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须知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9:00~17:30(17:00停止进场)。逢周一闭馆。
方式:免费
信息时报讯(记者 张柳静)走进农讲所,有红墙黄瓦,有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一片庄严肃穆。穿过棂星门,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间有座石拱桥,过桥是九行并排的花岗石板铺成的通道,直通宽敞的大成门。庭院里,菩提、龙眼、九里香等正焕发着生机……早年间,这里是广州培养儒家生员和祭祀孔子及先贤名儒的所在地,是孔庙,是番禺学宫。后来,这里成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批先进的革命者,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摇篮。
新型革命学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适应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形势。1924年,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中国共产党人澎湃等的倡议下,经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开办。其中,第一、二届在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举办;第三至五届在东皋大道1号(今中山三路永兴街6号)举办。第六届因学员人数较多则移至惠爱东路(今中山四路)原番禺学宫举办。
革命期间,农讲所开设了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中国史、各国革命史等课程,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澎湃等曾在此授课。1926年,毛泽东除担任第六届农讲所所长、负责主持所务工作外,还亲自给学生讲授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程。
广州农讲所是中国第一所培训农民运动干部的新型革命学校,特点是将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据第六届学员王首道回忆,为了使学员毕业后回到农村能文能武,讲习所学员在学习期间过着艰苦的生活,睡的是双层木床,身着灰军装,脚穿草鞋。除设有军事课程进行课堂教授外,还将学员编成两个队,每队下有六个区队,设总队长和区队长,进行严格军事训练。
“每天早晨号声响起床,在5分钟内要穿好军装,戴好军帽,打好绑腿,个个精神抖擞,背着汉阳造步枪,到操场上出操、跑步、学习射击、刺杀和战术动作。在野外军事演习中,不论是在沼泽地上,还是在荆棘丛中前进,一听到‘卧倒’的命令,就要立即就地卧倒。”王首道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爱国教育基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农民运动讲习所举办了六期,共培养772名毕业生与25名旁听生,属第六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前五届的学员都来自广东本地,第六届则有来自20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此学习和接受训练,参加革命斗争。学员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历经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农讲所旧址这一古老建筑成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革命旧址的修缮复原和宣传教育工作。1953年,毛泽东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建立,周恩来亲自为旧址题名。1961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由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这里的每一层台阶,每一扇雕窗,每一片草木,似乎都在诉说着当年学员们高涨的革命热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乐观也不时感染着来访者。“每天来此参观的游客有两三千人。”农讲所纪念馆讲解员李奕霖说,特别是“七一”期间,除了学校等单位会组织党员来学习外,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
如今,馆内中路建筑设有“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陈列”和复原陈列,根据相关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学员回忆录等有关资料恢复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布置,如教务部、值星室、毛泽东所长办公室等,让观众参观时如临其境。
陈列馆中,农民运动讲习所证章、毛泽东主编的《农民问题丛刊》,毛泽东、周恩来、澎湃等为学员授课的笔记,以及农民运动题材的雕塑等,皆启发着参观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文献来源:2018-07-06   信息时报-A08
作者: 张柳静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