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惠民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正在围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美好生活质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美丽广州,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奋斗。基层党组织作为坚强战斗堡垒,在践行十九大精神,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今天起,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推出“百名书记谈基层党建”大型系列报道,展示广州街道、社区书记们在推动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思路、举措和经验。
  
    “只有从严治党,才能不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起社区资源来为百姓谋福祉。”近日,记者专访了越秀区建设街党工委书记李嘉斌。据介绍,近年来,越秀区建设街狠抓基层党建,通过党建引领促进社区治理创新,将惠民工作落到实处。
  
    “大党工委”推进社区治理
  
    “之前,基层党建有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社区里的党员、辖内各级党组织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李嘉斌感叹道。为改善这一现象,建设街早前积极探索“大党工委”理念,主动吸纳辖内机团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兼任街道党工委委员,在研讨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相关措施时,邀请这些“特约委员”参加,听取他们的专业意见。
  
    如在协调黄华路某大院老旧宿舍楼加装电梯的难题时,建设街曾邀请当时的兼职委员——原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曾任越秀区人大代表的程志彪建言献策。程志彪了解情况后,运用他的专业知识,为居民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及面临的问题,还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在他的协助下,建设街多次组织居民研究加装电梯事宜,积极促成该楼成立增设电梯居民自治联盟,与低层住户耐心沟通协商,最终电梯成功加装,为高层长者出行带来便利。
  
    这次以“大党工委”模式推进社区治理的成功经验,为建设街有效开展群众工作打了一剂“强心针”。有了可借鉴的先例,建设街推动该大院其他两栋楼宇加装电梯的工作显得尤为顺利,其中一栋已于去年9月底完工,另一栋也处于在建状态。
  
    社区搭台,党员来“领舞”
  
    近年来,建设街常以辖区联动的大型社区活动为平台,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动热心党员积极参与,同时引导辖区机团单位和居民群众开展共建活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社区惠民品牌。
  
    2017年首次举行的榕树头社区文化节,是建设街倾力打造的社区精神文化系列活动品牌,涵盖了书画展览、知识讲座、体育竞技、才艺比拼、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活动贯穿全年,由各个社区党员牵头策划,各级党组织负责落实,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居民参与其中。
  
    “关注居民的精神需求,与‘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一脉相承的理念。在众多文体项目里,总有一个能让参与者在社区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他们的带动,整个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随之增强。”李嘉斌说。
 
    去年10月,建设街还在全区率先推出“互联网+”长者配餐服务,为行动不便的长者解决就餐问题。截至去年12月,建设街辖内的长者用餐量已达5500人次/月。
  
    党员群众共享建设成果
  
    李嘉斌透露,下一阶段,建设街还将着力打造“四个三”党建示范点,探索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组织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建的向心力。其中,位于保利·中环大厦公建配套用房中,占地300平方米的建设街党群服务站计划于春节前开放,将成为越秀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建设街党员党组织服务管理的平台和建设地区党员群众活动的阵地。
  
    “基层工作者是最常接触老百姓的人,因此我们更应该体现‘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而言,就是尽可能地将老百姓吸引到社区中来,把他们的困难解决在基层里。当生活真正有了改善,人们的幸福感才会油然而生。”李嘉斌说。

文献来源:2018-01-17   信息时报-A04

作者:吴潇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