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轶事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这副谐趣回文联,据说下联是广州谐趣文人何淡如所对。何淡如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住于广州的文士,长于以广州方言吟诗作对,民间流传不少他作的对联。如在二沙头游珠江时朋友出上联“珠水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他对“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在芳草街的芳草诗社雅集时,有人以一句“无酒安能邀月饮”求对,他顺口说了句“有钱最好食云吞”,便对上了。云吞是广州名小食,他顺口对上,一时传为佳话。有次他与朋友上街,见到街上有人打架,引人围观,朋友说“双拳打出眼火”,他顺口对曰“对面睇见牙烟”。“牙烟”乃粤语“危险”之意,工整之极,引得听者忍不住笑。不过他作的对联中,最与地方名迹有关的便是“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了,此联每比下半截是上半截倒过来读,称为回文联。据说上联乃名为“天然居”的酒家所拟,公开求对以招徕客人,却被何淡如轻易对上,也属趣事。
说起大佛寺的历史,倒有不寻常的故事。南汉时期,南汉王在广州(时称兴王府)东南西北各建七寺一共二十八寺,以应天上二十八宿之数。二十八寺中的“北七寺”之一的新藏寺,就是大佛寺的前身。宋代时此寺已废。元代时在遗址上建福田庵,明代时扩建成龙藏寺。至明末,不少佛寺被占为官府办公地方,龙藏寺也成为巡抚御史公署。清初,尚可喜领兵攻打广州城时,这个公署也被大火焚毁。后来尚可喜为攻城杀人太多不安,欲借崇佛以减罪孽,遂于康熙二年(1663)春,自掏腰包,在龙藏寺旧地重建新寺,次年落成,名为大佛寺。其谋士金澄为山门作嵌名联曰“大道有岸;佛法无边”,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名联。这寺中的如来佛、药师佛、弥勒佛三尊镶金箔的大铜佛也的确够大,各高六米、重十吨,可称当时“岭南之最”(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之初被推到、肢解,“文革”后才复原置于六榕寺中)。清中期,大佛寺范围颇大:东起今北京路,西起龙藏街,南临惠福东,北接西湖路,被誉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
由于大佛寺位于广州城中心,部分房舍便时有被官府占用之事。道光年间林则徐奉圣旨到广州禁烟时,曾在大佛寺设立粤省收缴烟土烟枪总局,多次到此商议禁烟斗争事宜。民国初,广东省政府占用大佛寺殿宇设立市政公所。1921年,孙中山大总统为嘉许佛教界,在此寺设立广州佛经阅经社,亲笔题赠“阐扬三密”大匾,但也保不住大佛寺永远不被占用。1922年,政府为筹军饷拍卖大佛寺部分房舍。1926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在寺后两廊,举办高级政治训练班,为北伐培训高级政治干部,五十多名共产党员在此班学习,周恩来为班主任。
上文说及寺中大佛在“文革”初被肢解,“文革”后复原安放于六榕寺,那么如今大佛寺的大佛又是何时铸的呢?原来,“文革”中大佛寺被占用,20世纪80年代才还寺于僧,90年代初得海内外善信捐助重修大殿、重铸大佛,大佛是依原样重铸的,广州如今是有三双大佛了。有人因此又联想到“大道有岸”的门联,有感而作对联道:
一副古联明得失;
三双大佛证沧桑。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   摘自《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二集)

作者:龚伯洪, 李咏祥主编

索取号:K926.51/25/2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