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粤人情歌”讲到,白超鸿说,海外华人对粤剧的浓厚兴趣,在这个传统戏曲冷清的时代,也许是一杯治感冒的凉茶。
林小群说,有粤剧演员到美国和她的闺秀学生同台演出,然而整场戏却令学生迷惑不解,无所适从……
1
苦学苦练是必须的, 因为艺术没有捷径
林小群的学生和内地的一位当红粤剧演员同台演出,演完以后学生问她:“师傅,为什么他整场演出都不看我啊?”
林小群说:“他当然没空看你啊,他要看着字幕啊!”
这样一场合演,让学生很失望。他们虽然水平有限,但因为热爱粤剧,为了能接近粤剧,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他们满心希望迎来国内专业的粤剧演员,希望通过同台演出提高自己的技艺,没想到被“无视”。
国内知名粤剧艺人出国演出或短期加盟海外戏班,一直是有传统的。《粤剧大辞典》之《粤剧在海外》篇介绍:“据长期在东南亚演出的老艺人刘国兴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东南亚演戏的粤剧艺人有2000多人。连偏远的南非,在20世纪初都有粤剧戏班前往演出数月之久。这个时期,永寿年、普长春、人寿年、胜寿年、觉先旅行剧团、非侬剧团、大罗天剧团等名戏班,千里驹、靓元亨、京仔恩、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桂名扬、白玉堂、关德兴、靓少佳等名伶,成为海外粤剧观众熟悉和热捧的对象。”
国内名伶到国外演出,大大提高了当地粤剧演出的水平。当地戏班邀请国内著名演员来加盟,称为“加顶”。1936年薛觉先的“觉先旅行剧团”在马来西亚演出,和当地戏班的何剑秋合作演出,受到欢迎。当地1925年,白驹荣、新珠应邀到美国大中华戏院加顶演出,亦风靡一时。
然而如今的“加顶”却让林小群痛心。她说:“他们来了,有时候临上场才看节目单,看了海报才知道今天是和谁一起唱。一次过,得就OK,唔得又OK。唱的时候貌合神离,该转身时也不转身,因为转身看不到字幕!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们粤剧艺术是不是这样发展下去就行呢?我很痛心啊。”
白超鸿在一旁也忍不住说:“还有些演员,来了三藩市演出,观众点唱一首曲,他说不会唱。这首曲本来不应该不会唱的。海外华侨是很保守的,点的都是旧曲名曲,都是一个粤剧演员应该熟练掌握的,如果不掌握,就是我们专业的危机了。我常常和他们讲,你们不要沾沾自喜,要有危机感,有时候一些业余演员都唱得比专业好,这不是夸张。我现在还是要提苦学苦练,艺术没有捷径的。如果被一时的名声冲昏头颅,你会被社会淘汰的。现在我们的名角,就有这样的现象,还喝酒抽烟,很不自爱,这样好危险的!我们戏剧已经这样低迷了,我们守这个阵地的人,要很坚强,不能动摇,不能随便啊!”
2
演员不能自由主义, 观众是我们的命根
白超鸿、林小群说的这种海外粤剧演出水平下降的现象,似乎和国内媒体纷纷报道的粤剧海外演出火爆、载誉而归的“调子”不太和谐。其内在的原因,也已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易红霞《空间 ·场合 ·形态——粤剧在城市 、 乡村和海外唐人街的基本生存格局》提到:“改革开放之初,禁锢太久的粤剧人以能够出境、出国演出为荣,政府也鼓励文化交流。尽管今天这层意义已不再那么浓厚了,但官方和学界对粤剧能够拥有这么大的海外市场一直爱护有加。一届又一届的羊城国际粤剧节、穗港澳粤剧日、粤港澳文化交流高峰会,把 ‘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粤剧 ’的口号撒满了全球。反过来,全球热爱粤剧的华人对粤剧的一片深情,又强烈地刺激、震撼、感动着所有粤剧人包括政府、学界研究者的心灵。剧团和媒体也乐于宣扬粤剧在海外演出爆棚和载誉而归的热闹情形。如此,粤剧在海外的演剧市场和空间便被无形却有情地‘放大’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社会效益和情感价值,包括学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经济价值和实际情形。”
而白超鸿说的粤剧演员要苦学苦练的观点,其实并不是特指海外演出,而是针对整个行业的现状。国外的表现,只是国内的延伸。白超鸿说:“现在有些名角,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我们以前是很重视批评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戏院门口都设有观众评论栏,观众自己写上去,很厉害的,剧本、演员都可以评。你们呼吁一下,这个传统应该恢复。我们要欢迎观众监督,艺术才可以提高。关于传统戏剧的改革怎么改,肯定是有两派意见的。我们就去看看大家的评论,这是很有益的。路怎么走?商量着来走,一步步来,不要改得操之过急。为什么我们失去这么多观众,要想想原因,我们拿什么出来给人家看。我们以前演什么戏都有不少观众来评论,演员并不是自由主义的,观众是我们的命根啊!”
3
1
对专业演员要严格,对爱好者要鼓励
白超鸿和林小群认为专业演员应该认真,做出表率。而业余演员学艺太晚,不能要求太高。
然而专业的粤剧演员来到国外,对于业余发烧友出钱主导粤剧演出的状况,也很不习惯。粤剧在海外,全靠戏迷支持,曲艺社多是私伙局的性质,演出都是戏迷凑钱举办的。著名粤剧演员凤凰女(1925-1992)刚到三藩市时,就说:“而家我哋唔识唱了,系佢哋嘅世界了,我哋无钱俾,唱都冇地方唱了。”
就算是林小群自己,也不愿意在正式演出和太业余的学员合唱。她说:“现在在美国教的学生,主要是爱好粤剧的家庭妇女,称为闺秀学生。我们对她们是没有要求的。她们有些年纪很大才开始学,带着孙子来。是为了圆年轻时候的梦。小时候喜欢看粤剧,向往舞台,后来漂洋过海,谋生艰难,到老才有圆梦的条件。我们没有门户之见,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来。有些学生是用四邑话来唱粤曲的,你想象一下,耳朵多难受?你有兴趣学很好,我可以耐心教,我帮你化妆、穿戏服、搬台搬凳都可以,为弘扬粤剧我甘心,但是在我的老观众面前,如果你没有学好,而要我跟你合唱,No,No,No!我们很多中青年的专业粤剧演员移民后,确实很难适应这种环境。我已经老了,唱了一辈子,我不用谋生,但是他们年轻一点的专业演员要谋生。来了这里,也只能陪业余的发烧友演出,人家出钱请你,他是老板, 你就要服从他,他怎么演你要跟着怎么演。看见这些情景,我心里也是很难受的。”
白超鸿则宽容地说:“不管怎么样,在海外有这些对粤剧兴趣这么浓厚的学员,我们还是很高兴的。学员中也有学得很不错的,起码中规中矩、看着顺眼。就像这次回来广州演出的这几位,都能独当一面演出完整的戏。她们从小就听唱腔、看水袖,既然她们热爱这门艺术,我们就尽自己的能力帮她们发展。说到水平问题,其实就算专业演员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专业演员也有不是一心为艺术,整天想着揾钱的。这不是粤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现象。而在我们粤剧这么低迷的时候,能够有这样一批人支持粤剧,为粤剧捱更抵夜,是应该鼓励的。如果连这些演出都没了,我们粤剧就更淡了。现在起码有杯凉茶饮下,医下粤剧的感冒。所以我们要爱护他们,又要帮助他们提高。我们两人的工作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在我们看来,学员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她们出钱出力出时间,丢下家务来学习,比专业演员还积极。”
林小群说:“是的,也要感谢她们的家人很支持。她们的Husband说,你花几十元去唱粤曲,好过打麻将输钱啊,好过去Shopping买名牌啊,买个包都一万几千元啊。”
林小群说,有粤剧演员到美国和她的闺秀学生同台演出,然而整场戏却令学生迷惑不解,无所适从……
1
苦学苦练是必须的, 因为艺术没有捷径
林小群的学生和内地的一位当红粤剧演员同台演出,演完以后学生问她:“师傅,为什么他整场演出都不看我啊?”
林小群说:“他当然没空看你啊,他要看着字幕啊!”
这样一场合演,让学生很失望。他们虽然水平有限,但因为热爱粤剧,为了能接近粤剧,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他们满心希望迎来国内专业的粤剧演员,希望通过同台演出提高自己的技艺,没想到被“无视”。
国内知名粤剧艺人出国演出或短期加盟海外戏班,一直是有传统的。《粤剧大辞典》之《粤剧在海外》篇介绍:“据长期在东南亚演出的老艺人刘国兴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东南亚演戏的粤剧艺人有2000多人。连偏远的南非,在20世纪初都有粤剧戏班前往演出数月之久。这个时期,永寿年、普长春、人寿年、胜寿年、觉先旅行剧团、非侬剧团、大罗天剧团等名戏班,千里驹、靓元亨、京仔恩、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桂名扬、白玉堂、关德兴、靓少佳等名伶,成为海外粤剧观众熟悉和热捧的对象。”
国内名伶到国外演出,大大提高了当地粤剧演出的水平。当地戏班邀请国内著名演员来加盟,称为“加顶”。1936年薛觉先的“觉先旅行剧团”在马来西亚演出,和当地戏班的何剑秋合作演出,受到欢迎。当地1925年,白驹荣、新珠应邀到美国大中华戏院加顶演出,亦风靡一时。
然而如今的“加顶”却让林小群痛心。她说:“他们来了,有时候临上场才看节目单,看了海报才知道今天是和谁一起唱。一次过,得就OK,唔得又OK。唱的时候貌合神离,该转身时也不转身,因为转身看不到字幕!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们粤剧艺术是不是这样发展下去就行呢?我很痛心啊。”
白超鸿在一旁也忍不住说:“还有些演员,来了三藩市演出,观众点唱一首曲,他说不会唱。这首曲本来不应该不会唱的。海外华侨是很保守的,点的都是旧曲名曲,都是一个粤剧演员应该熟练掌握的,如果不掌握,就是我们专业的危机了。我常常和他们讲,你们不要沾沾自喜,要有危机感,有时候一些业余演员都唱得比专业好,这不是夸张。我现在还是要提苦学苦练,艺术没有捷径的。如果被一时的名声冲昏头颅,你会被社会淘汰的。现在我们的名角,就有这样的现象,还喝酒抽烟,很不自爱,这样好危险的!我们戏剧已经这样低迷了,我们守这个阵地的人,要很坚强,不能动摇,不能随便啊!”
2
演员不能自由主义, 观众是我们的命根
白超鸿、林小群说的这种海外粤剧演出水平下降的现象,似乎和国内媒体纷纷报道的粤剧海外演出火爆、载誉而归的“调子”不太和谐。其内在的原因,也已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易红霞《空间 ·场合 ·形态——粤剧在城市 、 乡村和海外唐人街的基本生存格局》提到:“改革开放之初,禁锢太久的粤剧人以能够出境、出国演出为荣,政府也鼓励文化交流。尽管今天这层意义已不再那么浓厚了,但官方和学界对粤剧能够拥有这么大的海外市场一直爱护有加。一届又一届的羊城国际粤剧节、穗港澳粤剧日、粤港澳文化交流高峰会,把 ‘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粤剧 ’的口号撒满了全球。反过来,全球热爱粤剧的华人对粤剧的一片深情,又强烈地刺激、震撼、感动着所有粤剧人包括政府、学界研究者的心灵。剧团和媒体也乐于宣扬粤剧在海外演出爆棚和载誉而归的热闹情形。如此,粤剧在海外的演剧市场和空间便被无形却有情地‘放大’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社会效益和情感价值,包括学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经济价值和实际情形。”
而白超鸿说的粤剧演员要苦学苦练的观点,其实并不是特指海外演出,而是针对整个行业的现状。国外的表现,只是国内的延伸。白超鸿说:“现在有些名角,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我们以前是很重视批评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戏院门口都设有观众评论栏,观众自己写上去,很厉害的,剧本、演员都可以评。你们呼吁一下,这个传统应该恢复。我们要欢迎观众监督,艺术才可以提高。关于传统戏剧的改革怎么改,肯定是有两派意见的。我们就去看看大家的评论,这是很有益的。路怎么走?商量着来走,一步步来,不要改得操之过急。为什么我们失去这么多观众,要想想原因,我们拿什么出来给人家看。我们以前演什么戏都有不少观众来评论,演员并不是自由主义的,观众是我们的命根啊!”
3
1
对专业演员要严格,对爱好者要鼓励
白超鸿和林小群认为专业演员应该认真,做出表率。而业余演员学艺太晚,不能要求太高。
然而专业的粤剧演员来到国外,对于业余发烧友出钱主导粤剧演出的状况,也很不习惯。粤剧在海外,全靠戏迷支持,曲艺社多是私伙局的性质,演出都是戏迷凑钱举办的。著名粤剧演员凤凰女(1925-1992)刚到三藩市时,就说:“而家我哋唔识唱了,系佢哋嘅世界了,我哋无钱俾,唱都冇地方唱了。”
就算是林小群自己,也不愿意在正式演出和太业余的学员合唱。她说:“现在在美国教的学生,主要是爱好粤剧的家庭妇女,称为闺秀学生。我们对她们是没有要求的。她们有些年纪很大才开始学,带着孙子来。是为了圆年轻时候的梦。小时候喜欢看粤剧,向往舞台,后来漂洋过海,谋生艰难,到老才有圆梦的条件。我们没有门户之见,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来。有些学生是用四邑话来唱粤曲的,你想象一下,耳朵多难受?你有兴趣学很好,我可以耐心教,我帮你化妆、穿戏服、搬台搬凳都可以,为弘扬粤剧我甘心,但是在我的老观众面前,如果你没有学好,而要我跟你合唱,No,No,No!我们很多中青年的专业粤剧演员移民后,确实很难适应这种环境。我已经老了,唱了一辈子,我不用谋生,但是他们年轻一点的专业演员要谋生。来了这里,也只能陪业余的发烧友演出,人家出钱请你,他是老板, 你就要服从他,他怎么演你要跟着怎么演。看见这些情景,我心里也是很难受的。”
白超鸿则宽容地说:“不管怎么样,在海外有这些对粤剧兴趣这么浓厚的学员,我们还是很高兴的。学员中也有学得很不错的,起码中规中矩、看着顺眼。就像这次回来广州演出的这几位,都能独当一面演出完整的戏。她们从小就听唱腔、看水袖,既然她们热爱这门艺术,我们就尽自己的能力帮她们发展。说到水平问题,其实就算专业演员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专业演员也有不是一心为艺术,整天想着揾钱的。这不是粤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现象。而在我们粤剧这么低迷的时候,能够有这样一批人支持粤剧,为粤剧捱更抵夜,是应该鼓励的。如果连这些演出都没了,我们粤剧就更淡了。现在起码有杯凉茶饮下,医下粤剧的感冒。所以我们要爱护他们,又要帮助他们提高。我们两人的工作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在我们看来,学员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她们出钱出力出时间,丢下家务来学习,比专业演员还积极。”
林小群说:“是的,也要感谢她们的家人很支持。她们的Husband说,你花几十元去唱粤曲,好过打麻将输钱啊,好过去Shopping买名牌啊,买个包都一万几千元啊。”
文献资料来源:2015-12-04   新快报-A41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G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