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街坊说:我是广州人

    在广州市越秀区登峰街,有一个社区外籍人士常去的家。白色的外墙,犹如洁白的殿堂,在街道边伫立,远远地就能看到。Exause,一位来自刚果(金)的16岁男孩是这里的常驻志愿者。六年前,他随父母来广州做生意,如今已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告诉记者:我的内心已是广州人。

    A

    贴心服务获国际移民组织秘书长赞赏

    作为外国人在广州“四大聚集中心”之一,登峰街这一带以从事贸易的非洲人为主。而位于社区的登峰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则成为这部分外国人融入社区的重要依托。中心负责人王海戈说,部门成立至今,共接受服务的外国人达到12000多人次。

    依据需求调研,王海戈和他的同事们发现,短期和长期逗留在广州的外国人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短期逗留在穂的外国人,主要特征表现在依赖性、紧迫性、周期短、随机性;长期逗留在穂的外国人其稳定性需求相对较大,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相对应的服务。”

    由此,租赁房子咨询、游玩广州、信息翻译、法律咨询、基础汉语知识学习等,成为为短期逗留在广州的外国人提供的服务;系统的中文学习、跨文化交流、政策咨询、医疗帮扶等服务,则为长期居住在广州的外国人提供。

    在去年建成的登峰街外国人综合服务中心的一个墙面上,有一张照片特别引人注目。那是一支由六个国家青少年组建的社区足球队,也是登峰中非青少年足球队衍生出来的。登峰中非青少年足球队是一支名声在外的球队,曾因获得“谁是球王”中国民间足球争霸赛广州赛区季军,并代表广州参加省赛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而蜚声在外。“如今,这支球队增加了荷兰、南非等六个国家的少年,成为真正国际范的球队。”王海戈介绍。

    2016年6月30日,国际移民组织举行特别理事会,通过决议批准中国、所罗门群岛和图瓦卢的加入申请,从而使该国际组织的成员国总数增加到165个。而国际移民组织秘书长斯温就曾来到越秀区登峰街外国人综合服务中心。据王海戈回忆,斯温先生在过来之前,就有听说过在广州登峰街有社工专门为外籍人士提供免费服务,包括语言培训,斯温表示这对于外国人融入当地文化有积极的作用,也非常必要,希望社工继续发挥专业技能,为外籍人士开展服务。

    B

    越秀13条街设外国人服务工作站

    广州毗邻港澳,是中国的“南大门”,是外国人入境的重要通道和落脚点,旅业接访外国人涉及161个国家和地区。而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经济、行政、商贸和文化中心,是外国人来粤来穗经商、考察、访问、留学、旅游、交流的主要汇聚地和中转站。区内云集了13个外国驻广州领事馆,有外商投资企业3800户,年均旅业接访超百万人次。

    在营造开放包容环境、促进外国人共建共享和谐社区上,越秀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外国人服务管理方式、模式,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外国人服务体制机制。

    越秀区很早就认识到外国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1998年,成立了由27个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外管工作联席会议(简称“区外联办”)。2015年越秀区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成立了广州市首个区级外国人服务管理机构——“越秀区外国人服务管理办公室”,作为区政府的一个正式工作部门,协调推进全区外国人服务管理工作,尤其是促进政务服务工作和外国人社会融入。

    “设立工作站,让服务延伸到社区”,是越秀区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积极创新服务的一项举措。目前,散居外国人达到200人以上的13个街道,均建立了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外国来穗人员在“家门口”即可办理临时住宿登记、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等业务,并享受法制宣传教育和必要的协助。

    今年,在越秀区童心路上建设的1300平方米外国人综合服务中心(新址),优化环境、拓展应用功能,为外国人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政务+社会”服务。在“互联网+”的浪潮下,越秀区在全市率先建立面向外国人的互联网互动平台,运用“证件通”信息采集设备,将“执法办公一网通”、“情报信息一网综”延伸到管理服务站及社区警务室,方便外国人就近办理签证延期申请等事务。

    坚持项目带动、文化引领,帮助外国人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本土社会,是越秀区在推动外国人融入社会所采取的办法。比如连续多年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二沙岛音乐季”、“广州爵士音乐节”等活动;以“慢游广州古城,一日读懂两千年”的思路,开展“广州古城游”、“老外古城叹广府”等主题旅游;广东工业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与登峰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合作,开展街舞、非洲鼓等外国人文艺团体培训交流,展现外国传统文化。

    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外国人在享受到当地的优质服务后,主动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比如华乐、建设、登峰、矿泉等街道引入外国志愿者参与涉外服务工作,促进外国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越秀区还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组建涉外志愿服务队伍,在登峰、矿泉等外国人较多的街道开展志愿服务,组建半年内已有200余人次共提供8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

文献来源:2016-09-29   羊城晚报-A19

作者:刘云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