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城门今何在
广州的城门,二十世纪早期,仿似水蒸气般,消散在岁月的烟云里。倘若有一天,你心血来潮,想以它为线索,回首这座古城的变迁,该去哪里寻找它的印记呢?
西门瓮城遗址
在中山六路与人民路相交处西南侧,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的绿色地带。在周围的灰色水泥丛林中,在喧嚣的车声、人声中,它是如此的低调沉默,以至于从它身边经过的行人,很少有人会停下匆匆的脚步,向它投以关注的目光。倒是拐角处一块石碑,提醒着人们,它有着一段不平凡的过去,这块石碑上写着:“西城门瓮遗址”。
这个瓮城遗址,是当年西城门的一部分,也是迄今为止找到的、保存较好的广州瓮城基址。所谓瓮城,是指在城门外修建的护门小城,是城防的重要一环,可以有效地增加纵深,防止敌人一次就攻占城门。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果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人形成“瓮中捉鳖”这势。由此可见,古人修筑城池是多么巧妙。
这处遗址现在虽然只保存了残迹,但透过翠绿的灌木丛,仍可隐约看出当年瓮城的形制。它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残存基址高约三四米。墙垣由红砂岩条石包边,墙体斑驳,看得出曾经过多次修筑。南墙壁有一处拱形门阙,用白色花岗岩条石砌成。
在明、清两代,这里曾是通向当时广州最繁盛之地——西关的城门。那时高高的城门上,想必站着戒装的士兵,架着火炮,堆着垒石,是闲人免进的军事重地。当战事发生时,这里是人吼马嘶、血雨腥风的最前沿。
如今,无论是当年兵临城下的惊心动魄,还是远古的炮火与烟灰,己然随风而逝。蓦然回首,只见那墙垣石缝中冒出了嫩芽,这正是岁月的沧桑印记。
归德门石额
在广州博物馆碑廊,至今保存着一块珍贵的文物:刻着“归德”二字的城门石额,这是广州仅存的明代城门石额。
明代每个城门都有一块刻有城门名称的石额。这块门额宽163厘米、高99厘米,上面用横书繁体刻“归德”两字,字体工整,笔势雄浑刚劲。它在地下沉睡了数百年,直到建国后,人们才在现在解放路和大德路相交处,把它发掘出来。
归德门在明清是一扇特别的门。当时,广州分属南海县、番禺县管治,归德门正好是旧城两县的分界。归德门外建有归德桥,南北向跨于玉带濠上,门内有归德直街,街的东面,是番禺县属地,西面就是南海县属地。
明清时,归德门一带十分繁荣兴旺。俞洵庆在《荷廊笔记》里这样记载:“广州南城之右为归德门,背城一带旧为狎邪地,南临濠水,朱楼画榭,鳞次相接,隔岸为濠畔街,商贾聚焉。”
归德门最后的重建,是清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当时,把守这个门的是都统,率有旗甲兵3000名,是全城守兵敢多的一个门。与它相比,小北门只有抚标右营官一名,兵勇20名把守,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归德门,曾给广州人留下较深印象。以前广州人把“归德”借代为“门”的意思,把门关上,就叫“闩埋度归德”。
今天的归德门,已经完全没有了昔日的踪迹。宽阔的解放路,贯通南北;略显局促的大德路,横穿东西。归德门旁边的清水濠,也早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徒留这石额,记录当初的岁月。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   摘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作者:赖南池,刘梅主编

索取号:K928.706.5/11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