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榕寺和花塔的历史
六榕寺的山门在六榕路,南朝宋代(420~479)此地已建有佛寺。梁大同三年(537),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奉武帝命,自海外求得佛舍利回到广州,因病诏许留居此寺,乃在殿前建塔瘗藏佛舍利,称“勅赐宝庄严寺舍利塔”。唐永徽元年(650)十月,广州都督李燧因见舍利塔顶放光,于是与寺僧宝轮始议重修寺塔。上元二年(675)十一月,王勃(650~676)省亲途经广州,目睹修葺一新的寺塔,欣然应请撰写《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一文。南汉刘(917~942)将该寺改为刘氏宗室女修道之所,易名长寿寺。南汉末年,寺、塔皆毁于火。宋端拱二年(989)重建殿宇,改名净慧寺。元佑元年(1086)在原塔址重建宝塔,绍圣四年(1097)六月三日落成,塔顶层有千佛铜柱,塔壁佛龛供贤劫千佛像,更名千佛塔。元符三年(1100),苏轼(1037~1101)遇赦北归,九月底游览净慧寺,见寺内六株古榕,遂书题“六榕”二字,寺僧为榜悬于山门。宣和元年(1119)和绍兴二十三年(1153)两次修葺寺塔,并将此事刻记在千佛铜柱上。元至正十八年(1358)重铸千佛铜柱。明洪武六年(1373),净慧寺的大半寺院被改建“永丰谷仓”,仅存千佛塔和观音殿。八年,住持僧愈坚在塔东面新建大殿--觉皇殿,并改建寺门东向。二十八年,净慧寺一度归并于西禅寺,永乐九年(1411)复称净慧寺。正统五年(1440)修葺寺塔。弘治四年(1491),净慧寺住持真泰兼任西禅寺住持,嘉靖二十七年(1548),始在塔身设栏杆,二十九年竣工。万历二年(1574)八月,塔顶的宝珠在飓风中坠落。万历四年,广州府僧纲司都纲、净慧寺住持僧德隐募缘修复宝珠,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1606~1607)重修殿宇。天启元年(1621)维修千佛塔。清乾隆五年(1740)起,寺僧具五禅师购得寺旁旧地,重建禅堂、斋堂、僧寮、园囿等,净慧寺复为羊城一大丛林。咸丰六年(1856)七月,千佛塔顶部坠落地面。同治十三年(1874),广东巡抚张兆栋与住持僧靖涛等筹款重修,次年四月竣工,张兆栋撰《重修六榕寺佛塔记》,“六榕”遂成正式寺名,塔仍称千佛塔。民国4年(1915),广州地震,塔内膛与千佛铜柱之间被震裂,雨水渗入塔内,木结构迅速朽坏。民国22年8月成立重修花塔委员会,民国24年4月8日举行落成典礼,梁致广居士撰《重修六榕寺花塔记》,“花塔”始为正式塔名。建国后,1952年、1955年、1963年先后三次修饰花塔。1966年“文化大革命”,六榕寺除六祖铜像外,全部佛像被毁,寺院全被占作仓库。1978年冬,市人民政府拨款30多万元全面维修花塔,1981年2月竣工。这次维修,用钢筋水泥加固出现裂缝的塔身底层,把原来的铁栏杆改建为坚木栏杆。1979年3月,中共广州市委批准六榕寺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1980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决定将原大佛寺的三尊大铜佛像,安置在六榕寺供奉,因原有的觉皇殿太小,安放不下大铜佛,须将大殿移至塔西面重建,拆除原觉皇殿。1982年8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六榕寺交回市佛教协会管理。在市文管会的规划基础上,市佛协在云峰会长领导下,于1983年6月起,在花塔西面新建一座大雄宝殿。1983年,国务院批准六榕寺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之一。1984年6月19日,大雄宝殿落成。接着在大殿南侧重建了一幢说法堂。1987年到1989年,将南向的旧观音殿改建为北向花塔,由平房式改为宫殿式。还新建了功德堂、斋堂各一座。上述五项新建工程的建筑总面积为1600余平方米,耗资200余万元,除市政府拨20万元资助外,余均自筹解决。
六榕寺在民国初期只有少数几名僧人,铁禅和尚为住持。抗日战争胜利后,宽鑑、明观和尚相继接任主持,并将六榕寺恢复为“十方丛林”,常住僧人30余人。建国初至60年代,由玄冲、新成、觉澄等法师先后当选为住持。1982年恢复开放后,寺僧推选省、市佛协会长云峰法师为住持。1952年该寺有僧人16名,1990年有僧人20名。
(二)寺院规模和布局
“南汉时的的长寿寺(即今六榕寺),横直绵亘面积实逾二里”,可见范围广阔。明初,该寺大半寺院改为永丰谷仓之前,寺的范围“东面包括广东迎宾馆之地和将军东、将军西、六榕路,北面包括仓前街、稻谷仓、石马槽,西有福泉街、福泉二巷、三巷、净慧街,南达中山六路”。洪武八年增筑觉皇殿以后,一塔两殿的布局维持到清初。乾隆初年,“净慧中兴”,寺址有所扩充,但此时寺院北端的北堂(净慧寺10房之一)仍处仓前街以南。鸦片战争后,寺东原平南王府部分被占为英国领事馆(今之广东迎宾馆)。民国13年(1924),寺址一再压缩。至今寺院占地面积仅存7000多平方米,全寺殿、堂、楼、阁、廊、舍等建筑总面积共约4346平方米。山门内进即是天王殿,再进而为花塔,塔后有大殿,以山门至大殿为中轴线,南侧有碑廊、客堂、观音殿、六祖殿、功德堂、斋堂,北侧有友谊殿、解行精舍、密坛旧址及1994年新建的藏经阁。
(三)重点文物
花塔 创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初为木料结构,南汉时毁于火。宋初重建,改用砖木结构,经历代多次重建保存至今。民国重修时,局部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材料。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外观9层,内膛17层,有上落的梯级直通塔顶。顶层中央矗立一根黄松木柱,长18.3米,其露出顶层之外为10米,串着九霄宝盘和宝珠。九霄宝盘由9个九霄宝珠和两个双龙宝盘组成,用8根铁链与塔顶的8块镶铜巨石连结牵繃。宝珠则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合铸,表面镀金。筒形的千佛铜柱分三节合成一体,套在藏入塔顶层中央的黄松木柱上。整个塔刹部分总重量约8吨。宋初重建佛塔碑记称:“塔八角九层,连顶外高二十七丈”。国民重修后“量以英尺。连顶外高一百九十四尺五寸”(59.3米)。1980年,重修花塔时,测得塔高(由首层回廊地面至塔顶尖宝珠)为57.6米。1986年,花塔周围曾修整地面,重新铺砌麻石块,地面略有升高。1989年,花塔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王勃撰《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该碑文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十一月,王勃往交阯(今越南)探望在该处做官的父亲途经广州时,应邀为已修好的“宝庄严寺舍利塔”撰写的。原碑下落不明,只有碑文流传下来,现已重刻。该碑记载了宝庄严寺和舍利塔的创建时代和过程,描述了宝庄严寺和舍利塔当时的环境面貌。碑文字数长达3200余字,字数之多是现存碑文中少有的。该碑是记述六榕寺和花塔创建历史的、现存最早的文献资料,宋、元以后的各种史志记载该寺、塔创建历史时,多依据该碑记。重刻的碑现安置在花塔南边的碑廊。
六祖惠能铜像 铸于宋端拱二年(989)。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净慧寺归并西禅寺时,也将此像迁去供奉。民国2年(1913)迎回六榕寺。该坐像用紫铜铸造,连垂衣高1.8米,重1000多公斤,形态依南华寺六祖真身仿制,神态自然,衣褶精致,是广东省宝贵的佛教文物之一。
“六榕”古树 宋代文豪苏轼所见的六棵榕树,其种植年代,“非梁亦唐也”,因而题书“六榕”两字。寺址几经沧桑,原来的六株古榕已不复存在。民国初年,在原净慧寺范围内尚存树龄未明的大榕树两株:一株在寺南福泉新街后侧;一株在旧平南王府(今之广东迎宾馆),“其高十寻,围三之一,其下分为三,若门然……榕之东南设民众教育馆”。民国2年(1913)后,住持僧铁禅(1865-1946)辟寺中六祖堂前庭院作园林,补植榕树4株,并建亭其间,名曰“补榕亭”。其后,老榕枯死,补植4株新榕仅存活3株,直至现在。
清代大铜佛像 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三尊佛像和观音殿的观音像,原是大佛寺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每尊像被毁为三截,拟熔为铜锭,后存于废品公司南岸仓库,1979年,由市文物管理部门收回移至六榕寺存放,1982年,由政府拨款4万余元修复原状,安放在拟建中的大殿基地上。1984年,新建的大殿落成后,海内外佛教徒捐巨款为佛像贴金。大殿三尊佛像,居中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阿弥陀佛,右边是弥勒佛,皆为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创建大佛寺时所铸,坐像连铜质莲花座计,高6米,底宽4米,每尊重10吨。观音像连座高4米,重约5吨。铸像艺术精湛,神态慈祥自然,造型线条流畅,比例适度。如此巨大的铜佛像,至今为全省独有,全国亦少有。
此外尚有玄奘顶骨和辽代铸释迦佛铜像一尊,澹归和尚书法墨宝等,其中辽代铸释迦佛铜像和玄奘顶骨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
六榕寺的山门在六榕路,南朝宋代(420~479)此地已建有佛寺。梁大同三年(537),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奉武帝命,自海外求得佛舍利回到广州,因病诏许留居此寺,乃在殿前建塔瘗藏佛舍利,称“勅赐宝庄严寺舍利塔”。唐永徽元年(650)十月,广州都督李燧因见舍利塔顶放光,于是与寺僧宝轮始议重修寺塔。上元二年(675)十一月,王勃(650~676)省亲途经广州,目睹修葺一新的寺塔,欣然应请撰写《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一文。南汉刘(917~942)将该寺改为刘氏宗室女修道之所,易名长寿寺。南汉末年,寺、塔皆毁于火。宋端拱二年(989)重建殿宇,改名净慧寺。元佑元年(1086)在原塔址重建宝塔,绍圣四年(1097)六月三日落成,塔顶层有千佛铜柱,塔壁佛龛供贤劫千佛像,更名千佛塔。元符三年(1100),苏轼(1037~1101)遇赦北归,九月底游览净慧寺,见寺内六株古榕,遂书题“六榕”二字,寺僧为榜悬于山门。宣和元年(1119)和绍兴二十三年(1153)两次修葺寺塔,并将此事刻记在千佛铜柱上。元至正十八年(1358)重铸千佛铜柱。明洪武六年(1373),净慧寺的大半寺院被改建“永丰谷仓”,仅存千佛塔和观音殿。八年,住持僧愈坚在塔东面新建大殿--觉皇殿,并改建寺门东向。二十八年,净慧寺一度归并于西禅寺,永乐九年(1411)复称净慧寺。正统五年(1440)修葺寺塔。弘治四年(1491),净慧寺住持真泰兼任西禅寺住持,嘉靖二十七年(1548),始在塔身设栏杆,二十九年竣工。万历二年(1574)八月,塔顶的宝珠在飓风中坠落。万历四年,广州府僧纲司都纲、净慧寺住持僧德隐募缘修复宝珠,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1606~1607)重修殿宇。天启元年(1621)维修千佛塔。清乾隆五年(1740)起,寺僧具五禅师购得寺旁旧地,重建禅堂、斋堂、僧寮、园囿等,净慧寺复为羊城一大丛林。咸丰六年(1856)七月,千佛塔顶部坠落地面。同治十三年(1874),广东巡抚张兆栋与住持僧靖涛等筹款重修,次年四月竣工,张兆栋撰《重修六榕寺佛塔记》,“六榕”遂成正式寺名,塔仍称千佛塔。民国4年(1915),广州地震,塔内膛与千佛铜柱之间被震裂,雨水渗入塔内,木结构迅速朽坏。民国22年8月成立重修花塔委员会,民国24年4月8日举行落成典礼,梁致广居士撰《重修六榕寺花塔记》,“花塔”始为正式塔名。建国后,1952年、1955年、1963年先后三次修饰花塔。1966年“文化大革命”,六榕寺除六祖铜像外,全部佛像被毁,寺院全被占作仓库。1978年冬,市人民政府拨款30多万元全面维修花塔,1981年2月竣工。这次维修,用钢筋水泥加固出现裂缝的塔身底层,把原来的铁栏杆改建为坚木栏杆。1979年3月,中共广州市委批准六榕寺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1980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决定将原大佛寺的三尊大铜佛像,安置在六榕寺供奉,因原有的觉皇殿太小,安放不下大铜佛,须将大殿移至塔西面重建,拆除原觉皇殿。1982年8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六榕寺交回市佛教协会管理。在市文管会的规划基础上,市佛协在云峰会长领导下,于1983年6月起,在花塔西面新建一座大雄宝殿。1983年,国务院批准六榕寺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之一。1984年6月19日,大雄宝殿落成。接着在大殿南侧重建了一幢说法堂。1987年到1989年,将南向的旧观音殿改建为北向花塔,由平房式改为宫殿式。还新建了功德堂、斋堂各一座。上述五项新建工程的建筑总面积为1600余平方米,耗资200余万元,除市政府拨20万元资助外,余均自筹解决。
六榕寺在民国初期只有少数几名僧人,铁禅和尚为住持。抗日战争胜利后,宽鑑、明观和尚相继接任主持,并将六榕寺恢复为“十方丛林”,常住僧人30余人。建国初至60年代,由玄冲、新成、觉澄等法师先后当选为住持。1982年恢复开放后,寺僧推选省、市佛协会长云峰法师为住持。1952年该寺有僧人16名,1990年有僧人20名。
(二)寺院规模和布局
“南汉时的的长寿寺(即今六榕寺),横直绵亘面积实逾二里”,可见范围广阔。明初,该寺大半寺院改为永丰谷仓之前,寺的范围“东面包括广东迎宾馆之地和将军东、将军西、六榕路,北面包括仓前街、稻谷仓、石马槽,西有福泉街、福泉二巷、三巷、净慧街,南达中山六路”。洪武八年增筑觉皇殿以后,一塔两殿的布局维持到清初。乾隆初年,“净慧中兴”,寺址有所扩充,但此时寺院北端的北堂(净慧寺10房之一)仍处仓前街以南。鸦片战争后,寺东原平南王府部分被占为英国领事馆(今之广东迎宾馆)。民国13年(1924),寺址一再压缩。至今寺院占地面积仅存7000多平方米,全寺殿、堂、楼、阁、廊、舍等建筑总面积共约4346平方米。山门内进即是天王殿,再进而为花塔,塔后有大殿,以山门至大殿为中轴线,南侧有碑廊、客堂、观音殿、六祖殿、功德堂、斋堂,北侧有友谊殿、解行精舍、密坛旧址及1994年新建的藏经阁。
(三)重点文物
花塔 创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初为木料结构,南汉时毁于火。宋初重建,改用砖木结构,经历代多次重建保存至今。民国重修时,局部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材料。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外观9层,内膛17层,有上落的梯级直通塔顶。顶层中央矗立一根黄松木柱,长18.3米,其露出顶层之外为10米,串着九霄宝盘和宝珠。九霄宝盘由9个九霄宝珠和两个双龙宝盘组成,用8根铁链与塔顶的8块镶铜巨石连结牵繃。宝珠则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合铸,表面镀金。筒形的千佛铜柱分三节合成一体,套在藏入塔顶层中央的黄松木柱上。整个塔刹部分总重量约8吨。宋初重建佛塔碑记称:“塔八角九层,连顶外高二十七丈”。国民重修后“量以英尺。连顶外高一百九十四尺五寸”(59.3米)。1980年,重修花塔时,测得塔高(由首层回廊地面至塔顶尖宝珠)为57.6米。1986年,花塔周围曾修整地面,重新铺砌麻石块,地面略有升高。1989年,花塔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王勃撰《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该碑文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十一月,王勃往交阯(今越南)探望在该处做官的父亲途经广州时,应邀为已修好的“宝庄严寺舍利塔”撰写的。原碑下落不明,只有碑文流传下来,现已重刻。该碑记载了宝庄严寺和舍利塔的创建时代和过程,描述了宝庄严寺和舍利塔当时的环境面貌。碑文字数长达3200余字,字数之多是现存碑文中少有的。该碑是记述六榕寺和花塔创建历史的、现存最早的文献资料,宋、元以后的各种史志记载该寺、塔创建历史时,多依据该碑记。重刻的碑现安置在花塔南边的碑廊。
六祖惠能铜像 铸于宋端拱二年(989)。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净慧寺归并西禅寺时,也将此像迁去供奉。民国2年(1913)迎回六榕寺。该坐像用紫铜铸造,连垂衣高1.8米,重1000多公斤,形态依南华寺六祖真身仿制,神态自然,衣褶精致,是广东省宝贵的佛教文物之一。
“六榕”古树 宋代文豪苏轼所见的六棵榕树,其种植年代,“非梁亦唐也”,因而题书“六榕”两字。寺址几经沧桑,原来的六株古榕已不复存在。民国初年,在原净慧寺范围内尚存树龄未明的大榕树两株:一株在寺南福泉新街后侧;一株在旧平南王府(今之广东迎宾馆),“其高十寻,围三之一,其下分为三,若门然……榕之东南设民众教育馆”。民国2年(1913)后,住持僧铁禅(1865-1946)辟寺中六祖堂前庭院作园林,补植榕树4株,并建亭其间,名曰“补榕亭”。其后,老榕枯死,补植4株新榕仅存活3株,直至现在。
清代大铜佛像 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三尊佛像和观音殿的观音像,原是大佛寺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每尊像被毁为三截,拟熔为铜锭,后存于废品公司南岸仓库,1979年,由市文物管理部门收回移至六榕寺存放,1982年,由政府拨款4万余元修复原状,安放在拟建中的大殿基地上。1984年,新建的大殿落成后,海内外佛教徒捐巨款为佛像贴金。大殿三尊佛像,居中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阿弥陀佛,右边是弥勒佛,皆为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创建大佛寺时所铸,坐像连铜质莲花座计,高6米,底宽4米,每尊重10吨。观音像连座高4米,重约5吨。铸像艺术精湛,神态慈祥自然,造型线条流畅,比例适度。如此巨大的铜佛像,至今为全省独有,全国亦少有。
此外尚有玄奘顶骨和辽代铸释迦佛铜像一尊,澹归和尚书法墨宝等,其中辽代铸释迦佛铜像和玄奘顶骨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
文献资料来源:1996年8月   摘自《广州宗教志》
作者:李伟云主编
索取号:B929.2/8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