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学学北京路治“六乱”

    上周五,北京路开始对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六乱”实施处罚,城管队员现场巡查、取证并对“垃圾虫”作出相关处理。这一“动真格”之举,在广州城市综合治理工作上开了一个好头,是针对“执法难”这个老大难问题进行的可贵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路治“六乱”执法首日,没有开出一张罚单。无人受罚,一方面是因为此前在新闻媒体上展开的强大宣传攻势起了作用,让“垃圾虫”成了“过街老鼠”;另一方面则表明,开罚初期,有关部门对不文明行为还是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处罚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是借此形成市民的文明自觉。

  为何要以教育为主?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文明是一种“发于心而形于外”的东西。我们知道,文明细节的形成,源于两种途径:一是内心的文明,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二是通过某种外力的规范,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二者相互作用,很难截然分割;而无疑,唯有实现了人的心灵之文明,方可真正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公共之文明。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样,文(外在美)、质(内在美)彬彬(相称)了,文明也就会成为每个人的自然选择。观念的改变、文明的习得,借助规劝、教育途径更能触及心灵,从而有利于营造自觉的文明新风。

  欲建“首善之区”,必先立首善之“人”;欲创“文明之城”,必先立文明之“人”。广州在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提升城市的公共文明程度。参考公共文明的指标,比照国内外一些文明城市的表现,我们足以自豪的是,在很多方面广州人毫不逊色,如“老广”的口头禅“早晨”和“多谢”,就堪比“老外”的“Good Morning”和“Thanks”;在慈善事业的参与上,广州人也热情非常高。然而毋庸讳言,在一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广州人在公众场合屡屡表现为“大声公”,又如随地吐痰、乱丢杂物现象还比较常见,再如宠物粪便问题、狗患问题等等。补上这些文明的“短板”,都需要以北京路治理“六乱”的思维和模式,教育与处罚两手并用,着力提高“人”的内在素质,进而提升城市的文明水准。

  举一反三。由此想到,北京路在整治乱丢垃圾、随地吐痰这些“琐碎”工作上都能以实干取得实效、破解“取证难”,其他相关城市管理部门是否也应有所启发、以此为示范,真正开动脑子、扑下身子,更好地想些好点子、改进本部门的工作呢?毕竟,唯有大家都积极动起来,“创文”这一系统工程方能真正得到推进。

文献来源:2009-07-13   广州日报-A2

作者:蓄丰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