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井的沧桑
在洪桥街道,有小巷叫三眼井上(下)街,绿树成荫,宁静、舒适。
三眼井下街在今应元路东段南侧。三眼井下街西接三眼井上街南端,东接洪庆坊。今三眼井上街原有一井,井面有呈“品”字形的圆孔,故名三眼井。三眼井街建于清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尚存。21世纪初尚存洪桥街以东段,仍称三眼井下街;以西段不存,为富宏花园地。
南宋时,这里有三眼井,这三眼井的井水十分清澈,饮用井水令人感到十分清甜……现在,南宋时的古井已不存在,但现时在南宋三眼井旧址却重挖了三眼井,并在石壁上面刻有《三眼井的由来》一文。
根据该文记载,在南宋时候,有一位高官折彦质与三眼井有关。折彦质(约1080-1160),字仲古,别号介之。陕西河西府州(今陕西府谷)人,宋代折家第七代名将,文武兼备,父折可适。金军攻打开封时,折彦质与姚古、种师中率兵勤王,在黄河一带与金兵血战。他后任知枢密院事,与岳飞、韩世忠等协力抗敌,每以家世忠节不得归中原为恨。后来他被贬海南,赴琼路上,经过雷州,那里有寇准和苏轼、苏辙兄弟的遗迹,因此写下《雷州苏公楼》和《寇莱公庙》。一方面写出对这些人物的景仰,另一方面却又体现出自己前程未卜的忧心。在儋州写有《超然亭》一诗:“超然亭上鬓毛斑,浩荡秋风小立闲。岂为诗情堪过海,只缘脚力要寻山。峭峰断续天容缺,高垒萦纡地势悭。回首不堪东北望,桂林万里是秦关。”登高远眺,不但没能释怀,反而因为看见大海苍茫,高山重叠,让自己回首不堪往事,再联想北归无期,鬓毛斑老,悲凉、低沉的心绪不言自明。折彦质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只是因为得罪了当朝的权奸秦桧,被罢黜了官职。
再后来,折彦质被重新起用,当了广州知府。他闲来居住在城北越秀山南面(现三眼井街)的万寿寺。有一天,他在寺内花园散步,看见万寿寺旁边有清澈的泉水流入甘溪,泉水甘冽,正适合饮用。于是命人在寺内开挖了一个井,当时的人们称这个井为居士井。为了使老百姓都能饮食到这泉水,以后当地官吏又在万寿寺外开挖了一个井,井口设了三个眼,名为三眼井。数百年沧桑,万寿寺庙已不存在,古井也已经废了,至今只留得三眼井这街名。为再现这个地方的民俗民风,街道据古井的原貌,重修了新三眼井,供人们参观。这三眼井的故事,在三眼井街居民世代口口相传……
有位老阿婆家住在“三眼井上街”,回忆说该街得名是因为在街口的老梧桐树下,有一口三眼井的缘故。她小时候在大树下乘凉时,听其奶奶讲过三眼井的故事:“那井很有些年月了,矮矮的麻石井台上,盖着一块大青石板,石板上有三个凿得圆圆的井眼,当初可以供三副挑子同时打水的。如今井枯了,水少了,没人来打水了。以前街里的女孩常在井台边跳皮筋,累了,热了,就趴在那大青石板上。石板凉冰冰的,井眼深幽幽的,那长满苔藓的井壁,那闪着黑森森水光的井底,每每把她们的遐想引到一个神秘的童话般的世界。一大清早,吱哩吱哩的竹扁担声,恍嘟恍嘟的水桶声,就沿着深深的街巷响起,飘飘悠悠地来到三眼井。清甜的井水就被人们吊上来放入水桶挑回家了……”
现在的三眼井社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越秀山南麓,面积0.18平方公里,主要由省、市机关单位宿舍和居民楼宇组成,常住人口11499人,是一个人口结构多元化的大型综合性开放型社区。近年来,洪桥街道大力抓好三眼井社区建设,社区居民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该社区先后获评全国首批绿色社区、广东省宜居社区、广州市文明社区标兵、广州市文明社区示范点、广州市幸福社区等称号。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南宋万寿寺及三眼井早已不存在了,只有在原址仿造的三眼井,还有以三眼井为名的小街巷还在。
(作者:陈明)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陈明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