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的推进
民国时期,广东伊斯兰教的慈善事业不仅尽力保持了以前历代所建立的规模,而且还有进一步的发展。
清朝时建立的教善公箱、平安处、清真别舍、“恤妇房”等,这时继续存在。其中的“恤妇房”由于大新路扩建为马路,原址部分被拆,遂由四坊箱清真寺公箱另拨南胜里东的平房两间作为新址,改名为“寡妇房”。广州沦陷期间,众寡妇流离四散,不少人生活无着,凄惨死去。抗战胜利后,中国回教协会广州支会将原来的寡妇房恢复起来,当时所收容的老人不限于寡妇,老弱无依的男人也收容,因此更名为“安老所”。
民国期间广州伊斯兰教先后成立了一些新的慈善机构组织。主要有慎终会和慈幼院。慎终会成立于1925年,有南胜寺创立,旨在帮助解决穆斯林身后之事,是具有人寿保险性质的组织。规定入会穆斯林先交基本金1元,薄费2角,每人每月再交会费4角,以一百个月为满。凡供满两个月以上会费而去世的,可由家人具领公帮费50元;会费交满一百个月的,死后可得公帮费60元。该会开始时会员只有500人,后来由于信誉好,群众要求扩大接纳新会员,于是在1932年成立慎终会第二组,会员达到800人,其中除广州的穆斯林外,亦有不少会员是来自是来自港澳。抗战期间,慎终会由于没有会费收入,不少会友死亡,该会只好停发丧费。但经办人马庆云刻意保管该会财产档案,抗战胜利后,又重新恢复活动,会友死亡,仍能发给丧费。民国时期广州穆斯林成立的与慎终会相类似的组织,还有崇善会(1929年在濠畔寺成立)和同益会(1934年在东营寺成立)等,不过它们活动的时间较短。
慈幼院建立于1946年。最初是广州的濠畔寺创办了一所孤儿院,收容30多个生活无依的回族孤儿,免费供给膳宿,并组织学习,同年南胜寺又创立了一个哈里发班,以培养阿訇接班人为目的,吸收了十多个具有一定阿拉伯文基础知识的回族少年儿童,供给膳宿,以学习阿文教义为主,后来为了便于管理和集中向有关部门请领资助,遂将孤儿院和哈里发班合并,称作慈幼院,作为中国回教协会广州支会辐射的慈善机构。合并以后,该院经费主要来自三方面: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广州分署配给的救济物资;广州市救济福利事业审议委员会一度发给的膳食补助费;港穗穆斯林的捐赠。广州解放后,慈幼院依靠先前的积存款项维持到了1952年才结束。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   摘自《宗教与近代广东社会》

作者:赵春晨,郭华清,伍玉西著

索取号:B929.2/10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