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沧桑三百载,面积3927平方公尺,位于德政中路丽水坊50号的佛教“无着庵”,终于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焕发了青春!
据我省佛教协会会长释云峰大师介绍,无着庵原称“无着地”,为洁净无俗尘染着之意,乃明末高僧天然和尚题。该庵是天然和尚之妹,罗浮山华首台曹洞正宗三十五代来机禅师创建。庵碑载,康熙六年(1697?,一说1667),来机禅师在本市旧称小南门外购地八亩始建该庵,历时十一载,用白银三万五千八百多两,建成大雄宝殿、观音阁、祖师堂,放生池及僧房三十多间,气势不凡,二百余年灯火不衰,为佗城著名尼师坛。道光后变为子孙庙。清末民初,广州几经兵燹,无着庵盛势渐减。民国十三年(1924),市政当局借筹措军饷为名,将广州大小庵房拍卖充公。无着庵各房子孙筹得银元五千元,赎回大殿、观音阁、祖堂、僧房等十多间。解放后,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该庵佛事活动正常。1953年,该庵仍有尼姑15人(据市宗教局档案资料)。岂料晴天霹雳,“文革”狂飙横扫古庵,文物多毁,庵房遭占(用作厂房、幼儿园、职工宿舍),尼众遭逐,剩下数名老尼看门。四年前春节,我探望该庵九十一岁老尼本念(她三岁出家,二十岁受戒)。她语于我云,“文革”中,红卫兵来捣毁佛像,抢去她的衣物。幸得铲除“四人帮”,天日重光,庵堂始得新生,还感谢政府对她关怀。言谈朴实,感情率真。
此庵为我市有保留价值,规模颇大的尼众道场,在国内外宗教界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市文管会已列之为内部掌握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佛协、省、市委统战部均要求办好它,以利宗教工作和统战工作。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欣然亲笔为之题写了“无着庵”匾额。市委、区政府坚决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批准无着庵重修后开放。区委、区政府各有关领导同志亲自过问、督促,经上下各方数年不懈努力,此庵于1985年交还市佛协管理,8月15日复庵。
市佛协请扬州市佛协秘书长、扬州“祇陀林”主持释宽敬(比丘尼)来无着庵主持庵务及兴建事宜。
释宽敬现年七十二,原籍沈阳,早年出家,师高僧虚云(抗日时为韶关南华寺主持)门下,三十岁在江西省永修县居云寺受戒,数十年精进修学、志行弥私笃。1986年,她自扬州带了十二个门徒来无着庵。面对残庵的危墙破壁、将倾佛殿,遍地瓦砾,丝毫未动摇她爱国爱教,重兴古刹的心志。她言传身教,率众徒清污除垢,运瓦搬砖,不管酷暑狂风,暴雨水淹,一步一脚印地用尽心智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筹划人财物力,重建这座为十年浩劫破坏荡然的名庵。她禅农并重,力争自养,法事余暇,引导门徒学剪裁,车缝,在空地上教小尼们种玉米、南瓜、茄子等,收获颇丰,还到市场拾买剩的菜叶,回来洗净,晒干腌制并用瓦坛子贮好。她们自甘清苦俭约。但去岁华东救灾,宽敬法师慨然捐人民币、港币一万二千余元助民解困,不后于人,其爱国襟怀,令人钦佩!
从该庵重建宏图的反复设计,以至尼众入户、环境除污,安全保卫等落实宗教政策有关的各个巨细方面,省、市、区各级领导都切实关注,大力支持。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临庵视察,指导工作,广东电视珠江台、广州电视台均予报导。每年春节,区统战部必电话向该庵尼众拜年,询寒问暖,并派员登门送慰问品,尼众甚为感动。
四海宗教界诸善友、佛门弟子对无着庵兴建亦甚关注,除布施巨金外,新加坡明真老法师数年前已送来选自缅甸玉石佛像一尊。此玉石佛像神态凝重敦厚、真善安详,身高一米半,重1.5吨,雕工圆熟,价值昂贵。据云,除北京、上海外,各地甚少见。自美国来的如修法师一行十二僧众亦于一九八九年二月十九日访无着庵,租船以一万六千余元购得鲤、鳝、生鱼等到珠江口“放生”。前年,香港佛教志莲图书馆宏勋法师亦专程来庵参加该庵重建设计图纸的研讨,发表了不少保持佛庵建筑历史特点的高见。
这几年,宽敬法师为弘扬人间佛教,利乐众生而重兴古刹,真是做得废寝忘餐,呕心沥血。她非丹青妙手,但敢于大胆构绘如画的庵图,虚心向行家或我们这些“画盲”征询意见,连大雄宝殿上的莲花图案,她也精心绘画。为培养传灯人才,她精选门徒到福建佛学院深造。她精明练达,管庵整整有条;她彬彬有礼,热情待人,深得信众爱戴。得海外善友乐助,已筹资110余万元,于1989年10月27日上午破土动工,重建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高二十一米的两层大雄宝殿。在当天隆重的奠基礼上,省人大常委、省佛协会长释云峰主持上供和洒净寺佛教仪式,省、市、区各有关领导同志和海内外宗教界人士近百人参加了典礼。去岁十一月,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已竣工并验收。第二期工程亦将在今年内动工,耗资约三百万元。
该庵自福建运回一口合抱千斤的大钟,音质清亮悠扬,每响余音延两分钟。它是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象征。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提。古庵换新颜,滴水映朝晖。无着庵尼众由衷地感到有党的好领导,才有政通人和的盛世,才有她们习理修定,心情舒畅的宗教生活。年逾古稀,禅心不老的省、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东山区政协委员、无着庵主持释宽敬法师与我们见面时笑容可掬、相手合十说:“阿弥陀佛,感谢共产党、人民政府关怀我们出家人!”
这确是她与众徒的肺腑之言。
据我省佛教协会会长释云峰大师介绍,无着庵原称“无着地”,为洁净无俗尘染着之意,乃明末高僧天然和尚题。该庵是天然和尚之妹,罗浮山华首台曹洞正宗三十五代来机禅师创建。庵碑载,康熙六年(1697?,一说1667),来机禅师在本市旧称小南门外购地八亩始建该庵,历时十一载,用白银三万五千八百多两,建成大雄宝殿、观音阁、祖师堂,放生池及僧房三十多间,气势不凡,二百余年灯火不衰,为佗城著名尼师坛。道光后变为子孙庙。清末民初,广州几经兵燹,无着庵盛势渐减。民国十三年(1924),市政当局借筹措军饷为名,将广州大小庵房拍卖充公。无着庵各房子孙筹得银元五千元,赎回大殿、观音阁、祖堂、僧房等十多间。解放后,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该庵佛事活动正常。1953年,该庵仍有尼姑15人(据市宗教局档案资料)。岂料晴天霹雳,“文革”狂飙横扫古庵,文物多毁,庵房遭占(用作厂房、幼儿园、职工宿舍),尼众遭逐,剩下数名老尼看门。四年前春节,我探望该庵九十一岁老尼本念(她三岁出家,二十岁受戒)。她语于我云,“文革”中,红卫兵来捣毁佛像,抢去她的衣物。幸得铲除“四人帮”,天日重光,庵堂始得新生,还感谢政府对她关怀。言谈朴实,感情率真。
此庵为我市有保留价值,规模颇大的尼众道场,在国内外宗教界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市文管会已列之为内部掌握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佛协、省、市委统战部均要求办好它,以利宗教工作和统战工作。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欣然亲笔为之题写了“无着庵”匾额。市委、区政府坚决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批准无着庵重修后开放。区委、区政府各有关领导同志亲自过问、督促,经上下各方数年不懈努力,此庵于1985年交还市佛协管理,8月15日复庵。
市佛协请扬州市佛协秘书长、扬州“祇陀林”主持释宽敬(比丘尼)来无着庵主持庵务及兴建事宜。
释宽敬现年七十二,原籍沈阳,早年出家,师高僧虚云(抗日时为韶关南华寺主持)门下,三十岁在江西省永修县居云寺受戒,数十年精进修学、志行弥私笃。1986年,她自扬州带了十二个门徒来无着庵。面对残庵的危墙破壁、将倾佛殿,遍地瓦砾,丝毫未动摇她爱国爱教,重兴古刹的心志。她言传身教,率众徒清污除垢,运瓦搬砖,不管酷暑狂风,暴雨水淹,一步一脚印地用尽心智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筹划人财物力,重建这座为十年浩劫破坏荡然的名庵。她禅农并重,力争自养,法事余暇,引导门徒学剪裁,车缝,在空地上教小尼们种玉米、南瓜、茄子等,收获颇丰,还到市场拾买剩的菜叶,回来洗净,晒干腌制并用瓦坛子贮好。她们自甘清苦俭约。但去岁华东救灾,宽敬法师慨然捐人民币、港币一万二千余元助民解困,不后于人,其爱国襟怀,令人钦佩!
从该庵重建宏图的反复设计,以至尼众入户、环境除污,安全保卫等落实宗教政策有关的各个巨细方面,省、市、区各级领导都切实关注,大力支持。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临庵视察,指导工作,广东电视珠江台、广州电视台均予报导。每年春节,区统战部必电话向该庵尼众拜年,询寒问暖,并派员登门送慰问品,尼众甚为感动。
四海宗教界诸善友、佛门弟子对无着庵兴建亦甚关注,除布施巨金外,新加坡明真老法师数年前已送来选自缅甸玉石佛像一尊。此玉石佛像神态凝重敦厚、真善安详,身高一米半,重1.5吨,雕工圆熟,价值昂贵。据云,除北京、上海外,各地甚少见。自美国来的如修法师一行十二僧众亦于一九八九年二月十九日访无着庵,租船以一万六千余元购得鲤、鳝、生鱼等到珠江口“放生”。前年,香港佛教志莲图书馆宏勋法师亦专程来庵参加该庵重建设计图纸的研讨,发表了不少保持佛庵建筑历史特点的高见。
这几年,宽敬法师为弘扬人间佛教,利乐众生而重兴古刹,真是做得废寝忘餐,呕心沥血。她非丹青妙手,但敢于大胆构绘如画的庵图,虚心向行家或我们这些“画盲”征询意见,连大雄宝殿上的莲花图案,她也精心绘画。为培养传灯人才,她精选门徒到福建佛学院深造。她精明练达,管庵整整有条;她彬彬有礼,热情待人,深得信众爱戴。得海外善友乐助,已筹资110余万元,于1989年10月27日上午破土动工,重建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高二十一米的两层大雄宝殿。在当天隆重的奠基礼上,省人大常委、省佛协会长释云峰主持上供和洒净寺佛教仪式,省、市、区各有关领导同志和海内外宗教界人士近百人参加了典礼。去岁十一月,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已竣工并验收。第二期工程亦将在今年内动工,耗资约三百万元。
该庵自福建运回一口合抱千斤的大钟,音质清亮悠扬,每响余音延两分钟。它是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象征。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提。古庵换新颜,滴水映朝晖。无着庵尼众由衷地感到有党的好领导,才有政通人和的盛世,才有她们习理修定,心情舒畅的宗教生活。年逾古稀,禅心不老的省、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东山区政协委员、无着庵主持释宽敬法师与我们见面时笑容可掬、相手合十说:“阿弥陀佛,感谢共产党、人民政府关怀我们出家人!”
这确是她与众徒的肺腑之言。
文献资料来源:1994年   摘自《东山文史》第二辑
作者:钟晨歌著
索取号:K296.51/39/2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