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上,人们远远地就会望见一座美丽的佛塔。郁郁葱葱的绿树环抱之中,佛塔巍然屹立。它色彩艳丽、蔚为壮观,宛如直冲云霄的花柱,令人赞赏不已。它是六榕寺院中的舍利塔,是寺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因为此塔一层层的塔角飞檐,宛如吐苞向天开放的枣红色花瓣,塔刹又酷似花蕊,整座宝塔犹如一支直插蓝天的巨大花柱;再加上塔身红白相间,色彩斑斓,所以人们又习惯地称其为花塔。
六榕寺花塔是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建造的。当时被称为“菩萨皇帝”的梁武帝崇尚佛教,派遣其舅父到扶南(今柬埔寨)求取佛牙舍利子回到广州,并在宝庄严寺(后更名为六榕寺)建造了一座舍利塔安放佛骨,这就是花塔的由来。
到了北宋年间,花塔曾遭火毁,后来又得以重建,这其中的因果皆出于一段民间传说。
那是在宋仁宗年间,广州六榕路一带住着一个叫林修的好汉,他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一天,一位寻花问柳的官吏公子见林妻貌美,便起歹心,对林妻大耍无赖。林修听闻妻子求救,急忙赶回狠狠揍了恶少一顿。恶少回家后诬告林修打人并纠集众人欲谋反,要求南海郡守派兵捕捉林修。当夜,林修躲藏在被大火毁掉的花塔废墟中,饥寒交迫,眼看着围捕的官兵越来越逼近,情急之下,他不停地念佛,祈求佛祖保佑他,并誓言:“如果得以免死,一定重修此塔报答佛祖。”顷刻间,电闪雷鸣、暴雨狂下,官兵被逼而退。林修得以逃脱,一路狂奔来到海边。正好赶上一艘波斯商船即将起航。波斯船主听了林修的遭遇,非常同情他,便把他收留在船上,带回了波斯。林修到达波斯后,勤奋好学、聪明能干,被波斯国王相中,招为驸马。数年后,林修衣锦还乡,到六榕寺故地重游,想起自己当年的誓言,决定捐资重修佛塔。历时三年,佛塔重新建成。因塔身檐壁色彩斑斓而始有花塔之称。每层塔角用琉璃瓦砌成飞檐,飘然伸展,如同张开的花瓣。从塔下仰望,这伸出的飞檐呈放射状,在阳光的照射下,恍觉塔身光芒四射。这种独特的结构是别处见不到的。常言道,出头的椽子易烂,在潮湿多雨的南方,这些出头的椽子竟然经久不烂,真是令人生叹!据记载,这些出头的椽子共有998条,这真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花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外观9层,内设暗层8层,共17层。它是一座仿楼阁式的穿壁绕平座结构的砖木塔,塔高57.6米,是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塔刹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铜质刹柱身上有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彩云缭绕的天宫宝塔图。千佛铜铸连同顶上的火焰宝珠、双龙宝珠、九霄盘、覆盘以及八根铁链等各种构件,重是超过5吨。这么重的塔刹在国内寺院塔中十分罕见。它矗立在第九级塔膛内,穿出塔顶,直冲云霄,这种造型和设计,别出心裁、十分精巧。
值得一提的是,花塔的根基很有特色,在古代建筑的基础设计中实属一流。由于古时花塔濒临珠江(旧时珠江宽达2公里),地下水位较高,为了保护塔基,花塔的建造者们先沿着塔基,像打井一样用坚固的花岗岩石砌筑9个水井并相互连环依托,形成一个九井环基,然后在上面建造高塔。北宋和解放后重修时都发现了这个九井环基。经科学测量,现在的花塔塔身虽然倾斜了1.7米,塔基仍然比较稳固。解放后重修花塔时,现代的建筑师对古代这个奇特的塔基设计十分惊叹,一千多年前的塔基依然这么牢固实属罕见,它运用了梅花桩的科学原理,还是现代梅花桩的雏形。
花塔外观十分漂亮,登上塔顶可以饱览羊城的秀丽风光。传说在南汉时期,花塔成为皇室妇女出家奉佛者所居。每逢上元、中秋两节之夜,宫女们在塔上悬挂璀璨的花灯,称之为“赛月灯”,整个花塔灯火通明,方圆十里都能看到。可以想像,是何等的壮观!
据记载,花塔曾有10多次的塔顶放光,唐、宋、明、清以及民国时期都有出现塔顶放光奇景,成为萦绕在科学家心中的千年之谜。有人把它看作是佛光、神光,也有人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但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只能给这千年的古塔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如今,六榕花塔整塔朱栏碧瓦、丹柱粉壁,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它的美丽与神奇一直同在,它的光芒与精彩将凝固成广州永久的风光!
作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