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坟东侧有“回教三忠墓”,这又是一个留存至今的广州伊斯兰教名胜,内有一个悲壮的故事。
话说明永历四年,即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围攻广州城,当时镇守广州的四卫指挥使、回族将领羽凤麒,撒之浮,马承祖率领军士死守城池,浴血奋战,孤军无援,最后弹尽粮绝,眼看城池不保,总督杜永和等劝羽凤麒逃跑,遭到凤麒的拒绝。随后,广州城被清军攻陷。撒之浮,马承祖以身殉职,羽凤麒在拱北楼(故址在今广州市北京路青年文化宫一带)自缢身死。他们的家人俱被清军俘获。当时广州人称之为“教门三忠”。
回教人士为纪念三将的功绩,特在此设三衣冠冢(另有说法是回民收瘗了三人骨骸合葬,见《南海百咏续编》)并竖石碑,以文纪念,后又建有三忠亭。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为羽凤麒撰写了墓志,详记其事。著名诗人陈恭尹则有《庚寅之冬明都督羽公死事于广州纪之以诗》,后四句是:“血流大地终成碧,骨化飞尘久亦香。世禄几家都矢报,为君歌此问苍苍。”诗意慷慨。原墓碑到清代末年时已失,1955年5月,广州回民在三忠亭中重新竖立了墓碑。
回教三忠墓所在处是广州穆斯林的公共墓地,今天,这片墓地只剩这么一点地方了;在过去,伊斯兰教坟场(公共墓地)地域可要大得多。清真先贤古墓的外围原来是有19个岗头的,共500多亩山地,以前就全是穆斯林坟场,其中有自元代至正年至民国共五六百年间的许多墓铭,具有相当的历史研究价值。
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今天除清真先贤古墓围墙内的坟墓尚存外,外围的回教坟冢绝大多数以荡然无存。(1955年,在广州新市镇附近另建了回族坟场,清真教徒附葬迁往该处。)比如今天的桂花岗,现在是高楼林立,道路纵横,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是城郊,是满布坟墓的山岗;名称也不叫桂花岗,而是叫“大蛇地”,又称为“屎园岗”,到1951年时才建成住宅区,因西南相邻的山岗(即今清真先贤古墓一带)称桂花岗,所以才命名为桂花岗的。而今天位于清真先贤古墓西面的友谊剧院所在地,原来便是桂花岗回教坟场之地,直到1956年才平整岗地修建剧院的。无数人在这里看过电影歌剧,文艺表演,但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曾是回族人死魂灵聚居的地方?
原来的19个山岗没有几个留下名字了,只是清真先贤古墓园犹在,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话说明永历四年,即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围攻广州城,当时镇守广州的四卫指挥使、回族将领羽凤麒,撒之浮,马承祖率领军士死守城池,浴血奋战,孤军无援,最后弹尽粮绝,眼看城池不保,总督杜永和等劝羽凤麒逃跑,遭到凤麒的拒绝。随后,广州城被清军攻陷。撒之浮,马承祖以身殉职,羽凤麒在拱北楼(故址在今广州市北京路青年文化宫一带)自缢身死。他们的家人俱被清军俘获。当时广州人称之为“教门三忠”。
回教人士为纪念三将的功绩,特在此设三衣冠冢(另有说法是回民收瘗了三人骨骸合葬,见《南海百咏续编》)并竖石碑,以文纪念,后又建有三忠亭。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为羽凤麒撰写了墓志,详记其事。著名诗人陈恭尹则有《庚寅之冬明都督羽公死事于广州纪之以诗》,后四句是:“血流大地终成碧,骨化飞尘久亦香。世禄几家都矢报,为君歌此问苍苍。”诗意慷慨。原墓碑到清代末年时已失,1955年5月,广州回民在三忠亭中重新竖立了墓碑。
回教三忠墓所在处是广州穆斯林的公共墓地,今天,这片墓地只剩这么一点地方了;在过去,伊斯兰教坟场(公共墓地)地域可要大得多。清真先贤古墓的外围原来是有19个岗头的,共500多亩山地,以前就全是穆斯林坟场,其中有自元代至正年至民国共五六百年间的许多墓铭,具有相当的历史研究价值。
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今天除清真先贤古墓围墙内的坟墓尚存外,外围的回教坟冢绝大多数以荡然无存。(1955年,在广州新市镇附近另建了回族坟场,清真教徒附葬迁往该处。)比如今天的桂花岗,现在是高楼林立,道路纵横,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是城郊,是满布坟墓的山岗;名称也不叫桂花岗,而是叫“大蛇地”,又称为“屎园岗”,到1951年时才建成住宅区,因西南相邻的山岗(即今清真先贤古墓一带)称桂花岗,所以才命名为桂花岗的。而今天位于清真先贤古墓西面的友谊剧院所在地,原来便是桂花岗回教坟场之地,直到1956年才平整岗地修建剧院的。无数人在这里看过电影歌剧,文艺表演,但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曾是回族人死魂灵聚居的地方?
原来的19个山岗没有几个留下名字了,只是清真先贤古墓园犹在,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   摘自《广州风物》
作者:冯沛祖著
索取号:K296.51/44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