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路名街名溯源
与古城墙、城郭有关的
大北(越秀区):明、清两朝城墙大北门在此故名。
小北(越秀区):明、清两朝城墙小北门在此故名。
文明路(越秀区):清代时,广州老城墙建有文明门而名,1922年因扩建马路拆去城门。
大德路(越秀区):清代时城南有归德门,1921年拆去扩建马路取名大德路。
双门底(越秀区):在承宣街,此地处番山、禺山之间,南汉王刘凿通叠石建双阙于其上。宋时改双阙为双门,居民居其下,皆曰:“双门底”。
朝天路(越秀区):宋代广州的西城门为朝天门而名。
南关(越秀区):清代广州南门之一 -- 永清门之南故名。
大东门(越秀区):曾为城府东门而得名。
靖海路(越秀区):因有城门靖海门而得名。
西澳(荔湾区):因宋时地处海湾又是城西,故名西澳。
西关(荔湾区):明、清时处城之西部而名西关。
与官署、社团有关的
都府街(越秀区):现省府南面、市府东面的正南路都府街,是羊城自古以来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历代的最高权力机关就在这一带。
德政路(越秀区):路南原为清代番禺县衙门,以表示官府衙门要行德政,有德于老百姓之意。1930年扩建马路时衙门被拆。
法政路(越秀区):因昔日法政学堂在此而名。
将军路(越秀区):清代广州将军衙门在此。
仓边路(越秀区):以前铁税、盐税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走私铁、盐是要杀头的。所以食盐由官府统管,仓边路一带以前就是盐仓所在。
署前路(越秀区):因旧时广州警察署在此而名。
一德路(越秀区):因明清时有一德学社而名。
后街房街(越秀区):因此街在清平南王尚可喜府宅后面。
与所在地建筑物或名胜古迹有关的
万福路(越秀区):明、清时为广州城南,附近有万福桥而名。1919年扩路时城墙拆去,万福桥也没有了。
四牌楼(越秀区):因明代时建有惠爱坊、孝友坊、忠贤坊、贞烈坊四座牌坊而名。1954年改名为解放中路,但不少广州人仍习惯称四牌楼。
六榕路(越秀区):因有六榕寺而名。
光孝路(越秀区):因有光孝寺而名。
净慧路(越秀区):因东有净慧寺(即六榕寺原寺)而名。
越华路(越秀区):因有越华书院而名。
盘福路(越秀区):此地原有一庙叫戒坛庙,戒坛庙所在地称为福地。盘者,回旋盘绕之意,当时有一街道盘绕福地四周,故称盘福路。到了明清时,今盘福路成了城墙。70年前拆去城墙建马路仍名为盘福路。
庙前直街(越秀区):因路北有东山庙而名。
越秀南、北(越秀区):皆因越秀书院而名。
长寿路(越秀区):因有长寿寺而名。
福场路(海珠区):因海幢寺原名福场园,故寺前路为福场路。
怀远驿街(荔湾区):此地古代为对外贸易机构“怀远驿”所在地。
与当时从事行业有关的
淘金坑(越秀区):相传是古代淘金的地方。
増埗(荔湾区):原来这里是个河滩,渔民常在此晒罾(一种方形渔网),所以叫罾埗,后来改称増埗。
花地(荔湾区):初名“花埭”,埭即土堰之意,此地人以种植花卉为生,清代取名为花地。
铁炉港(越秀区):明朝时曾于此地设铁冶所。
书坊街(越秀区):清代街内多为书院、书店及文房四宝专卖店而名。
与所处位置有关的
白云路(越秀区):原白云山白云水道出口处。
西湖路(越秀区):原来此地有一湖泊名为西湖。湖上有洲,南汉时刘集方士在此炼丹,名药洲。洲上有奇石,均为刘命犯人从北方运来。现仍存九曜石于南方戏院内。
三角市(越秀区):因清朝有一集市为三角形而名。
农林下路(越秀区):1909年,广东省农林试验场设在附近,又处于猫儿岗山坡之下故名。
石牌(天河区):因此地原为坟墓众多之山岗,一块块坟碑到处竖立,旧称石碑,后改称石牌。
明心路(荔湾区):因附近有盲人院,取“目瞎心明”之意而名明心路。
三元里(白云区):因有三元庙而名。
芦荻港(荔湾区):因此地曾是芦苇丛生的水滨而名。
彩虹桥(荔湾区):南汉时建有石桥形状如彩虹吸水。
黄沙(荔湾区):原是珠江边大沙滩,尽是黄沙而名。
与历史名人有关的
执信路(越秀区):为纪念朱执信先生而名,附近还有执信中学。朱执信(1885年-1920年),广州番禺人。辛亥革命时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广东军政府成立时任总参谋。1913年参加讨袁。1917年护法运动中任孙中山元帅府军事联络等职。1920年赴广州策动桂系军队反正,在虎门被杀害。孙中山曾痛惜失去一位“革命中的圣人:。朱执信是汪精卫的外甥。
北京路(越秀区):清代由北至南依次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1920年扩路改称永汉路,上世纪20年代为纪念胡汉民易名汉民路,1945年复名为永汉路,1966年更今名。
清泉街(越秀区):在今广东科学院越王井对面。越王井为赵佗所凿,据说赵佗能长寿到103岁仍肌体润泽,无疾而终,皆与饮用此井水有关。一千几百年来越王井附近的居民都饮用此井水,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清泉街因此井水而得名。
崔府街(越秀区):在朝天路西侧。因有南宋丞相崔与之的府宅而名。崔与之(1158年-1239年),于绍熙四年(1193年)中进士。做官47年,秉公办事,不谋私利,辞官后闲居羊城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筑“菊坡”以自娱。后来皇帝宋理宗闻悉,御笔“菊坡”两字赐其后人。清同治年间,广东官绅商民创建“菊坡精舍“于越秀山上(今市二中校园内)以作纪念崔的”菊坡“精神。崔享年82岁。
芳草街(越秀区):街内有清朝鲍逸卿太史别墅,后为芳草精舍诗社故名。
梅花村(越秀区):“南天王“陈济棠在此建官邸,马路两旁多种梅花而名。
河南(海珠区):珠江河以南称为河南,这在地理位置上是理所当然的。但“河南”的最初得名并不是此因。岭南才子、清初诗人屈大均有诗曰:“能将北雪为南雪,为有苍苍自洛来。松柏至今虽已尽,花由尝见雪花开。”这首诗就是咏羊城河南得名的掌故。
现在中山大学的珠江码头下游有个下渡村,东汉时这个村子出了一位朝廷大臣,名叫杨孚,汉章帝时(公元76年)举贤良,对策上第,拜为议郎,汉帝时为临海太守。一生为官清廉。辞官后从河南洛阳带回几株松柏植于宅前,到了冬季,北方下雪的时候这几株松柏竟然也挂有霜雪。羊城四季如春,何来瑞雪呢?杨孚对人说:“物之习性也:。为此,故里人就把杨孚居住的下渡村称之为”河南“,后来就把珠江南岸都称之为”河南“。
与历史名人有关的
中山一路至中山八路(越秀区、荔湾区):均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中山一路建于1925年。中山二路原名百子路,1948年改今名。中山三路,清代为正东门大街,上世纪20年代名大东路,1948年改今名。中山四路,清代称惠爱大街,1918年扩路名惠爱东路,1948年改今名。中山五、六路,清代称惠爱街,1948年改今名。惠爱路因附近有惠爱坊而名。惠爱坊是羊城人为纪念历代(67位)主政广州有德政的清官、好官而建。中山七路,曾名见龙里,1960年扩建。中山八路由中山七路延伸而成。
丛桂路(荔湾区):南宋时羊城刘镇三兄弟先后中了进士,刘镇的三个儿子又先后荣登科甲。因旧时登科者被称为:蟾宫折桂“,“丛桂”,文人辈出之地也,故此里被人称为丛桂里、丛桂路。
云桂大街、 云桂村、云桂路(海珠区):何维柏(1510年-1587年),25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因弹劾丞相严嵩被嘉靖皇帝下令入狱。何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出狱后回故里羊城河南聚徒讲学,培养出三十几个进士及举人。旧时称科举及第为“折桂”。后人在此捐资兴建一座牌坊,上书“云桂发祥”四字,云桂村、云桂坊便由此得名。
豪贤路(越秀区):为纪念明末清初一位英雄人物黎遂球而将原名为濠弦街易名为豪贤街。出生在濠弦街的黎遂球,25岁中举,后任南明“兵部职方司主事”,指挥一千多艘战船与清兵大战,后在坚守赣州时战死。
秉政街(越秀区):位于中山四路的秉政街,因街内有秉政祠而名。秉政祠供奉着汉初名将张茂父子。张茂为岭南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将军,曾随刘邦南征北战统一关中立了大功,被任命为“越骑将军”。儿子张买为南宫侯,执政秉直廉洁,后人在其故里立“秉政祠”以祀其父子。
湛家大街(越秀区):明朝著名教育家湛若水故里。湛若水考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官至明初的吏部、礼部、兵部尚书,为官清廉,70岁获准辞官回故居,在今湛家大街一带置地建湛家园,专门用来办学教育。
聚贤街(越秀区):这里是羊城历史名园 -- 南园的所在地(今文德东路内)。元、明两代诗人都在此结社,历史上称为“前五先生”、“后五先生”的著名诗人常于此雅集咏诗。
与历史事件有关的
六二三路(荔湾区):原名沙基路。为纪念1925年6月23日在沙基惨案中牺牲的先烈们而易名。
光复路(荔湾区):为纪念辛亥革命以“光复山河”之意。
和平路(荔湾区):上世纪30年代时日本侵华前为拱日路,中日战争爆发后改抗日路,抗战胜利后改今名。
起义路(越秀区):为纪念广州起义而易名。原名维新路。
解放路(越秀区):原名为中华路,1951年“八一”建军节更名为解放路。叶剑英市长支持了命名仪式。
法场地(越秀区):位于沿江路西段,一百多年前,清朝在此设刑场。
先烈路(越秀区):先烈路全长4公里,沿途建有不少先烈纪念馆、陵园、陵墓,是名副其实的先烈路。

文献资料来源:2011年1月   摘自《羊城沧桑.1》

作者:朱德瑞

索取号:K296.51/130/1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