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入传广州
伊斯兰教又称清真教或回教,是今天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余两教是佛教和基督教),其创始人是穆罕默德(约570~632),大约在公元7世纪初年,也就是中国的隋朝末年,他创立了伊斯兰教,并于公元631年(中国唐太宗贞观五年)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起阿拉伯帝国。在中国古籍里,称阿拉伯为“大食”,据说这一音译是译自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呼。
阿拉伯人开始进行东征西伐,他们信仰的宗教也随之向外传播;伊斯兰教则随着他们跟大唐的贸易而入传中国,广州是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这跟当时广州越来越频繁的海外贸易有直接关系。
南朝后,广州已逐步成为一个对西亚、南亚、南洋各国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到唐朝时从广州出发通往阿拉伯大约需要航行百日左右,不过这并未把中间的停泊时间计算在内。实际上,当时来往于广州与阿拉伯之间的商船,为了补充给养、等候季风等,一般需要两年才能往返。所谓“诸蕃国入中国,一岁可以往返,唯大食必二年而后可”。这就使得来广州贸易的大食(阿拉伯)商人必要在中国逗留一段时间,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往唐”。史载鼎盛时期,“往唐”的外国商人达十数万之多,以至后来要设置“蕃坊”来加以管理(“蕃坊”又写作“番坊”,同义)。在唐初贞观年间(627~649),一个名叫赛尔德.宛葛素(或译宛葛斯、宛葛士、斡葛思)的阿拉伯传教士乘商船来到广州传教。后人一般认为这就是伊斯兰教入传广州的开始。
不过这个说法并非定论。伊斯兰教何时传入广州至今仍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立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的福建泉州《重立清净寺碑》载,阿拉伯人斡葛思自大食航海,于隋开皇七年(587)抵广东,并在广州建礼拜寺,寺名赐号“怀圣”。自此,伊斯兰教开始在广东传播。
这个说法后来还见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福州《重建清真寺记》、万历年间的泉州《清真寺重修碑》,这是伊斯兰教传入广州的最早记载了,不过这个说法极可能有误,因为在公元587年之前,伊斯兰教并未正式创立;说今天广州的怀圣寺是在当时建立的,并是“赐名”的,就更是与多种史载相悖。故此这个说法不为后世一般学者所认同。
另一种说法是,宛葛素是在公元652年来到广州传播伊斯兰教并倡建怀圣寺和光塔的,这种说法在时间上跟上面所说的相近,都说的是唐代初年的事,我们并非史学家,似乎也不必确定是哪一年了。
当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分为海陆两路,上面说的便是海路,即从波斯湾经印度洋,绕马来半岛到广州。陆路则是从中国西北域传入。立于元代至正八年(1348年),现存河北定州的《重建礼拜寺记》碑载:“隋开皇中(581~600),国人撒哈伯、撒哈的斡葛思始传其教入中国”;伊斯兰教会所编的《西来宗谱》则说是在唐贞观二年(628);此外还有在唐武德年间(618~626)传入的说法。因而伊斯兰教到底是何年传入中国,至今是没有定论的。若从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主要外贸港口,而当时跟大食的商贸已是相当繁盛等情况综合来看,海道的传入极可能比陆路还要早。
宛葛素在唐代初年来到广州传播伊斯兰教,有关此人的生平也属众说纷纭,但他给广州留下了一个至今犹存的古迹,则是毫无疑义的,那就是今天解放北路西侧桂花岗的清真先贤古墓,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公布)。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   摘自《广州风物》

作者:冯沛祖著

索取号:K296.51/44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