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绿路旧有赐书楼:方献夫弘扬阳明之学
越秀区观绿路从前叫官禄路,得名官禄路只因这里曾住过一位大官,他还在此建了一座“赐书楼”,收藏皇帝赐给他的书籍。这位大官名叫方献夫,也是理学名家,但非湛若水一派,而是王守仁的信徒,被誉为“在广东传播阳明理学第一人”。
方献夫(1485-1544),字叔贤,号西樵,南海人。因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故被誉为“方阁老”。他是遗腹子,小时候家贫,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勤奋好学,母亲含辛茹苦供他读书,终成大器。传说他与一群小友游西樵山时,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指着溪涧中的小鱼请他们对对子,出上联是“水浅鱼游鱼到地,”同伴们均哑口无言,只有小献夫指天高声而对:“山高云转云连天。”老者摸着他的头说:“此子非池中物也!”从此他闻名乡里。
弘治十八年(1505),方献夫中进士,任职庶吉士。他事母至孝,不久便辞职回乡侍奉母亲。母亲去世后,他被朝廷授以礼部主事之职。此时己是正德年间。王守仁亦在朝中任职,方献夫对王守仁的学问深为佩服,拜他为师。后来干脆辞官加乡,深研阳明之学。还开办石泉精舍(后称书院迁到广州),其间与湛若水、霍韬时有切磋学问。他们对理学的见解虽有差异,但彼此间却是好朋友。
嘉靖元年(1522),方献夫被召回京师任职。不久卷入朝中“大礼之议”的争论。方献夫与霍韬的看法一样,主张尊世宗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方献夫对霍韬说:“你在京多时,何不上疏直言?”霍说:“我在朝中力薄,如有不测则无人保我,不若你上疏,倘若受挫,我来力保。”于是方献夫马上上疏,力主封兴献王为“皇考”。这正合世宗心意,赞道:“论才智没人比得上你啊!”但这遭朝中守旧老臣反对,方献夫顿受“拍皇帝马屁”之类的讥讽。霍韬随即上《议大礼疏》,声援方献夫。如此一来,这两位广东官员顿成众矢之的,被视为阿谀之辈。为表心迹,他们不肯就任皇上新封之职,均辞官回乡。嘉靖六年(1527),方献夫应皇帝之召回京,参与编修《明伦大典》,其间历任大理寺主事、礼部右侍郎、代吏部左侍郎、代礼部尚书等职。至《明伦大典》修成,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后因官场斗争复杂,他连上两疏请求离职,结果皇帝批准他停薪留职,他便带着皇帝赐的《明伦大典》等书,到广州建屋居住,并建“赐书楼”收藏书籍,准备潜心研究学问。岂料不久后皇帝又召他回京,他推辞不掉,于嘉靖十一年(1532)回京,任礼部尚书,并被加封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辅政。皇帝赐他银牌,上刻“忠诚直谅”,命他有要事可密封上奏。接着又命他掌吏部尚书之职。他在此高位两年,做到公正廉明,不附会权臣,还多次力保受冤大臣免祸。最后,他还是为远避是非而称病辞职,回到广州家中,潜心研究学问。十年后病故,朝廷赠太保,谥“文襄”。他的故居一带后称官禄巷,民国开马路时改名官禄路,“文革”初期改名观绿路。
方献夫传世著作有《周易约说》《西樵存稿》《学解诸说》《程子语》等。其散文颇有成就,笔下表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五坡岭表忠祠记》,感人至深。其诗作亦流传不少,清代温汝能编纂的《粤东诗海》收入他的诗近30首。其中的《观翠流觞》可见其风格:
空同翠色满天地,一曲闲将荡酒卮。
谁醉谁醒都不定,此中流止有天机。

文献资料来源:2014年1月   摘自《千年文脉》

作者:龚伯洪著

索取号:K296.51/158

本馆校对:周俊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