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著名“城中村”十二年后都是“城”

    昨天,《越秀区加快转制社区都市化进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出台,计划在12年间,对其辖内的瑶台、登峰、西坑、农林、寺右和杨箕等6个转制社区,按照“一社区一对策”的思路,使其彻底完成从“城中村”到城市的“蜕变”。

  现状

  生存空间拥挤不堪

  违法犯罪高发地段

  据介绍,此次纳入整体规划改造的6个转制社区,面积共5.94平方公里,大多环绕在越秀区行政范围的边缘,截至2008年年底,居住在转制社区的总人口接近14万。

  越秀区委书记贡儿珍坦承,由于历史原因,转制社区积压了大量的问题,已经成为越秀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最突出、最复杂、最集中的地区。市政设施落后,居民的生活质量难以获得持续提高;生存空间拥挤不堪,阻碍城市结构完善和土地使用效益提升;“城乡二元化”的管理模式之下,无法使居民有效自治,也使得城市管理任务难以有效落实;转制居民文化层次较低、就业技能较差、社会保障不健全,靠“租赁经济”为生,未来的生活如何保障也是个未知数。

  同时,转制社区是“两抢”、“两盗”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发区,刑事案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犯罪嫌疑人是以转制社区的出租屋为落脚点。贡儿珍说:“转制社区不稳,整个城区不稳。”

  未来

  杨箕先行其余跟进

  最终建成中心城区

  与此同时,越秀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全市领先地位,但发展瓶颈突显:区域体量不大、发展空间受限。贡儿珍认为,加快推进转制社区都市化,能有效盘活存量土地,扩充城区容量。又能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为此,越秀区开展了一系列调研、研讨,制订了加快转制社区都市化进程实施方案,提出用12年时间基本完成转制社区都市化进程。贡儿珍说,要加快形成推进转制社区都市化的总体规划和杨箕、登峰、农林等各个转制社区都市化的子规划。她提出,转制社区改造建设将着眼于整体改造、抽疏建筑、增加绿地、完善市政设施配套,最终将把落后、杂乱、无序的“城中村”聚落建设成宜商宜居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区。

  贡儿珍透露,改造资金将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模式,通过出让、转让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建设。当前,要力争市政府尽快批出杨箕村改造方案,争取尽早实施这一先行试点项目。

  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

  宅基地房可领房地产证

  根据《方案》,越秀将按照“改制先行、改造跟进”的原则,依据转制社区的发展空间规划,完成转制社区空间重建或更新,建成具有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区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的现代化都市社区,为转制社区最终完成转制任务奠定基础。

  《方案》指出,对转制社区的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完成转制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

  一是对采用整村原地拆除重新建设改造模式进行改造的转制社区,通过征地途径,实现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的转换;

  二是对不适宜整体拆迁建的转制社区,引导原住民根据《关于“城中村”改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向区国土房管部门提出申请,将转制社区辖内的集体土地、村民宅基地房屋等,一次性转为国有土地,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对合法建筑物核发国有《房地产证》。

  同时,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中村”的全面改造。

  打破城乡现有“二元”现状

  转制居民社保“比肩”城市

  《方案》指出,越秀区将打破现有城乡社会保障“二元”现状,建立起“一体化”的民生、福利、就业社保制度,最终建立起“保基本、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共享型社会保障体系。

  据了解,越秀区计划在2010年前以农林股份合作经济联社为试点,探索“社保一体化”的可行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制定实施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工作方案。用2至3年时间,力争在越秀区率先建立统筹城乡“保基本、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共享型社会保障体系。

  越秀区区长武延军说,力争在2009年底前将“农转居”人员完全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到2011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文献来源:2009-07-15   羊城晚报-A9

作者:冯小静、越宣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