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虽然不高,但在古代登上山顶便可俯瞰全城,为军事上的制高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明末清初,这里便筑有保极、拱极、耆定、永康(四方)炮台及东得胜、西得胜等炮台,这些炮台见证着古战场的硝烟。可惜大部分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己被拆除,今仅残存四方炮台和越秀东台台基。
四方炮台在蟠龙冈顶,是鸦片战争重要遗迹之一。四方炮台正名永康炮台,建于清初的顺治十年(1653)。炮台共配炮22门,其中外台配炮13门,子台配炮9门。此外还建有官厅二间,兵房十六间,药局一间,规模不小。这是因为炮台坐落在城北的制高点上,为广州城防的重要据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1841年5月25日,英军在炮火的掩护下,由西村增埗强行登陆,当天攻占城北各炮台,并以四方炮台为司令部。5月27日迫使清将奕山签订了《广州和约》。5月29日盘踞在四方炮台的英兵窜到广州城北三元里村抢劫奸淫,激起村民抗击,打死英军数名。为防英军报复,城北103乡民众共1万余人,同仇敌忾,于5月30引出据守在四方炮台的英军千余人至牛栏冈围歼。三元里人民凭着机智勇敢,以落后的武器战胜了用新式武器装备的英军,共歼英军官兵50名。英军司令卧乌古率军冒雨逃命。5月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等地的400余乡共10万余民众将四方炮台重重包围,被困的英军不敢鸣放一枪。英军向清政府求援。广州知府余保纯带南海、番禺知县赶至四方炮台,采取软硬兼施手段为英军解围。英军在第二天开始撤离广州,6月7日全部撤出珠江口外。四方炮台收复后,即进行修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炮台又遭破坏。现仅存炮台地基。
1959年园林部门在炮台基下挖掘出鸦片战争时用过的城防炮1门,此炮是1838年德国铸造的前膛炮,重约2700公斤,长2.95米,炮口直径0.13米。炮孔及炮耳均己毁坏。此炮现陈列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大门左侧。
今天,蟠龙冈顶树木茂密,环境幽静,成为人们运动、锻炼、休闲的场所。只有从残存的砖垒依稀辨认出四方炮台的遗址。
越秀炮台也是一处清代的重要炮台。1914年,广州当局为巩固城防,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贷款购买了两门大炮。这两门大炮口径12.5厘米,为线膛后装开花炮,造于1887年,射程10000米。当年5月,在越井冈东西麓为两门大炮各建一炮台,位于东麓的(今越井冈顶中山纪念碑东侧)称越秀东台,位于西麓的(今三元宫后山顶)称越秀西台,通称越秀炮台。东台东侧的山谷(今越秀山体育场)便是清代八旗药局。两炮台隐蔽在越井冈东、西两侧,所处位置极其险要,居高临下,俯瞰全城。大炮置于炮台的固定环形铁轨上,可按射击需要作各种角度旋转,形成相互配合之势,组成以越井冈为中心、半径为10000米的火力交织网,覆盖广州城区,有相当大的威慑力。
1916年,盘踞在广东的军阀龙济光被驱逐出广州,撤退前将越秀炮台大炮的炮栓取走,大炮从此失去作用。
今越秀西台己圮,越秀东台尚存台基及部分弹药仓。两门大炮被移至镇海楼前西南侧的空地上陈列。在其旁边,还陈列着一门炮身长389.5厘米、内口径22厘米、重7938公斤,德国克虏伯兵工厂1867年制造的线膛后装开花炮。这门炮从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广州戒严之日起,就镇守在黄埔蟹山炮台,1954年才移至此。
镇海楼前西南侧还陈列着10余门明清时期原安放在越秀山城墙上的城防炮。其中一门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广东铸造的城防大炮,重1000公斤,炮身长260厘米,炮身前外径28厘米,后外径36厘米。另外9门是清代铸造的滑膛前装铁炮,其中4门是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佛山炮匠李陈霍所铸,由于清政府的“议和”政策,这4门铁炮在战争中未能发挥作用,便被侵占广州的英军钉封了点火口、敲断了炮耳,不能再用。这些城防大炮是研究广州铸炮技术史的重要实物,也是见证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实物。
四方炮台在蟠龙冈顶,是鸦片战争重要遗迹之一。四方炮台正名永康炮台,建于清初的顺治十年(1653)。炮台共配炮22门,其中外台配炮13门,子台配炮9门。此外还建有官厅二间,兵房十六间,药局一间,规模不小。这是因为炮台坐落在城北的制高点上,为广州城防的重要据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1841年5月25日,英军在炮火的掩护下,由西村增埗强行登陆,当天攻占城北各炮台,并以四方炮台为司令部。5月27日迫使清将奕山签订了《广州和约》。5月29日盘踞在四方炮台的英兵窜到广州城北三元里村抢劫奸淫,激起村民抗击,打死英军数名。为防英军报复,城北103乡民众共1万余人,同仇敌忾,于5月30引出据守在四方炮台的英军千余人至牛栏冈围歼。三元里人民凭着机智勇敢,以落后的武器战胜了用新式武器装备的英军,共歼英军官兵50名。英军司令卧乌古率军冒雨逃命。5月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等地的400余乡共10万余民众将四方炮台重重包围,被困的英军不敢鸣放一枪。英军向清政府求援。广州知府余保纯带南海、番禺知县赶至四方炮台,采取软硬兼施手段为英军解围。英军在第二天开始撤离广州,6月7日全部撤出珠江口外。四方炮台收复后,即进行修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炮台又遭破坏。现仅存炮台地基。
1959年园林部门在炮台基下挖掘出鸦片战争时用过的城防炮1门,此炮是1838年德国铸造的前膛炮,重约2700公斤,长2.95米,炮口直径0.13米。炮孔及炮耳均己毁坏。此炮现陈列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大门左侧。
今天,蟠龙冈顶树木茂密,环境幽静,成为人们运动、锻炼、休闲的场所。只有从残存的砖垒依稀辨认出四方炮台的遗址。
越秀炮台也是一处清代的重要炮台。1914年,广州当局为巩固城防,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贷款购买了两门大炮。这两门大炮口径12.5厘米,为线膛后装开花炮,造于1887年,射程10000米。当年5月,在越井冈东西麓为两门大炮各建一炮台,位于东麓的(今越井冈顶中山纪念碑东侧)称越秀东台,位于西麓的(今三元宫后山顶)称越秀西台,通称越秀炮台。东台东侧的山谷(今越秀山体育场)便是清代八旗药局。两炮台隐蔽在越井冈东、西两侧,所处位置极其险要,居高临下,俯瞰全城。大炮置于炮台的固定环形铁轨上,可按射击需要作各种角度旋转,形成相互配合之势,组成以越井冈为中心、半径为10000米的火力交织网,覆盖广州城区,有相当大的威慑力。
1916年,盘踞在广东的军阀龙济光被驱逐出广州,撤退前将越秀炮台大炮的炮栓取走,大炮从此失去作用。
今越秀西台己圮,越秀东台尚存台基及部分弹药仓。两门大炮被移至镇海楼前西南侧的空地上陈列。在其旁边,还陈列着一门炮身长389.5厘米、内口径22厘米、重7938公斤,德国克虏伯兵工厂1867年制造的线膛后装开花炮。这门炮从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广州戒严之日起,就镇守在黄埔蟹山炮台,1954年才移至此。
镇海楼前西南侧还陈列着10余门明清时期原安放在越秀山城墙上的城防炮。其中一门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广东铸造的城防大炮,重1000公斤,炮身长260厘米,炮身前外径28厘米,后外径36厘米。另外9门是清代铸造的滑膛前装铁炮,其中4门是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佛山炮匠李陈霍所铸,由于清政府的“议和”政策,这4门铁炮在战争中未能发挥作用,便被侵占广州的英军钉封了点火口、敲断了炮耳,不能再用。这些城防大炮是研究广州铸炮技术史的重要实物,也是见证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实物。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8月   摘自《越秀山》
作者:曾新
索取号:K928.3/31
本馆校对:曹丽娜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