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广州古城的范围,就是现在的越秀山与珠江之间,东至越秀路,西至人民路的这一片区域,东门入口处是东较场。
广州古城有“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体现山环水抱、山水交融的传统建城文化理念。古城区北有白云山、越秀山,西为珠江支流,东为东濠涌,南临西江、北江、流溪河汇聚处,而且处于三江自西北向东的转弯位置,可以说呈现的是弯曲有情的山水“龙气”交聚点,是充满生气之地。
东濠涌本是广州的古老河道,发源于白云山的甘溪、文溪,是广州古城的护城河。明朝时,东濠涌曾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涌宽水深,可以通舟船,同时水质良好,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广州传统的中轴线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随着广州古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以白云山、越秀山为“靠山”,北起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三元宫、中山纪念堂、广东省政府、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大楼、广州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南向起义路、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广场、海珠桥等,这些建筑构成广州传统中轴线的景观标志。
九连山、白云山、越秀山而来的气脉由于“龙气”旺,所以其所延伸出来的“传统中轴带”,自古至今是官府所在地以及寺观宫院设立点,因为只有官府、寺庙宫观才镇得住这“龙气”,以及使“龙气”停留而催旺地方气场。传统中轴线附近的北京路商业街,从古到今旺了两千年,并掘出了自南汉以来共五朝11层的路面和宋代拱北楼基址,被称作“千年古道遗址”。
海珠广场和广州解放纪念像与珠江的交点组成的“珠海丹心”景观,成为了传统中轴线的聚气结“穴”点。
这条传统中轴线将九连山、白云山、越秀山的气脉形势延伸到珠江,实现山形水势灵气之交融,可以说是山体龙脉之气的延伸线,近代通过所建造的海珠桥进一步向珠江南岸延伸。
这条中轴线北有道观三元宫点“睛”,并有东西两列寺观宫院作为“佑护”,西列有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五仙古观等,再延伸至珠江南岸海珠区海幢寺而形成聚气结“穴”点,东列有都城隍庙、南越国宫署、大佛寺、青云书院等,在天字码头结“穴”,清朝时天字码头曾只供官员使用,故名。
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为供奉城池守护神的坛庙,是明清时期广州城内的标志性建筑和灵韵所在,清雍正年间升格为都城隍庙,在明清时期是岭南地区最大的城隍庙。
广州大佛古寺,始建于南汉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岭南有名的佛教名胜古刹。
上述中轴线包括东西两列寺观宫院是广州古城的脊柱,沉淀了广州乃至岭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为广州古城山水灵气的吐纳点,是传统的“龙脉”所在。
广州古城有“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体现山环水抱、山水交融的传统建城文化理念。古城区北有白云山、越秀山,西为珠江支流,东为东濠涌,南临西江、北江、流溪河汇聚处,而且处于三江自西北向东的转弯位置,可以说呈现的是弯曲有情的山水“龙气”交聚点,是充满生气之地。
东濠涌本是广州的古老河道,发源于白云山的甘溪、文溪,是广州古城的护城河。明朝时,东濠涌曾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涌宽水深,可以通舟船,同时水质良好,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广州传统的中轴线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随着广州古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以白云山、越秀山为“靠山”,北起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三元宫、中山纪念堂、广东省政府、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大楼、广州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南向起义路、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广场、海珠桥等,这些建筑构成广州传统中轴线的景观标志。
九连山、白云山、越秀山而来的气脉由于“龙气”旺,所以其所延伸出来的“传统中轴带”,自古至今是官府所在地以及寺观宫院设立点,因为只有官府、寺庙宫观才镇得住这“龙气”,以及使“龙气”停留而催旺地方气场。传统中轴线附近的北京路商业街,从古到今旺了两千年,并掘出了自南汉以来共五朝11层的路面和宋代拱北楼基址,被称作“千年古道遗址”。
海珠广场和广州解放纪念像与珠江的交点组成的“珠海丹心”景观,成为了传统中轴线的聚气结“穴”点。
这条传统中轴线将九连山、白云山、越秀山的气脉形势延伸到珠江,实现山形水势灵气之交融,可以说是山体龙脉之气的延伸线,近代通过所建造的海珠桥进一步向珠江南岸延伸。
这条中轴线北有道观三元宫点“睛”,并有东西两列寺观宫院作为“佑护”,西列有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五仙古观等,再延伸至珠江南岸海珠区海幢寺而形成聚气结“穴”点,东列有都城隍庙、南越国宫署、大佛寺、青云书院等,在天字码头结“穴”,清朝时天字码头曾只供官员使用,故名。
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为供奉城池守护神的坛庙,是明清时期广州城内的标志性建筑和灵韵所在,清雍正年间升格为都城隍庙,在明清时期是岭南地区最大的城隍庙。
广州大佛古寺,始建于南汉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岭南有名的佛教名胜古刹。
上述中轴线包括东西两列寺观宫院是广州古城的脊柱,沉淀了广州乃至岭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为广州古城山水灵气的吐纳点,是传统的“龙脉”所在。
文献资料来源:2017年7月   《岭南形胜行》
作者:黄智华
索取号:K926.5/23
本馆校对:曹丽娜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