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记高才:助富商编书的谭莹
陈澧成为大家,与两广总督阮元创办的学海堂大有关系。学海堂相当于高等学校。陈澧曾经入学海堂当专课生(相当于研究生),后来才在学海堂任学长。学长相当于教授治校的教授。
阮元(1764-1849),江苏人,是精研经学的著名学者,也是干练的官员。嘉庆二十二年(1817)八月,他任两广总督。到广州上任后,觉得城内的羊城、越华、粤秀、应元四大书院未能满足学子进修学业的需要,遂于嘉庆二十五年捐资兴办学海堂。针对时弊,学海堂不设山长(相当于校长),8位学长分门别类指导课业,轮流执掌学堂事务。学海堂与一般书院不同,不讲八股科举课,而是讲经史词章为主,是合教学、学术研究、藏书和出版事业于一体的机构。
阮元有个慧眼识英才的故事。在学海堂开办前一年的一天,阮元到越秀山上一个寺院散心,见到一首题于寺壁上墨迹犹新的诗,甚有新意,而且颇有才气。他问寺僧,知是一位来应县试的南海文童所作。次日,阮元请来南海县令说:“你治下有位谭姓文童,诗作甚佳,县试能高列否?”县令问文童的名字,阮元却说:“我以名告你,岂不是为人打通关节说情?还是你自己去了解吧。”县令回衙,立即调所有谭姓文童的文章来看,选出诗文俱佳者定为榜首,并送呈阮总督。阮元阅后点头称是。这位文才出众的童生,名叫谭莹。因此,他后来被人称为“南海大文童”。
谭莹(1800-1871),字兆仁,号玉生。广东南海捕属(广州城西部)人。生于富家,少年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且天资聪颖,记忆力过人。谭莹得阮元赏识后,入学海堂学习,成绩优秀。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人。但后来赴京考试却中不了进士。从此绝意仕途,专心于教育及搜集地方文献。他先后任过肇庆府学教授、曲江县学教谕、博罗县教谕、嘉应州学训导等职。后被学海堂聘为学长,任职30余年,亦主持过粤秀书院、越华书院。
谭莹于执教的同时,广泛搜集广东人著述等地方文献,精心研考。他的书斋名乐志堂,藏书20万卷。正巧其好友十三行富商伍崇曜也好收藏书籍,其藏书楼名粤雅堂。两人决定合作刻印出版地方文献,由伍崇曜出钱,谭莹出力。伍家的怡和行(位于今仁济路怡和大街一带)地近谭莹住处,故两人合作出书也方便沟通。伍崇曜富有且肯投资文化,谭莹博学并不计较虚名,所以出书颇为顺利。谭莹从自己的藏书与伍家藏书中选题、选材,并撰写字、跋。结果,刻印了《粤雅堂丛书》共218种、550余万字。还刻印了《岭南遗书》《粤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舆地纪胜》等地方文献。共约400余万字。谭莹作序跋200余篇,详介作者生平、书籍出处、校勘所得等,署名均署伍崇曜或其子之名,谭莹毫不计较。其文笔清丽、潇洒,深得后人赞赏。谭莹还为富商潘仕成刻印《海山仙馆丛书》作校订。此丛书亦颇有影响。可以说,两位富商刻书因有谭莹出力而千古流芳。
谭莹也把自己的著作出版,有《乐志堂文集》《乐志堂诗集》《辛夷花馆司》等书传世。他的骈体文写得十分好,《清史列传》说他“尤工骈体文,沉博绚丽,奄有众长。粤东(即广东)二百年来,论骈体必推莹,无异辞者”。他的诗词随个人境遇与社会变化而风格各异。青年时以词藻华丽见胜,代表作有《青奴曲》;中年时值鸦片战争,社会动乱,他的诗词变得激壮凄切,代表作有《缴阿鞭蓉诗》《边事十一首》《战舰行》《妖氛》《流花桥春望》等,对外国侵略军作出愤怒的鞭挞,对官府的无能作尖锐的责备,对三元里抗英战士由衷赞美;晚年趋向清雅恬静,代表作有《画墁堂夜坐》等。其诗集中有论词绝句176首,是研究岭南词界的参考书。
谭莹的词也有颇高造诣。亦显示广府地区的雅健词风。代表作有调寄《庆清朝》的《题草檄图为徐铁孙司马作》,借为徐铁孙(徐荣)题画而谴责官府的妥协投降,期望画主人为抗击侵略者建功立业。词云:
才子从戎,书生杀贼,谁令孤愤难平!临安积习,至今犹讳言兵。孰挽射潮铁弩?东南氛祲尚冥冥。军书急,愿挥神笔,便斩长鲸。 开辟未曾见此,但锦帆飐闪,风鹤频惊。游魂海外,中原偏任纵横。防海将材不少,威名同忆李长庚。还图卷,频看短剑,学请长缨。

文献资料来源:2014年1月   摘自《千年文脉》

作者:龚伯洪著

索取号:K296.51/158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