱执信(大符)榜上有名。七月正式开学,连同其他学额约有百余名学生。由丁仁长为监督(相当于校长),经督、抚等向朝廷奏请立案。这是广东较早兴办的学堂之一,也是广州地区出现得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中学。
教忠学堂在教学上除了设置一些新学科如格致(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地理、历史之外,还有经学、国文、修身各科。辛亥革命后,校长丁仁长以年老告退,于是公推汪莘伯继任校长。中华民国政府下令把“学堂”一律改称学校,教忠学堂改称教忠学校,废除经学一科,把修身改为伦理学,格致科分为博物、物理、化学等科。普通中学由过去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教忠亦确定了立校目标,改办“师范学校”(中级的),学校规模随着时势的要求而逐步扩大。校舍不断扩充,这时期的校舍,包括现在的中山文献馆全部面积在内。番山与翰墨池(今中山文献馆内的池塘)则是师生憩息读书之所。后因中山图书馆(中山文献馆的前身)兴建时征用了教忠面临文德路的部分校舍,而以府学西街的“西园学旅”(今市十三中的南、北楼一带地基)拨给学校使用,于是重新修建校舍,逐步把旧日的平房改建为楼房,展拓学生体育运动场所,使学校具有一定的规模。
1924年以后,适当全国“学制改革”,中小学采用“六三三制”,中学分为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两段,教忠亦在这时改办六年制(旧制四年)的完全中学,有高中普通科及师范科。在民国初期,教忠原是“初级师范学校”,后因教育部通令全国私人不得设置师范学校,教忠学校虽是由官绅倡建,但由于筹建学校的款项是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而来,属私人性质学校,因而将师范合并到其他公立学校,至此,教忠学校便确定办完全中学,仍保留“高中师范科”。同时采用男女分部办法,困而有男中部及女中部。1933-1937年这一段时间,可算是教忠的“全盛时期”。男中部、女中部以及附小(因办师范科,故附设小学以便学生实习)学生总数达3000余人。校舍及设备亦日臻完善,有专门的大礼堂、仪器室及实验室。清末至抗日战争前,广州兴办各类新式学校多达70余间,其中有许多民办学校特别是教会学校因政局和人事变化而动荡不定,但教忠学堂到教忠学校的发展历程始终都是稳定的。1938年因日军占领广州,教忠学校原拟在新兴县复课,但新兴也受到敌机空袭。于是学校负责人及一部分教师,辗转到澳门避难,不少学生也纷纷要求在澳门复课,校董会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勉强租赁了一座楼房,便正式复课。半月后,逃散四方的同学,陆续归来,第二学期即达数百人,一年之后,已超过1000之数。1941年,太平洋战事发生,是年冬,日军占领香港。教忠便在西江连滩筹设正校,后来并办附小。这时澳门学校已有了基础,澳门的学生家长要求在澳继续设校,于是校董会便派部分教职员到连滩筹办,学生亦有愿回内地者,教忠又于1942年在连滩开课了,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教忠在广州复校,连滩正校全部迁回。澳门分校为适应当地同胞的要求,经校董会议决,仍留部分人员在澳继续办理。1949年下半年,教忠学校的教学因国内战争的硝烟烧到广州而受到一些影响,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第三天便恢复上课。1952年9月与力行中学合并,仍称教忠学校。1953年7月又与万川中学合并。适应当时私立学校改为公立形势,教忠董事会与全体师生于1953年10月向教育局申请归公。至此,教忠学校成为公立学校,改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1月   摘自《越秀名校春秋》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政协编

索取号:G527.651/8/17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