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仙祠道话郑仙
在今应元路东段北侧,原来有一个郑仙祠,祠前有一条郑仙祠道,与十八洞相连。
郑仙祠,建于清代。城北著名庙宇之一,在郑仙祠道北端,越秀山南麓。清代时,郑仙祠所在处是越秀山南麓地,四周木棉成林,是避暑的好地方。晚清名人、洋务运动中坚丁日昌(1823-1882)有观音山木棉诗四首,他在诗序中记述:“观音山郑仙祠侧有木棉数株,亭亭矗立高入云际。花时万枝球放,其光绛天,淘数百年奇物也。”
在郑仙祠道北端的郑仙祠,咸丰《广东省城图》有标记,是祀秦代神仙郑安期的。祠门前有方波颐(道光年间人)撰的对联曰:
秦有郑仙,汉有安仙,史传强区分,终以龙门为信笔;
生于东海,游于南海,烟霞遍踪迹,独以羊石辟清都。
相传在秦代时,山东人郑安期为避秦始皇之扰到了白云山脚居住,采药行医济世。郑安期乐于助人,经常为村民治病。有一年,白云山下一带流行疫病,不少百姓染疾卧床,郑安期手足无措。他母亲说:“早年听你父亲说过,医这种病最好用白云山上的九节菖蒲,但这药草长在悬崖峭壁上,不容易采摘。”
第二天,为了救治村民疫病,郑安期辞别了母亲,独自登上白云山,来到很少人到达的悬崖上,寻找可以为村民治疫病的九节菖蒲。当他到处寻找也找不到,并且感到很累的时候,忽然感觉到阵阵轻风飘荡,送来阵阵香气,马上感觉到神清气爽。他循着香气去寻觅,发现悬崖下两三丈处,长着一丛像兰一样的菖蒲,翠绿色的叶子片片在风中飘荡。他仔细一看,果然有九节,十分高兴,拿出长绳,一头绑住腰间,一头绑在大树上,顺着绳子滑下去,终于采摘到菖蒲。当采满一箩九节菖蒲后,他爬上悬崖,解开身上的绳索,突然脚下一滑,眼看就要摔到崖下。危急之时,崖下的白云忽然化为仙鹤,把郑安期托起,飞升而去。村民得到郑安期留下的九节菖蒲,治好了疫病。从此,百姓把他飞升之日定为郑仙诞,把他采药的悬崖命名为郑仙岩,岩边的石台称作鹤舒台,岩、台至今仍然还留在白云山。
医者为民,千古传颂。广州人以“游白云礼郑仙”表达对医者的尊重之心。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已经有很多男男女女于农历七月二十五络绎不绝上白云山贺诞。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游白云山蒲涧》诗中有句云:“至今七月二十五,倾城游人来访古。”明末清初著名文士屈大均在其名著《广东新语》说:“安期生……于七月二十五日仙去,今郡人多以是日采菖蒲、沐清泉,以期得仙气。”南宋词人刘克庄(1187-1296)曾写下《贺新郎·题蒲涧寺》,记有距今八百多年的郑仙诞盛况,细品宋人辞章,其中细节,一个“拥鳌头、如云士女”“且游戏、扶胥黄木”的当年诞庆,就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可以绘声绘色地感受个中的文化精彩……后来,人们在白云山建起郑仙祠,每逢期便登山拜祭,并在蒲涧中沐浴。也有人在七月二十四日晚便上山露宿,希望能沾些仙气。
由于信众渐多,广州城里便也建起郑仙祠,郑仙祠道附近的郑仙祠便是其中之一。小北的郑仙祠与白云山的郑仙岩相互呼应,让人们纪念这位为百姓消除疾苦的医仙。郑仙祠门前的郑仙祠道,清代至民国前期,南接十九洞,北至安吉坊。郑仙祠道中段东侧有宽阔的空地与十八洞相连。20世纪90年代时成为小巷;南段东侧亦有小巷与十八洞相连,20世纪90年代不存。南北向段主巷存。南段一段辟建马路,当年的小巷,如今成为宽阔的应元路路面。到21世纪初,郑仙祠道尚存,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虽然郑仙祠、郑仙祠道与十八洞等都已经不存在了,但郑仙舍身采菖蒲为民治病的传说,仍然在人们中广为传颂……自云山管理局在21世纪初重启郑仙诞会活动,令郑仙的为民故事重新广泛传扬,还举行专家学者参与的弘扬郑仙文化的研讨会,令郑仙诞又成了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作者:陈明)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陈明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