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南门故址今犹在
赵佗城的城池,终究没能挡住汉武帝十万汉军的金戈铁马。汉军放火焚城,昔日王城毁于一旦。直到三国时代,一个叫步骘的吴国大将,把交州刺史治所迁到番禺城,这片土地才重新建起宫殿城池。
城门保卫老百姓
步骘在南越国旧都的残基上重新筑城,当时文溪东西支水道已较以前狭窄,珠江北岸也已向南推移,面积比赵佗城有所扩大,三个城门的位置,与赵佗城相去不远。又由于步骘城只是州治,并不是王城,在现在中山路南面,开始出现民宅商贸区,城门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开始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成为百姓免受外敌侵扰的一道屏障。
步骘城建成后,约800年间基本规模没有大的改变,城门位置也没有发生大改变。直到五代十国时期,随着番山、禺山的凿平,南城门开始南移。
广州古称“番禺”,它的来历,得名于这两座山。番山位于现在文德路第十三中学内高山一带,禺山则约位于如今广州百货大厦一带,约为越秀书院街以南的地方。番、禺两山并非孤立的山峰,而是丘陵起伏,彼此相连,成为州城的屏障。步骘开南城门时,就是穿二山山坳而出。但到了唐末,随着珠江北岸南移,南城门形成繁盛的商业码头区,这二山反成了城市南拓的屏障。
凿低二山建城楼
唐末,南汉国开国君主刘隐任青海军节度使,驻节广州,他率先凿低番、禺二山,并叠石建双阙,重建南门城楼,并在阙上建了谯楼(即城门上的望楼,俗称鼓楼),楼上挂一幅匾额,写着:“青海军节度使府”。南城门于是有了另一个名称:“青海楼”。
但当时两山仍较高,南汉时刘龚继位,再次凿低二山,城区突破了唐城的南界,扩展到约现在大南路、文明路一线,称为“新南城”。新南城的南城门叫做鱼藻门,约在今北京路与大南路、文明路相交处。
唐代城门青海楼的故址至今尚存。在北京路的“千年古楼遗址”,仍可清晰看到下面层层叠压得历代门楼遗迹,那时沉积了千年风霜的沧桑印记。
清代,这里曾建起岭南“四大崇楼”之一:拱北楼,但青海楼作为广州南大门的历史,却在历史的烟尘中,渐渐被淹没。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   摘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作者:赖南池,刘梅主编

索取号:K928.706.5/11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