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城市传统的中轴线上,在风景如画的越秀山南麓,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的经典建筑,它就是既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又是广州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纪念性、历史标志性建筑——中山纪念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全国上下一片悲痛。作为中山先生进行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广州人民对于伟人的仙逝更感悲切。同年4月,当时身兼广东省省长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提出建立中山纪念堂的建议并发表《致海外同志书》募集资金,目的是“以伟大的建筑,作永久的纪念”。1926年2月,以孙科、陈树人为首的“建筑孙总理纪念堂委员会”提出“借天然之形势,成前堂后碑之纪念格局”,并作出山顶建碑、山麓建堂的决定。随后,通过报纸征集设计图案。最后,由著名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及其他专家审定,从来自国内外的26份应征设计图案中,选中了吕彦直的设计图案。1927年4月,设计完成。1929年1月,由上海馥记营造厂等14家建筑商中标开始动工兴建,并于1931年10月10日落成。1931年11月18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就设在中山纪念堂,从此宣告中山纪念堂正式投入使用。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整座建筑面积约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正面檐下,内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围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细。那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悬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镂花丹门,衬托得殿堂越发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它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元素,整体呈现恢宏壮美、金碧辉煌的特色。从屋头檐角的细部装饰处,均体现这一特质。
纪念堂总体布局呈方形,坐北朝南,充分显示了我国高度的建筑水平,礼堂内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大屋顶的8根柱子隐藏在壁内,给人一种新颖、宽敞、明亮的感觉。礼堂的座席有上下两层,可容纳5000人。中山纪念堂的金顶呈椭圆形、高达3.79米,直径最大处有4.075米。这么一个巨大的熠熠生辉的金顶表面,全部使用黄金镶贴,共用了从香港购进的质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张,折合重量0.92公斤。除了金顶外,“天下为公”字匾、总理遗嘱、建国大纲、奠基石字体也都是用金箔镶贴的。
纪念堂采用木桩基础,钢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八角形的大厅设计了30米跨的钢桁架,大屋顶由八排钢桁架结合为一个整体。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会堂建筑,也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用于大体量的会堂建筑的大胆而成功的作品。
西式为里、中式为表——吕彦直创造性地将中国民族形式中的多种单体建筑,巧妙地组合成了一个独特而完美的整体。以创新的民族形式,包装出一座用西方现代技术构筑起来的大型会堂建筑框架,建成了当时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的大型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
如今,中山纪念堂作为广州城市标志性建筑、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纪念性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壮丽的姿容,与南京中山陵一样,闻名于海内外,成为人们缅怀伟人、瞻仰岭南现代建筑艺术的一方佳园!
作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