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先贤古墓-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教文化遗址之一
清真先贤古墓,位于桂花岗解放北路兰圃西侧(邻近省汽车站),在过去的历史上又曾被称为“回回坟”、“响坟”。
相传,伊斯兰教早期著名人物赛义德.本.阿布.宛葛素(Sayyid Wakkas,又译“艾比宛葛士”、“旺各师”、“万噶斯”、“撒哈八”、“赛尔弟.斡歌士”)受外甥穆罕默德之嘱,来华传教。在广州“归真”(“归于真主阙下”的简称,指去世)之后,教徒将他营葬于此。历史上,宛葛素是7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缔造时期的一位业绩彪炳的民族英雄、宗教领袖,在阿拉伯半岛享有很高的声誉。广州清真先贤墓传为宛葛素之墓,系伪托,实不可能。英国学者马逊(I Mason)认为先贤墓埋葬者系9世纪“最著名之回教人”伟伯,聊备一说。
先贤墓园门额上书“清真先贤古墓”,四周以青砖高墙围绕,内外分两重。大门为屋宇式,采用广州一带民居大屋所用的“趟拢”拉门。外陵中央有宽敞的方亭、莲池、花圃,草木繁茂。东西分建礼拜殿、大客堂、水房、茶舍等。北端为四柱三间三楼砖砌牌坊,上刻“高风仰止”四字。以上均为清代重建。
由此人内陵,有石块道路通向宛葛素墓室。墓道与圣墓中轴线不一致,可知内、外陵建筑时代不同。墓道两侧为几十位历代中外穆斯林名人的坟墓,墓前立有清嘉庆七年(1802)所刻《四十先贤碑》一块,由于原碑因“年久字朦,今照原碑刊勒”,碑文介绍说四十先贤系受穆罕默德“差遗,赍送天经,协同苏哈白斡葛思传教人中国”,“始于唐贞观年间,时到班次聚礼,偶遇强人尽弑”。据碑文说这四十先贤随宛葛素入华,云云,应系假托。只是由于圣迹闻名遐迩,不少穆斯林以“幸来东粤”为荣幸之事,遏拜宛葛素墓,若能“归真”后随葬左右,更为终生荣誉。因此后代中外穆斯林名人葬于先贤墓附近的不少。
下举数例。例一,元代朝鲜伊斯兰教徒的墓碑。
1985年7月,先贤墓附近出土了一方元代高丽(今朝鲜)人穆斯林刺马丹的墓碑。墓碑长64厘米,宽42厘米,厚6厘米,呈长方形,黑石,正中刻有古阿拉伯文,共九行,据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杨裳翻译,其译文是:
人人都要尝到死亡的滋味。
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永生不灭的,是维护万物的,磕睡不能侵犯他,睡眼不能克服他,天地万物都属于他。不经他许可,谁能替人说情呢?他知道人的前前后后的事;除他启示的外,绝无人能窥测他的玄妙;他的知觉包罗天地。天地的维持,不能使他疲倦,他确是至尊的、至大的。
真主的使者曾说:“死在奉公者,已成为殉教的烈士了。”这座坟茔,是阿老丁之子刺马丹教仆归宿处。祈求真主慈悯和宽怒他……他旅行于库尔德……时在七百五十一年真主的吉月。
阿拉伯文墓志前半段录自《古兰经》,后半段则是刺马丹经历的记载,说他曾到库尔德(今地中海东岸,分属土耳其、伊拉克),去世于伊斯兰教历“七百五十一年”(约1349)。
刺马丹墓碑除正中的古阿拉伯文外,两侧各有一行竖写的中文小楷,右边一行清晰可见,为“大都路宛平县青玄关住人刺马丹,系高丽人氏,年三十八岁,今除广西道容州陆川县达鲁花赤,;左边一行则有所残缺,为“于至正九年三月二十三日口口八月十日口口口口口口流口口口花桥畔口口口口石”。
从中文可见,高丽人刺马丹在北京曾长期居住,是一位到过库尔德(今土耳其与伊拉克交界处)等地的穆斯林,后出往广西陆川县的最高行政职务“达鲁花刺”(蒙古语,相当于县令)。伊斯兰教历751年来到广州,不幸去世于夏历“三月二十三日”,乃于“八月十日”下葬于流花桥畔清真先贤古墓一带。
碑文表明墓主去世于惠帝至正九年(1349),距今已659年了;高丽人刺马丹墓葬是广州一地首次发现的元代外国穆斯林墓碑,也是广东一地、广州发现的最早的阿拉伯文碑铭,还是广东省现存最早的一块伊斯兰教碑刻,它比刻于至正十年(1350)被称为我国最古之汉字伊斯兰教碑刻—《重建
怀圣塔寺之记》碑(参见本节)早了一年,是元代广东一地外来宗教文化的遗物,也是当时异域人、外来宗教云集广东地区的历史见证。
例二,阿拉伯伊斯兰教徒的墓碑。
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的《土耳其汉志.马罕默德墓碑》,其汉文铭刻着墓主阿知墨克木德特在乾隆十四年(1749)来朝先贤古墓,乾隆十六年去世,下葬于宛葛素墓侧。
例三,圣地“天方”麦加伊斯兰教徒的墓碑。
再如另一块清光绪十五年(1889)的《尔卜当乐熙墓碑》,记载墓主阿拉伯麦加人尔卜当乐熙,在43岁时(约1886年,光绪十二年)被“差派来华”,传教广州等地,由于“传道太劳,心力用尽,而于第三年病殁广州”,亦葬圣墓之侧,等等。
宛葛素墓居于内陵正中,墓门有中、阿文“宛葛素墓”字样。呈一平面方形的阿拉伯式圆拱顶砖砌状,入口门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的卷棚顶;墓外部四面砖墙砌菱角牙子,墙头有伊斯兰式的三角形垛子;墓内正中为一阿拉伯传统样式的长方形石墓,这就是宛葛素之墓。
1962年7月广东省重新审定公布清真先贤古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   摘自《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作者:顾涧清等著

索取号:K296.5/7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