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旧城街道上,茶楼是重要的标志。从老街窄巷里走出来或转入某个街角,说不定就会碰上一间古色古香的或是具有时尚风格的“茶居”,还可以在里面一个色调温暖的角落找到舒适的“茶位”。周围的面孔,无论相熟与不相熟,都好像深谙一切,悠然之中有某种程序的默契。当茶桌间的语音刚落,缕缕茶香也就飘然迷离。对于热爱生活的广州人,“饮茶”实在是必不可少的。
陶陶居正是这种传统生活的见证,也是广州人现实生活的缩影。这座建于清光绪六年(1886)的城中一流的茶楼,位于西关第十甫西,原来是西关一个大户人家的书院,后来改造为茶楼,取名“陶陶居”,寓意在此品茗乐也陶陶。康有为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阐发变法思想,其间常到陶陶居品茗,茶楼留存至今的墨漆金字招牌就出自他的手笔。这是一座富于广州传统风格的建筑,正门是宽阔的正厅,一进入楼内就可以感受到由彩画雕饰和名家墨宝等营造的典雅艺术氛围,楼顶上有一个作为标志的六角亭。茶客们多喜欢各层大厅的热闹感觉,但也被正厢、大观园、濂溪精舍等内设卡座别具匠心的布局所吸引。室内刻有诗画的七彩玻璃屏风不仅供茶客在品茗中随时欣赏,而且营造了富于变化的庭深几许的空间美感。如今这里既是城中文化人和商界人士的雅集之所,也是市民大众饮茶的经典去处。
另一座同样位于第十甫路的城中最为典雅的茶楼——莲香楼,建于1889年,也是人们饮茶的好去处。这座有着精致的爱奥尼柱和高悬的金漆牌匾的茶楼,外观装饰为西方巴洛克式,内部则是中国传统风格。由宣统年间的翰林学士陈如岳手书的“莲香楼”三个优美的大字,历久弥新,分外夺目。
广州人饮茶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日常生活与处世交往,陶陶居和莲香楼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生活与交往的极致过程。广州饮茶习俗并非单指喝茶,而是边喝茶边吃点心。据载广州人饮茶的历史,大致可以上溯至唐代,只是那时饮茶多限于在家里,作为公众饮茶的地方只有简陋的“茶亭”或“茶寮”等。又有说南越王赵佗是最早的嗜茶者,他经常带领群臣到江边楼阁品茗,形成习惯历代相传。 (参见广州市文史研究馆编《羊石春秋》;李权时、李明华、韩强主编《岭南文化》。)这些说法的确切程度未得而知,广州饮茶习俗的真正起始时间依旧迷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到了明清时期,广州饮茶之风已经很盛,各种茶楼遍布城中。当然市民大众更多前往的是平民化的茶楼,清咸丰至光绪年间的二厘馆及后来出现的茶居就属于这一类。广州人饮茶又称“叹茶”,俗称“一盅两件”,很讲究茶的质量和冲泡技巧,泡茶的水以煮到刚冒水泡即所谓“虾眼水”为最佳。人们边喝茶边吃着任由选择的丰富点心,三五亲朋,轻松畅叙。此时欣赏若茶楼典雅的环境,茶和点心的精致象征着情感的精致。无论是老少咸宜的成珠楼,还是最讲究体面的大三元,规律都是一样的。
事实上,广州茶楼的形式不断演变,历史上的老字号茶楼兴衰更替此落彼起。但不管形式或个体如何变化,茶楼作为广州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始终流传不变。上茶楼饮茶,是人们对日常状态及节奏的一种调节,是一种舒解的慢节奏生活,从中可以获得恬静的愉悦和休闲的陶醉。在这种状态之下进行的许多事情,如亲朋聚会、商谈生意及
男女相亲等,都带有舒缓放达及优雅从容的色彩,宽容与散淡也是重要的特征。此外,茶楼也是不同人群各取所需、平等聚会的场所。在诸如陶陶居、莲香楼这样的优雅场所里,城中的文化人、艺术家、生意人及普通市井中人,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常还会彼此相识而成为“茶友”。他们无所不谈,包括家事、国事及城市的变迁。这座城市沉寂寥落久矣,人们会平和但热切地或感慨或幽默地谈论城市的轮回,如同谈论日常的琐事,古今兴衰化作人生笑谈。不过无论何种话题,人们更多涉及的是现实角度的具体事情,缕缕茶香中,生活在真实地继续。
茶楼之于广州如同咖啡馆之于欧洲。关于咖啡馆,欧洲人有这样的名言:“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对于欧洲人来说,咖啡馆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在那里品尝咖啡与点心,与人聊天或者独处。环境典雅的咖啡馆完全是欧洲文化的产物。这种情形与广州茶楼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许多广州人每日必往茶楼。关于茶楼,广州人有这样一句惯常的话语:“去茶楼饮茶。”对于广州人来说,茶楼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在茶楼品尝香茶与点心,亲朋相聚或偶尔独酌。格调雅致的茶楼完全是岭南水土所生成。尤其近年大量出现的广式茶餐厅,更具时代气息,这是茶楼的新形态。茶楼与咖啡馆是互为对应之物,都体现了某种相似或共通的生活态度与文化精神。就此意义上可以说,咖啡馆就是欧洲人的“茶楼”,而茶楼就是广州人的“咖啡馆”。饮茶是广州人根深蒂固的生活文化,广州人深信饮茶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陶陶居正是这种传统生活的见证,也是广州人现实生活的缩影。这座建于清光绪六年(1886)的城中一流的茶楼,位于西关第十甫西,原来是西关一个大户人家的书院,后来改造为茶楼,取名“陶陶居”,寓意在此品茗乐也陶陶。康有为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阐发变法思想,其间常到陶陶居品茗,茶楼留存至今的墨漆金字招牌就出自他的手笔。这是一座富于广州传统风格的建筑,正门是宽阔的正厅,一进入楼内就可以感受到由彩画雕饰和名家墨宝等营造的典雅艺术氛围,楼顶上有一个作为标志的六角亭。茶客们多喜欢各层大厅的热闹感觉,但也被正厢、大观园、濂溪精舍等内设卡座别具匠心的布局所吸引。室内刻有诗画的七彩玻璃屏风不仅供茶客在品茗中随时欣赏,而且营造了富于变化的庭深几许的空间美感。如今这里既是城中文化人和商界人士的雅集之所,也是市民大众饮茶的经典去处。
另一座同样位于第十甫路的城中最为典雅的茶楼——莲香楼,建于1889年,也是人们饮茶的好去处。这座有着精致的爱奥尼柱和高悬的金漆牌匾的茶楼,外观装饰为西方巴洛克式,内部则是中国传统风格。由宣统年间的翰林学士陈如岳手书的“莲香楼”三个优美的大字,历久弥新,分外夺目。
广州人饮茶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日常生活与处世交往,陶陶居和莲香楼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生活与交往的极致过程。广州饮茶习俗并非单指喝茶,而是边喝茶边吃点心。据载广州人饮茶的历史,大致可以上溯至唐代,只是那时饮茶多限于在家里,作为公众饮茶的地方只有简陋的“茶亭”或“茶寮”等。又有说南越王赵佗是最早的嗜茶者,他经常带领群臣到江边楼阁品茗,形成习惯历代相传。 (参见广州市文史研究馆编《羊石春秋》;李权时、李明华、韩强主编《岭南文化》。)这些说法的确切程度未得而知,广州饮茶习俗的真正起始时间依旧迷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到了明清时期,广州饮茶之风已经很盛,各种茶楼遍布城中。当然市民大众更多前往的是平民化的茶楼,清咸丰至光绪年间的二厘馆及后来出现的茶居就属于这一类。广州人饮茶又称“叹茶”,俗称“一盅两件”,很讲究茶的质量和冲泡技巧,泡茶的水以煮到刚冒水泡即所谓“虾眼水”为最佳。人们边喝茶边吃着任由选择的丰富点心,三五亲朋,轻松畅叙。此时欣赏若茶楼典雅的环境,茶和点心的精致象征着情感的精致。无论是老少咸宜的成珠楼,还是最讲究体面的大三元,规律都是一样的。
事实上,广州茶楼的形式不断演变,历史上的老字号茶楼兴衰更替此落彼起。但不管形式或个体如何变化,茶楼作为广州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始终流传不变。上茶楼饮茶,是人们对日常状态及节奏的一种调节,是一种舒解的慢节奏生活,从中可以获得恬静的愉悦和休闲的陶醉。在这种状态之下进行的许多事情,如亲朋聚会、商谈生意及
男女相亲等,都带有舒缓放达及优雅从容的色彩,宽容与散淡也是重要的特征。此外,茶楼也是不同人群各取所需、平等聚会的场所。在诸如陶陶居、莲香楼这样的优雅场所里,城中的文化人、艺术家、生意人及普通市井中人,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常还会彼此相识而成为“茶友”。他们无所不谈,包括家事、国事及城市的变迁。这座城市沉寂寥落久矣,人们会平和但热切地或感慨或幽默地谈论城市的轮回,如同谈论日常的琐事,古今兴衰化作人生笑谈。不过无论何种话题,人们更多涉及的是现实角度的具体事情,缕缕茶香中,生活在真实地继续。
茶楼之于广州如同咖啡馆之于欧洲。关于咖啡馆,欧洲人有这样的名言:“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对于欧洲人来说,咖啡馆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在那里品尝咖啡与点心,与人聊天或者独处。环境典雅的咖啡馆完全是欧洲文化的产物。这种情形与广州茶楼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许多广州人每日必往茶楼。关于茶楼,广州人有这样一句惯常的话语:“去茶楼饮茶。”对于广州人来说,茶楼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在茶楼品尝香茶与点心,亲朋相聚或偶尔独酌。格调雅致的茶楼完全是岭南水土所生成。尤其近年大量出现的广式茶餐厅,更具时代气息,这是茶楼的新形态。茶楼与咖啡馆是互为对应之物,都体现了某种相似或共通的生活态度与文化精神。就此意义上可以说,咖啡馆就是欧洲人的“茶楼”,而茶楼就是广州人的“咖啡馆”。饮茶是广州人根深蒂固的生活文化,广州人深信饮茶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文献资料来源:2015年9月   摘自《后街:日志中的城市》
作者:徐晖
索取号:K926.51/59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