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的道法自然和佛教的海路传入
岭南文化这一概念,包容着在岭南这片土壤中生成的宗教、民俗、艺术、教育、学术等精神创造物。正是通过对于这些创造物的考察,我们得以归纳出岭南文化开放、兼容、务实、却敢于超越传统文化又重直观感悟的特点。南宗顿教诞生在这里,这不仅仅是印度佛教和六祖慧能的巧合,首先是因为岭南的文化氛围适合这一新型佛教宗派的生长。而一旦成长起来,它又对岭南文化的这些特点进一步强化,在岭南生成新的文化名人和文化事件。
关于中国文化南方和北方的差异,梁启超曾有言:“实以南北中分天下,北派之魁厥为孔子,南派之魁厥为老子,孔子之见排于南,犹如老子之见排于北也。”岭南作为中国南方的最边缘,这个特点是相当明显的。中国的本地宗教道教,因为五岭的阻隔虽然传入岭南的时间比佛教为晚,但老庄的道家哲学是南楚文化的产物。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岭南地区更是得天独厚。老庄的道法自然、抱朴守真、不为礼仪所拘的思想很容易在岭南不教而自然得之。而岭南文化作为中国地域文化中的边缘性文化,儒家正统文化对它的控制方面随空间距离而淡化,它的远儒的一面也颇为容易理解。
岭南地区海路的通达则使海外宗教的影响要来得更早。海路的通达不仅便于贸易,使这里的人民务实而又开放,自然也带来了异域文化。就印度佛教而言,古代有两条路线传入。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西亚、过新疆然后深入内地。另一条路线就是海路,经斯里兰卡、爪哇、越南到达岭南。
据《中国佛教简史》载,“佛教的传入中国,当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两汉之际”。最早的传入时间,历来被认为是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明帝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的时候,而最早传入岭南的佛教,陆路似乎没有文献记载,泛海的记载时间则是在三国时期,最早从印度到达广州的佛教僧人史载是三国孙亮五凤二年(公元225年)的西域人支疆梁接。佛教的初传虽然始于陆路,但汉朝的权贵是将其作为类似于神仙方术来看待的,海路运输的便捷使得佛教的经典理论深入地传入中国,这当然就使得岭南有得佛门真传并创立自己的佛教教宗的先天条件。
佛教实际上就是岭南最早传入的域外宗教。由此,岭南宗教发展的历史剧拉开了它的帷幕,岭南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从此和佛学结下不解之缘。所以后人有诗云:岭南本是禅宗地,事事传灯有姓卢。这里的“卢”,即是指创立中国式佛教的南宗顿教开山祖师慧能,中国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他遁入空门以前的俗姓就是“卢”,人称“卢行者”。慧能所创立的南宗禅是岭南文化氛围的产物,它又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   摘自《中国佛教二千年学术论文集》

作者:广东佛教编辑部编辑

索取号:B94-53/3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