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留迹西湖路
2000年4月,西湖路光明广场大楼施工,一段段埋藏于地下的大木柱逐渐呈现。考古专家们发现“万岁”瓦当及西汉云纹瓦当、板瓦、陶网坠等构件与南越宫所出土的遗物一致,确定这是南越国时期的城市防洪、排汲水利工程遗存无疑。这是目前中国城市考古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 保存最好的一处木结构水闸遗址。
木构水闸距今地表约4米,其上叠压有东汉、晋、南朝和唐、宋晚期等的建筑遗迹。水闸为南北向,闸口南北均呈八字形敞开。水由北向南排入珠江,当珠江潮水升高时,放下闸板可防止倒灌,提起闸板又可汲江水入城内。最让考古专家惊讶的是,南越水闸在建闸材料的选择、松软地基的处理、技术线路的处理、总体布置、泄流处理、闸室稳定处理等方面,竟都与现代的建闸标准和要求基本相符,这反映了广州秦汉时期的水闸建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越绝书》中说越人“山处而水行”。《淮南子·原道训》云:“九嶷之南, 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说明古代的广州人习惯于涉水行舟,而且这种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古时广州是一座“水城”,秦汉时期番禺城位于广州溺谷湾与西、北、东三江干流交汇处,还有白坭河自西北绕城而来,正所谓大海临其前,众水绕其城。当时流经广州城的珠江宽达2000多米,由于江面宽阔,加之有海潮涌入,人们不称“珠江”而称“珠海”,老一辈广州人还保留称“过江”为“过海”的习惯。
2014年3— 6月,三艘废弃深埋的清代木船在北京路45—65号地段建筑工地被发掘,成为广州城市珠江水域岸线变迁的重要证据。古船发掘地俗称广州“南关”,专家推测,这一片在晚清时仍然是珠江岸边滩涂地带。宋代珠江江面还有900米宽,附近的泰康路水母湾,是宋代之前的珠江江湾;北京路西侧的木排头街,当时是珠江岸边常泊放木头和木排的地方。
西湖路、观澜街、仙湖街、海傍街、潮音街、横水渡巷、珠光通津、永胜上沙......那些名称带滘、涌、甫、埔、埗、津、塘、沙、溪、湖、濠字的大街小巷,都与水有关。水城的记忆,深深地镌刻在纵横交织的街巷中。
西湖路商业中心一带为2000多年前的古珠江北岸线。当时人过珠江,从南面进城都要经过这道关卡。水闸遗址,就是当年为了防止海潮倒灌、泄洪而在江岸边建设的。除了在光明广场发现的南越国水闸遗址,在德政中路也发掘出南汉和南宋的水关。广州还有东水关、西水关、北水关、大小水关、铜关等,都是历代修建的排水设施。而在水闸东侧的大佛寺周边发现有大段的南越古城墙,证明南越都城南端就在西湖路。

文献资料来源:2019年4月   摘自《古道梦华》——北京路千年古道撷采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档案局 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理委员会编

索取号:K926.51/78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