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成之“成仙”93年后,羊城迎来一次文坛盛事。宋元符三年(1100)夏,大文豪苏轼(苏东坡)从被贬地遇赦北归,于九月末来到广州,住在天庆观。这是他第二次住在天庆观。六年前,即绍圣元年(1094)九月,他被贬谪惠州匆匆途经广州时,第一次住入天庆观,认识观主何德顺道长。后来他在惠州又被贬到海南儋州,两人己无联系。这次他与何德顺道长重逢,又值遇赦,心情颇佳。更喜是他的儿子一个从惠州带着家人来到,另一个从宜兴赶来,一家人重聚,怎不欢欣?
苏东坡早有大名,何况这次遇赦回朝,广州知州程怀立等一班官员自然更加礼待于他。苏东坡在广州与文友交流了对文学的一些看法,亦留下了一些作品。比如,他为广州真武(北帝)庙撰了副对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苏东坡在净慧寺的题字更流传至当代。净慧寺到晚清时叫六榕寺,是由于苏东坡在此题写了“六榕”二字。净慧寺的前身是上文说王勃到过的宝庄严寺,其舍利塔于宋军灭南汉时被烧毁,到北宋时集资重修,原来的木塔改成了砖塔。苏东坡此次来到广州时,正值新塔落成后第三年,官员们请他登塔纵眸远眺,顿时广州城中尽收眼底,不禁心有所感。从塔上下来到方丈室休息时,方丈便请苏东坡留下墨宝。苏东坡见到寺中六棵大榕树时己有深刻印象,此刻联想起在惠州时的一段往事,心中一动,便挥笔题下“六榕”二字。
苏东坡为什么题“六榕”二字?有佛门居士分析,是苏东坡经被贬岭南多年后,深感世人受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蒙蔽,眼前的六株古榕正好遮隔世界“六尘”的烦恼,于是题书“六榕”二字。这与他在惠州朝云墓旁之亭上题“六如”二字,是相互辉映的,皆有弘扬佛教哲理的深意。(见《六榕寺志》21页)
到晚清,此寺因有东坡题字而称六榕寺,但民初时寺中古榕只剩一株,故民初六榕寺门联道:“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说的就是王勃与苏轼来寺的故事。
苏东坡这次在广州天庆观挖井也留名后世。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琪林苏井”,就是指苏东坡在天庆观挖的井。天庆观的位置在今越秀区海珠北路祝寿巷以南一带(当代仍有井边巷,或许是纪念此井),苏东坡住进天庆观,见观中食水有困难,便出资命人在观中众妙堂东边开挖了一口井,据说凿井时发现一只石龟,故称石龟泉。到元代时,天庆观改名玄妙观,明代时观内园林景色引人入胜,观前有琪林门,加上有苏东坡挖的井,故以“琪林苏井”之名入列“羊城八景”。
苏东坡住天庆观时,还为东莞县撰写了《广州东莞县资福寺罗汉阁记》《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东莞资福堂老柏再生赞》。
在此期间,不少广州文士向苏东坡求教,最突出的是谢民师。谢民师在广州任推官(掌勘问刑狱的官),博学兼工词章,他多次携作品请苏东坡品评,苏对其作品颇为赞赏,交流甚欢。苏离开广州后仍对谢念念不忘,到了清远峡山寺时,还给谢民师写了一封信,谈及文学创新的心得。这一封信后来流传世上,名为《与谢民师推官书》,是苏东坡谈文学的名作之一。信中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这些见解对学文者实在有用。
苏东坡对六榕寺的影响还有今人鲜知的故事。1920年,寺中将苏题“六榕”再次摹刻木匾,并补种榕树,建补榕亭,又建东坡精舍,精舍前开挖“亦湖”,刻《东坡笠屐图》。寺中文脉引得广东国画研究会于此创立,颇有影响。1935年1月9日,著名学者胡适慕名到六榕寺游览,为住持铁禅绘的国画拟题为《寒山梅屋》,并在画上题跋。至当代,寺中又把苏东坡的词《定风波》刻于寺中。当代六榕寺名住持云峰大师有赞苏东坡偈云:
随缘应现宰官身,仁爱存心只为民。
忍辱忍贫公第一,清风德范感明君。
苏东坡早有大名,何况这次遇赦回朝,广州知州程怀立等一班官员自然更加礼待于他。苏东坡在广州与文友交流了对文学的一些看法,亦留下了一些作品。比如,他为广州真武(北帝)庙撰了副对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苏东坡在净慧寺的题字更流传至当代。净慧寺到晚清时叫六榕寺,是由于苏东坡在此题写了“六榕”二字。净慧寺的前身是上文说王勃到过的宝庄严寺,其舍利塔于宋军灭南汉时被烧毁,到北宋时集资重修,原来的木塔改成了砖塔。苏东坡此次来到广州时,正值新塔落成后第三年,官员们请他登塔纵眸远眺,顿时广州城中尽收眼底,不禁心有所感。从塔上下来到方丈室休息时,方丈便请苏东坡留下墨宝。苏东坡见到寺中六棵大榕树时己有深刻印象,此刻联想起在惠州时的一段往事,心中一动,便挥笔题下“六榕”二字。
苏东坡为什么题“六榕”二字?有佛门居士分析,是苏东坡经被贬岭南多年后,深感世人受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蒙蔽,眼前的六株古榕正好遮隔世界“六尘”的烦恼,于是题书“六榕”二字。这与他在惠州朝云墓旁之亭上题“六如”二字,是相互辉映的,皆有弘扬佛教哲理的深意。(见《六榕寺志》21页)
到晚清,此寺因有东坡题字而称六榕寺,但民初时寺中古榕只剩一株,故民初六榕寺门联道:“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说的就是王勃与苏轼来寺的故事。
苏东坡这次在广州天庆观挖井也留名后世。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琪林苏井”,就是指苏东坡在天庆观挖的井。天庆观的位置在今越秀区海珠北路祝寿巷以南一带(当代仍有井边巷,或许是纪念此井),苏东坡住进天庆观,见观中食水有困难,便出资命人在观中众妙堂东边开挖了一口井,据说凿井时发现一只石龟,故称石龟泉。到元代时,天庆观改名玄妙观,明代时观内园林景色引人入胜,观前有琪林门,加上有苏东坡挖的井,故以“琪林苏井”之名入列“羊城八景”。
苏东坡住天庆观时,还为东莞县撰写了《广州东莞县资福寺罗汉阁记》《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东莞资福堂老柏再生赞》。
在此期间,不少广州文士向苏东坡求教,最突出的是谢民师。谢民师在广州任推官(掌勘问刑狱的官),博学兼工词章,他多次携作品请苏东坡品评,苏对其作品颇为赞赏,交流甚欢。苏离开广州后仍对谢念念不忘,到了清远峡山寺时,还给谢民师写了一封信,谈及文学创新的心得。这一封信后来流传世上,名为《与谢民师推官书》,是苏东坡谈文学的名作之一。信中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这些见解对学文者实在有用。
苏东坡对六榕寺的影响还有今人鲜知的故事。1920年,寺中将苏题“六榕”再次摹刻木匾,并补种榕树,建补榕亭,又建东坡精舍,精舍前开挖“亦湖”,刻《东坡笠屐图》。寺中文脉引得广东国画研究会于此创立,颇有影响。1935年1月9日,著名学者胡适慕名到六榕寺游览,为住持铁禅绘的国画拟题为《寒山梅屋》,并在画上题跋。至当代,寺中又把苏东坡的词《定风波》刻于寺中。当代六榕寺名住持云峰大师有赞苏东坡偈云:
随缘应现宰官身,仁爱存心只为民。
忍辱忍贫公第一,清风德范感明君。
文献资料来源:2014年1月   摘自《千年文脉》
作者:龚伯洪著
索取号:K296.51/158
本馆校对:周俊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