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越秀公园镇海楼东北方的山坡往上走,走到四方炮台所在的山丘附近,就会看到围着一个几十平方米的水泥平台,平台左边有一块大石,上面刻着“客家山歌传四方”七个大字,这就是越秀公园的“客家山”。因为客家人经常在这里放声高歌,因而此地被市民称为“客家山”。在这个“客家山”的山上,有一个特殊的墟集——山歌墟。每月的12日,无论酷暑严寒,上千歌友都会风雨无阻地聚到越秀公园四方炮台,客家山歌随即在山上缭绕不绝。
由于越秀公园的客家山声名远扬,参与者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不单增城、从化、花都等地的客家人会专门赶来唱山歌,就连远在港澳及海外的客家人也会不时前来参加“山歌墟”,与家乡亲人对歌。客家山歌这种传统草根文化走进了繁华都市,给特定的人群带来了快乐,如今,客家山歌墟已经成为广州客家人这一文化群落在情感、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相互认同的一种独特空间。
溯源
豆腐寮,客家山,山歌墟
侯焯说:“越秀山上的客家山的形成,有其很深的历史渊源。”
客家人很喜欢“有屋不住,住山寨”。住山寨、山边,唱山歌,这历来都是客家人最本质最地道的生活写照。而以前越秀山脚洪桥街附近曾经有个三眼井,据说,昔日“三眼井”的水非常清澈,越秀山有山有水井,这自然颇得客家人的青睐。后来,在“三眼井”旁边,客家人兴建起了“豆腐寮”。“豆腐寮”原来是一片烂地,客家人到了这里之后,自己拿起锄头开荒,并用竹、茅草等搭起茅寮,而他们多以卖豆腐为生,因此这片地方才有了“豆腐寮”这个名字。
在20世纪40年代,这里更成为了客家人居住的集中地。中山大学博士揭英丽曾经写过一篇《都市里的草根:广州市越秀客家山歌墟考察》 ,里面就谈到:“客家人在广州小北(属越秀区洪桥街办管理)一带聚居。观音山(越秀山)东南面山脚一带俗称小北角,20世纪40年代开始,陆续有广东兴宁的客家人到此开布厂或作坊,从事染织业的生产。私人老板雇用的工人多是来自家乡的客家人。当这些工人在此立足后,又陆续吸引了乡里乡亲前来投亲靠友,这里客家人群体不断壮大,成为这一带的主要居民。”
而在罗振浩副会长提供给记者的《客家山歌街坊情》的文章里,则对“豆腐寮”与客家山歌的出现也有简单的解说——相传,远在南宋时期就有客家兴宁人在越秀山下的“豆腐寮”居住,渐渐地,在洪桥街的三眼井、天香街、大石街、小石街也成为了客籍人士的集散地,他们以织布、蒸酒、磨豆腐为生,常以山歌驱散疲劳。
侯焯解释说:“当时,洪桥这一代有两个很出名的染织厂,一个是三染厂,一个是八染厂。厂里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工人们下班后,就经常相约到洪桥旁边越秀山四方炮台所在山丘,聊聊天,吹吹牛,唱唱山歌,既消遣,也可驱散疲劳,同时,聆听熟悉的乡音歌谣,也可一解他们的思乡之情。山丘高低不齐,后来,一些客家人还把这个山丘上的一些杂草割掉,整理出了一小块平地。于是,每晚上这块平地闲聊的人越来越多,而每晚唱山歌的歌声也越来越嘹亮。因为客家人常在越秀山四方炮台山丘上唱山歌,所以,此处便被市民称为了‘客家山’。”
不过,虽然每晚上客家山唱歌的人不少,但最多人上客家山唱歌的日子却是每月的12日。侯焯说:“当时洪桥街以及其他周边工厂‘出粮’(发工资)的日子,大概都是每月的12号。工人们在发工资的这天,便不约而同地来到客家山上相聚,心情喜悦,山歌唱得此起彼伏。久而久之,每月12日便形成了最多客家人聚集的日子,伴随着他们的就是那历久不衰的客家山歌。于是,每月12日,越秀公园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客家“山歌墟”。后来因为扩建马路、征地等各方面原因,两个染织厂都没有了,豆腐寮的遗迹也都找不到了,很多的客家人还搬到了别的地方去居住。虽然,昔日朝见口晚见面的同乡好友因为居住分散难得一聚,但客家人的乡情却紧紧相连。每月的12日,更成为了客家人聚会的重大节日,客家工友们出了粮,就会到越秀山聚会、唱歌,交流来自家乡的信息。现在,广州市内包括番禺、增城、花都等地的客家山歌‘歌友’们都会慕名前来,在四方炮台山岗对唱山歌。场面非常壮观,经常有上千人参与。后来,越秀公园对客家山进行了改造,客家山变得更大,更齐整了。”
访谈
非客家也爱唱山歌
信息时报:洪桥客家山歌协会是如何成立的?
侯焯:因为客家山歌在广州的影响越来越大,1994年9月12日,借越秀山“客家山歌墟”之势,越秀区洪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联合在越秀公园举办了第一届“洪桥杯广州地区客家山歌大赛”,在客家人中引起强烈反响。从此,这个12日客家山歌盛会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很多。1996年6月,洪桥街成立了“洪桥客家山歌协会”,从此,每月12日聚会唱歌的活动从自发走向有组织,影响也越来越大。1996年11月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客家山”节目,其名声不仅传遍全国,更吸引了众多的客家人来客家山唱歌。2000年,洪桥客家山歌艺术还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信息时报:客家山歌协会有什么具体的活动?大概多久时间组织一次活动?
罗振浩:客家山歌协会每周都有三次活动,周三在洪桥街文化站练歌,周五则在文化站练舞,周日就上越秀山上的客家山练唱歌。每次练歌,我们都会给会员发歌纸。
信息时报:客家山歌协会共有多少会员?经常参加活动的有多少人?他们的年龄有多大?
侯焯:从1996年客家山歌协会成立至今,会员共有170多人。其中,大约有超过10%的会员不是客家人。经常参加活动的大约有40~60人。他们的年龄大概都已经六七十岁了。
罗振浩:由于山歌协会会员年龄大,很多人要照顾放假在家的孙子孙女,为照顾老人们的生活,加上天气又炎热,活动频繁,我们也怕老人的身体吃不消,所以,我们山歌协会这个月的活动也暂时取消,等到9月份开学后我们的日常练歌练舞会保持正常进行。不过,8月12日的“山歌墟”却会照样准时进行。
信息时报:客家山歌协会竟然有超过10%的会员不是客家人,这点很让人惊奇。这些人听不懂、不会说客家话,不会唱客家山歌,为什么还要参加客家山歌协会呢?
侯焯:其实虽然有些会员不懂客家话,但是到“客家山歌墟”凑热闹时,觉得客家山歌有一种很特别的韵味,所以,也就被渐渐感染上了,慢慢地学会了讲客家话,唱客家山歌。
罗振浩:我退休以前,也没有想到要唱客家山歌的。我是兴宁人,在外省工作了20多年,也不知道有客家山,后来是在中央电视台看过关于越秀山上的客家山唱歌节目才知道的。于是,在退休前的一年,有天我跑到越秀公园的客家山,见到有10多个人在山上唱歌。当时他们以客家话和我对答,大概是问我“你是不是客家人,你会不会唱客家山歌”,我一一作答,然后他们问我有没兴趣参加客家山歌协会的活动,我当时很爽快地答应了,一是年纪大了,想念家乡,唱唱客家山歌也可一解思乡之情,二则也可让自己的退休生活丰富一些。
从1998年到现在,我加入客家山歌协会也有10多年了。我退休后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了许多,而且还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
还有我的老伴,她不是客家人,但她后来也慢慢喜欢上了客家山歌,于是,她就学会了客家话,后来也学会唱不少的客家山歌了。
山歌墟:千人唱,千人听
信息时报:12日举行的“山歌墟”,节目大体都是准备好的吗?有没给观众自由参加的机会?
罗振浩:我们山歌协会自己准备了部分节目,还有部分节目是由现场观众自由报名参加表演的,互动性很强。我记得在去年,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婆,每月12日的“山歌墟”上,她一定会报名唱歌。
节目一般有独唱、对歌、舞蹈,不过,很少有充满乐趣与搞笑的斗歌这个节目。虽然大家喜欢看斗歌,但斗歌却不易进行,斗歌要求唱的人要思维很快,而且还要男女歌手的水准旗鼓相当,所以,现场斗歌的形式很难产生。
每次“山歌墟”举行的时间从每月12日早上9点开始到11点半结束。现在,“山歌墟”唱歌和听歌的人越来越多,少则几百人,多则可达一千多人。千人听,千人唱,也成为了越秀公园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由于越秀公园的客家山歌声名远扬,参与者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不单增城、从化、花都等地的客家人会专门赶来唱山歌,就连远在港澳及海外的客家人也会不时前来参加“山歌墟”,与家乡亲人对歌。
前几年,北京有一帮从事民歌研究的老教授,曾经来到广州,亲自到越秀公园的客家山看我们唱歌,他们当时感叹说,真没想到,在广州这个大城市里,还能有那么一拨热情的客家山歌爱好者,这种原生态的客家文化,实在让人惊奇。
信息时报:“山歌墟”唱的客家山歌,主要以什么题材为主?
罗振浩:什么主题都有,爱情的、思乡的、祝福的、歌颂新生活的,不过,大体都以情歌和思乡为最多。当然这些情歌和思乡曲多数是些老山歌,比如,“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客家山歌名远扬,条条唱出情意长,句句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句句唱来解劝妹,句句唱出动心郎”,等等。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客家山歌也有很大变化。过去只是唱阿哥、阿妹的情歌,现在变得很有时代气息。比如,我们协会也会围绕奥运、亚运、雪灾等,创作新歌以表达感情。更有一些歌友,还创作了歌唱山歌墟的客家山歌。比如《山歌墟上心花飞》就这样唱到:“越秀山上山歌墟,远近闻名几百里,每月十二系墟日,四面八方来相聚……乡音绕绕情依依,歌颂升平客家心,山歌协会来组织,载歌载舞心花飞。”
侯焯:1997年,在越秀区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把日常创作的客家山歌编辑成册,出版了我们协会成员的第一部山歌书——《客家山歌汇编》。此书深受广大会员和山歌爱好者的喜爱。2000年,我们又把近几年创作的山歌收集整理,并在《梅州风采》、《兴宁客家情歌》、《客家山歌情歌1900首》等书中选录部分传统山歌和民间歌谣,编印出版了《客家山歌汇编》第二册。
未来
谁来传承客家山歌
记者日前前去探访越秀公园的客家山,虽然知道就在四方台附近,但具体却不清楚在哪个角落。沿途找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问,他们都很热情地指点我怎么走。没走任何的弯路,我便找到了客家山。
客家山,不大,四周却绿树成荫,还零星地放置着一些石头板凳。中间有一个小舞台,小舞台旁有一块大石头,上面用红笔写着几个大字“客家山歌传四方”,署名是“山友”。在不远处,一个休憩的长廊亭上,还看到廊柱上分别挂有两块长方形的红牌子,一块写着:“歌友欢迎你,让我们纵情放声歌唱”,另一块则写着:“歌声雄壮嘹亮,唱响伟大祖国”,两块牌子的落款都是“越秀歌友队”。
因为不是举行“山歌墟”的日子,山上显得很安静,只有一些老人在聊天。我随便问了问其中的一些老人,他们都带着兴奋的心情,说这个客家山在每个月的12日最有看头,人很多,个个唱得很开心。他们这些老人绝对都不会错过这样盛大的节日。他们还说,在客家山歌场上,大家不仅是歌友,有共同的爱好,大家还是同龄人,有共同的老龄话题,大家更是老乡,有共同的文化追忆。大家都讲客家话,亲切且热情地相互交流各种信息和近况,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理解。
越秀客家山歌墟主要是老人参加,老人成了歌墟的主角,毋庸置疑,这存在着一种“老化”的现象。罗振浩说:客家山歌协会的参加者绝大部分是老人,大部分老人都是从退休以后才开始听和唱山歌的,他们很少说什么“弘扬客家文化”之类的口号,他们主要目的就是开心,一唱就什么烦恼都没有,就像山歌里唱的那样:“人人都有忧愁事,山歌一唱心就开”。但年轻人却很少参与到客家山歌这个活动来,虽然也有一些小孩来参与客家山歌活动,但大多数是跟着爷爷奶奶来看看热闹而已。
客家山歌这种传统草根文化走进了繁华都市,给特定的人群带来了快乐,如今,客家山歌墟已经成为广州客家人这一文化群落在情感、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相互认同的一种独特空间。但这种传统民歌在繁华都市,能否传承下去?是否会随着这些老人的去世而消亡?对此,罗振浩就表示,他目前很担忧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他们的会员全部是老年人,年纪最轻的也有50多岁了,他们的子女也根本不会来唱山歌,后代们都生活在大城市里,完全没有真实地感受过客家农村的风土人情,根本没有多少的山歌记忆。另外,由于客家山歌是根植于农村与民间,唱的都是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所感受到的各种事物,但现在都市里的客家人,生活越来越都市化,创作素材的明显匮乏,也导致了客家山歌的韵味越来越唱不出来了。所以,怎么样传承客家山歌,依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文献来源:2010-08-08   信息时报-C06
作者:潘小娴 龙成关 侯焯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