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寄园到北园
广州的园林酒家,古籍有记的最早者,应数清中期的“寄园酒家”。此酒家在洪桥街范围的东南角,其特色可见于清代著名诗人张维屏写的《寄园宴集》一诗:
最难城市有山林,况复筵前丝竹音。
对酒当歌豪士气,及时行乐古人心。
红裙声似莺喉啭,绿野痕随草色深。
宇内浮生均是寄,寄园烟景好招寻。
此诗首二句点出园林酒家设宴时有音乐欣赏是很难得的。三四句展现当时文人的心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及时行乐亦是古人的心态。第五句赞的是歌女美妙的歌声,第六句是赞酒家附近的青葱环境。七八句则是说文人们偷得浮生半日闲来寄园酒家乐一乐了。
原来,广州的文人雅集早在宋代已形成习俗,宋代有李昴英等组织诗社,元末明初有南园五子在抗风轩结南园诗社,明代有越秀山麓的越山诗社,清代广州的诗社更多。张维屏也常和黄培芳、陈澧、谭莹等名诗人雅集,对寄园酒家情有独钟。张维屏在其散文作品中也曾记述寄园的环境。原来,寄园内有石山荷塘,建筑有荷榭、评香小榭等,荷塘中有名为“小浪舟”的小亭,亭匾乃张维屏所题。至于该酒家的名菜,只记下一款“秀鱼羹”,是用鱼苗熬成的汤羹,饶有风味。
到了民国初,寄园早已没了踪影,但园林酒家的特色被登峰路几家饭店继承下来。那时这里是上白云山的必经之路,郊游之客皆喜园林酒家的环境,遂出现北园这家名酒家。
20世纪20年代,今小北路名叫登峰路,是上风景名胜白云山的必经之路。在此设郊野食肆正好适应那些吃腻都市菜想转吃农家菜的食家的需要。20世纪20年代末,洞察商机的广州商会会长邹殿邦,集资在自己家的别墅开起郊野酒家,定名北园酒家。这别墅乃是他做清朝大官的爷爷退休后所建,位置在今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北侧。此处当时林木茂密、环境清幽,更有小溪在前面流过,有“山前酒家、水尾茶寮”之称。北园酒家专做酒菜与筵席,因邹会长人面广兼有生意头脑,引得不少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及文人雅士前来光顾。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园酒家结业。广州沦陷前后,北园酒家亦毁于战火。抗战胜利后,原北园酒家的管理人员杨仁甫与陈兆棠、厨师刘苏及黄珠庭等回到广州,决定重建北园酒家。他们组成合德公司,集股经营,于原北园酒家南面(今北园酒家址)搭起松皮竹篱大厅,还有几个松皮小亭,请回原北园酒家的旧伙记名厨刘坤、“鱼王”骆昌及陈礼、赖虾、刘章、王锡全等人,于1947年夏重新打起北园酒家招牌。虽然设备、装饰不及原来的别墅,却因为厨师颇有名气,即摘即炒、即选即宰等特色仍在,使得北园酒家的生意比以前更为红火,当时的招牌菜式有“大鸡三味”。
北园酒家经营到新中国成立后,更来了个大变身。1957年,广州市长朱光来到北园酒家视察后,提出扩建计划,由国家投资,请著名建筑专家莫伯治精心设计,扩建成当时广州第一家富有岭南庭园特色的园林酒家,朱光还特地书写北园酒家招牌。以后,陆续调来名厨名点心师黎和、许衡、麦九、陈勋、邓苏、何英、周新、孔泉、廖干等,令北园酒家的名菜美点享誉岭南,当时广州人流传“饮茶去泮溪,食饭去北园”之语。
北园酒家的美味,引得境内外名人留下不少诗书墨迹。正是“抱绿邀红几杯美酒倾肝胆;翠屏绮阁一阙豪吟见性情”。1964年,日本佛教大师、著名书法家天门海翁被美食感动,即席题赠“和平友好”四字。同年7月14日,名诗人、史学家郭沫若出国访问途中在北园酒家饮茶,被美点吸引而赠诗一首。还有中山大学名教授著名书法家商承柞书赠“味道之腴”;诗人陈芦获撰书法家关晓峰书赠雁足格对联“极胜楼台光郭北;几番觞咏集名园。”北园酒家副总经理胡卓所撰、著名书法家秦咢生所书的、酒家全名藏于上下联首尾的对联“北郭宜春酒;园林食客家。”成了醒目的门联(2009年民营企业接手经营装修时才移走)。最吸引人的是著名书画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墨宝,他87岁那年应邀来到北园酒家品尝美味后书赠“其味无穷四字,后来酒家将墨迹放大制成嵌于外墙上的大字,至今仍吸引人们的目光。
1984年,北园酒家于原有基础上在南面增建一座青绿瓦、宫殿式的五层大楼,取名绮秀楼。与北园酒家旧楼的园林特色相呼应,仿佛建于碧池青石之上,掩映于花团锦簇之中,从巨石边拾级而登可欣赏鱼池中的锦鲤,又可浏览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的风貌。1986年8月,北园酒家旧楼全面翻修改造,在保持古色古香的传统特色上再添典雅。1998年经国内贸易部审定为“国家特级酒家”。跨入21世纪,先是绮秀楼改建为影楼,再是2009年北园酒家又转手为东悦饮食集团经营,店内重新装修,店中营业又是一番新貌……
(作者:龚伯洪)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龚伯洪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