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后,广州中心城区城中村将淡出民众视野。记者从昨天召开的越秀区“加快推进转制社区都市化进程工作会议”获悉,该区计划用12年的时间,推进辖区6个“城中村”全面转身为中心城区都市社区。据悉,这是广州地区首次提出一揽子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案。
据了解,此次纳入整体规划改造的包括中心城区内的瑶台、登峰、西坑、农林、寺右和扬箕等6个转制社区“城中村”。越秀区委书记贡儿珍介绍,对于六大转制社区的整体规划,今后将按照“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市民、建立新生活、倡导新风尚、构筑新体制”的要求,以转制社区空间更新改造、转制社区成员民生福利保障和素质提升等为重点,计划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从经济形态、建设形态、组织形态以及人的方面来推进转制社区都市化,把转制社区建设成宜业、宜居、和谐、繁荣的现代化都市社区。
城中村改造带来老城新容量
据介绍,此次纳入整体规划改造的6个转制社区,面积共 5.94平方公里,多环绕在越秀区行政范围“边缘”。截止2008年底,居住在转制社区的总人口接近14万。
越秀区区长武延军介绍说,转制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到经济、财产、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景观、利益关系调整等等一系列问题。从现在开始,越秀力争用12年的时间,按照“一社区一对策”的思路,结合辖区转制社区的实际,将落后、杂乱、无序的“城中村”聚落,建设成为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区。
“城中村”现象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越秀区委副书记庄悦群认为,在老城区“寸土寸金”、面临土地用量不够的发展现状下,这些转制社区成为老城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区域,也将成为“中调战略”和北部发展战略的主战场之一,未来12年,这6大转制社区的重建或更新,将直接影响到越秀在广州市的发展地位和竞争优势。
扬箕为首个改造试点
财政为改造“护航”
据悉,为保障转制社区管理工作长期投入机制,该区计划将把转制社区整体规划改造工作纳入区财政年度计划,以确保转制社区“都市化”进程具备必要的资金保障。
按照规划,老城区“城中村”总体规划改造将分两个步骤完成。其中,从今年开始到2011年,将完成对6转制社区的空间重建或更新的规划编制、设计,为转制社区整体拆迁重建或分区更新改造提供依据和指引。其中,扬箕改造工程将率先启动。
从2012开始到2020年,将全面铺开6个“城中村”的改革、改造工作,结合“城中村”改造进程,积极推进转制社区经济组织、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与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最终实现转制社区“去社区化”,成为中心城区一个具有活力的组织部分。实现转制社区基本上被都市社区所代替,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社区已经基本建成。
其中,产业发展方面,将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转制社区成为越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并最终完全融入所在区域的产业布局,成为越秀区乃至广州市充满活力与竞争优势的新经济活力带。
城中村改造引入社会资本
改造需保护历史文化特色
记者从越秀区加快推进转制社区都市化进程工作会议上理解到,在城中村改造中,该区将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模式,通过出让、转让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建设。“
在这一进程中,该区着力对转制社区的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完成转制社区的土地制度变革。据该区实施方案介绍,对采用整村原地拆除重新建设改造模式进行改造的转制社区,将通过征地途径,实现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的转换;而对不适宜整体拆建的转制社区,引导原住民根据《关于“城中村”改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穗办[2002]17号)精神,向区国土房管部门提出申请,将转制社区辖内的集体土地、村民宅基地房屋等,一次性转为国有土地,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其上合法建筑物核发国有《房地产证》。
据介绍,“城中村”全面改造原则上以所在社区经济组织或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为主体实施。对于转制社区经济组织或股份制企业未按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进行全面改造的,区土地储备机构可受市土地储备机构委托,按照土地征收储备模式实施全面改造。
“我们将制订全面改造的具体方案和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并经转制社区经济组织成员2/3以上多数同意后实施。”据了解,同步更新改造“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并结合“城中村”土地制度变革的进程,将改造后的公共服务设施纳入所在行政区统一管理。
根据规划,在“城中村”改造中,要求把保存历史特色文化与环境改造结合起来;把保障原住民利益与建设该区新的优质发展空间结合起来。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转制社区的历史文化。
文献来源:2009-07-15   南方日报-C03
作者:陶达嫔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