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宫史话
在广州越秀山西麓,有一座名闻遐迩的三元宫,它是广州道教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见证。
登上26级宽广的台阶,“三元古观,百粤名山”两联苍劲楷书,赫然入目,是为清同治二年(1863)翰林学士游显廷手笔。因为灵官神位高移,进入头门,古朴雄伟的三元大殿立即呈现。该殿宽、高各4丈,三元神像 -- 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端坐殿堂深处。正殿两侧为鲍仙姑殿,其后是太上老君殿,拜香亭。天井左为斋堂、祖堂,右为钵堂、抱一草堂。古色古香的藏经阁,伸展出大门的西侧。坐北向南,依山而建的三元宫,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占地面积约5100平方米,是中外游客必到的胜地。
久远的创始期
三元宫的历史,上溯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南海郡太守,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鲍靓,为其女鲍姑(道学理论家、丹阳句容人葛洪之妻)在此兴建修道场所,初名越冈院。鲍姑行医济世,采集草药红脚艾,配以院中井水,制药以炙赘瘤,救人无数。鲍姑仙逝后,人感其医德善功,集资塑像,祀奉院内,是为鲍仙姑殿。鲍姑行医配药用过的井,后人珍存,名为虬龙古井。
时光飞逝,唐时此地,曾为悟性寺,延至南汉。几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原越冈院终获大修。据屈大均记:明崇祯十六年(1643),钦天监来穂巡视时云: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越秀山气势雄厚,应将越冈院改为三元宫,以祀奉三元大帝,以应上天瑞气。当时绅耆赞同,集资塑三元像于正殿,鲍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宫由此得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广州久旱。龙门正宗十二世玄嗣、罗浮山冲虚观住持杜阳栋,应穗城官绅特邀前来祈雨,果降甘露,遂被留为三元宫第一任住持。时杜募化监工,大兴土木,三元宫由此规模宏敞壮观,面积达800余井(1井为11.1平方米),成为道观丛林,供应过往道侣衣食,宗教生活也日趋完善。杜又为三元宫购置田产600多亩,后被奉为本宫开山祖师。
曲折的经营期
三元宫的经历很不平凡。清顺治十三年(1656),广东巡抚李栖凤捐俸发起重修三元殿及钟鼓楼,平南王尚可喜捐铸大钟一口。此后,经康熙、乾隆、道光至同治的百多年间,历代官绅如总督金弘振、嘉勇福、瑞麒、云南储粮道邝士宪及住持杜阳栋、郁教宁、黄宗性等,或捐俸募化,或督工扩建,宫观日趋宏伟,香火日益鼎盛。
民国以后,时起时落。龙济光时期(1914 -- 1916年间),三元宫一带列为军事禁区,门庭顿趋冷落。
1919年,住持张宗润曾予重修。
陈济棠治粤(1929 -- 1936年间),因陈信道佛,三元宫又转兴旺。1931年,市教育局拟在三元宫设美术学校,虽经陈济棠岳母周旋,仍要将后山的八仙殿、栖霞洞、五老洞拨出。经此一难,1936年农历元月十五日即上元诞,参神者仍多达10余万人(《国华报》载)。
抗战期间,道侣星散,仅余数人,再度冷落。
日寇投降后,三元宫复兴。1946年下元诞(农历十月十五日),参拜者如潮涌,连跪拜之地都难插足。(据《越华报》载)。是年政府欲在三元宫建忠烈祠。为保道场,住持唐诚静、李信谐发起成立中国道教会,聘政界要人任宫内名誉职事,经活动后,忠烈祠他移。
宫内珍贵文物
宫内各殿,建于康熙年间,反映了清代道教宫观的建筑风貌,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光绪二十九年(1903),住持梁宗琪将本宫600余亩田产尽数捐出,赞助兴办时敏中学。为此清廷钦赐“保光励学”、“护国佑民”两匾。原字写在黄绢上,两匾由京来穂时,该官隆重迎接,经刻在巨匾上,恭悬于大殿前。文革时两匾俱毁,后一匾于1982年在本宫开放时另立。
50年代,宫内存刘世安探花字四幅,康有为中堂字一幅,居廉牡丹画一幅,沈锦春大中堂竹一幅,竹禅大横披石竹一幅,道藏一套,平南王尚可喜送大钟一口。十年浩劫后,上述文物,已不知所终了。
同治八年(1869),住持黄宗胜重修三元宫,从肇庆得青牛足迹石块,今仍置于吕祖殿前的小池内。唐吴道子绘观音大士真迹(石刻),高1米半,宽1米,现仍嵌于宫内西侧碑廊的石壁上。鲍姑遗留的虬龙古井,1947年因井内泻泥面积太大而填平,只保留井栏遗迹。1965年因填高地面,井随之湮没。1983重新开掘,虬龙古井再现。1990年9月,老君殿重修竣工,施主送来太上老君青牛之塑像,它将成为未来之文物。
1981年3月,三元宫获重新对外开放。1982年起,陆续收回被占殿宇,并予重修。1983年春节前,举行了开光仪式,并对外开放,香客游客日增。1687年上元诞,按出售门票统计,进三元宫者达6万多人。
三元宫现有道士7人,其中35岁以下,受过道教知识专业培训者4人。
作为久远的文物古迹,三元宫是一个可以不断探求出新价值的谜。
龙加林,刘向明

文献资料来源:1991年   摘自《羊城今古》总第28期

作者:甄炳昌主编

索取号:K296.5-5/1/1991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