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采满城春 行过花街才过年——迎春花市

    大家都知道,广州除了叫羊城、穗城之外,还有一个更美的别称,叫——“花城”。这花城美名的得来,是跟广州过年的一个风俗习惯有关,那就是名扬四海的广州迎春花市。来广州过年一定要去逛花市,不逛花市就不算过年。广州迎春花市是广府传统民俗文化盛会,也是广州人民的一场嘉年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锦、人海如潮,热闹非凡。它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它不但呈现了古老的岭南地区汉族人民的春节习俗,更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迎春花市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
    广州的花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广州独有的传统民俗。这与广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传统不无关系。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广州地区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四季常青。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各种花卉的成长提供了极佳的生长条件。
    广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早在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国时,看见岭南人士爱种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了花,便赞誉广州人都是“彩缕穿花”的人。相传在五代十国的南汉时代,南汉王的宠姬素馨是珠江南岸庄头村的种花女,进宫后还一直爱好种花。王姬的爱花,带动了王宫贵族的好花,进而又带动了百姓们种花养花,并形成岭南地区的民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王姬,就把岭南特有的一种茉莉花称为素馨茉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贬谪岭南时,非常惊叹这里的景色,挥笔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如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的诗句。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花文化已经在岭南的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鲜花种植和销售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广州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当时广东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广州的花市、廉州的珠市,称为广东“四市”。特别是广州的花市,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游客之多,举国无双。“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这都说明历史上广州花市规模之大,还形成了夜市,并有了相对固定的地点。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在藩署前的花市逐渐成为迎春花市,并迁到了双门底(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路),除卖花以外,还卖古董、年宵品等。分散的花市基本上固定在春节前几天,这就出现了“除夕案头齐供养,香风吹暖到人家”的景象,双门底成为过年时候广州最热闹的去处。可以自豪的说,越秀区作为广州的中心城区千百年来一直是广州迎春花市的核心地段。
    迎春花市一年举行一次,从农历十二月廿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至除夕深夜12时结束。事实上,多年以来,花市一般都延长至正月初一清晨2时才结束。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正月初一清晨2时,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多又便宜又靓的花。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以外,更已经成为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广州人喜欢全家老少结伴或约上三五知己去花市行花街。人们行花街的目的不只是买花,还有为图吉利,取个好意头。例如,买一株桃花,取其“红桃”的谐音,寓意大展宏图;买盆金橘,象征大吉大利、多子多福;买盆四季橘,代表四季平安;买盆水仙花,因它应节而开,象征花开富贵。年橘一般从过年前开始摆放,至元宵节过后撤去。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广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观,不是人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广州花街是广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节目,它更是广州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过年逛花街跟饮早茶这些习惯一样,是广州人独有的文化现象。
    “行花街”作为独一无二的汉族民俗,自古名扬四海,饮誉五洲。而今,广州年宵花市,作为一轴散发着浓郁岭南风情的文化长卷,不仅造就了广州“花城”的美誉,也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堂而皇之的被载入史册,使岭南花文化这一文化品牌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作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