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观”坡山和“仙人拇迹”考
一、坡山的地貌特点
坡山目前高度不大,高出平原4米上下,这是由于它在南汉初(911~941年)曾经凿平的原故,乾隆南海县志称:“山体原非高大,为刘所凿,竟成培楼,其顶有丹灶,其阳有穗石。”晋代,它位于江边,成一急坡隆起于惠福路北面,故由惠福路上五仙观是要拾级而上。但北坡便渐渐变得和缓,没有耸起的感觉。从地貌上论,坡山是属广州台地(即文献上称20米台地,实际高出珠江平原面5~8米)面的破碎部分。它和禺山、中山路的高地同高,和中山图书馆的番山亭处小丘属同一级台地面(这里亦为红岩所成)。由于坡山南坡受古代珠江洪水经常冲击,故坡度较急,并且在山脚地点出露了基石,把上白垩红色砂岩(前定为下第三纪丹霞组,因在1976年初,在广州钢铁厂、沙园寺地发现恐龙蛋后才划入上白垩)出露,成为河岸急流淘蚀地点。因此,从坡山地貌特点就说明古代记载的可靠性,如按《图书集成职方典》引《广州府志》(明)称:“坡山在府城西南,高三四丈余,相传晋时(265—420年)渡头也,上有三雪堂、丹灶”。即在距今天约1500多年前,这里还是江边,山脚还受到洪水的侵蚀。
分割广州台地和坡山的是东汉番禺城的西濠:即清代六脉渠的右一脉,今天的教育路、华宁里、七块石(今天仍有7块大石保存在街上)到南方戏院内九曜池一带,这带低地也是古文溪的一段。坡山西边即为唐代西澳,光塔即在当日的番舶码头区河边。因此,这里也是广州市最古老的市区范围。唐宋文献所称的“番巷”即今坡山后的光塔街。其旁的蒲宜人巷,清末改称为普宁巷,相沿至今,即为宋代蒲姓回族巨商所住。
二、坡山开发的历史
晋时坡山作为江边的渡口,但是到了南汉时已凿平为市区。在开南城的记载中,凿山不只坡山一处,还有番山、禺山。坡山一带在唐代后即成为“大市”,故河岸淤泥积成陆很快,到宋代已淤积到“小市”之南,今一德路、万福路一带。故坡山成为市中心地点,并建有寺、观。如宋代即建有三圣堂,元毁,明初(1374)建筑有钟楼,今天还保存着,1377年改为五仙观,即今名。因观由十贤坊潘司(今新华戏院一带)迁来,仍建通明阁,塑五仙像其内,直到民国仍存,又称五仙祠,东有三元殿,后用为小学。观前有石麒麟两只,用漱珠岗火山岩雕成,亦明初工艺品,应加保护(现有被凿崩缺处),因这是我省600多年前石雕工艺珍品。兽式艺和我国其他地方不同,可供深入研究。五仙观现已成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晋代坡山为江边计起,到1936年建成长堤新堤止。共约1500~1700年,珠江河岸平均每年向南伸展0.64-0.71米,即平均每百年向南伸展64~71米,把珠江主流全填平了。因海珠石在宋代仍近南岸,现却成为北岸新堤岸线。即珠江现在河道为古代珠江南岸海珠石以南的一段叉河。
三、“仙人脚印”是河流淘蚀的瓯穴
坡山东侧三元殿(明代名称,今为小学课堂)前即为“仙人脚印”所在地。文献上称为“穗石”或“穗石洞”,据清初记载,情况和今天仍相近。如屈大均《广东新语》称:“穗石洞有一巨石,广可四五丈,上有拇迹,迹中碧水泓然,虽旱不竭,似有泉眼在其下,亦一异也。城中天然之石惟此,余皆客石。”他的记载和今天保存情况相同,但解释欠妥。因拇迹下面在1975年清洗污时泥看清楚底部并没有泉眼。城中天然之石即指基石出露的红砂岩也不止一处,如番山大盘石亦为红岩所成即天然之石。此外,在吊碑井中突出的碑石也是天然之石。故称“余皆客石”欠妥。更具体的记载还有王士祯的《广州游览小志》称:“五羊观,在城中西南坡山上,有穗石洞、五仙祠……其东为三元殿,殿前有池,片面陂陀,一泓出其中,旁有石刻曰“仙人足迹”傅会可笑,湛文简公少时读书于此,有诗刻石。”今天情况也大约如此,石刻“仙人拇迹”仍存,但“有诗刻石”则已不存。故今天“仙人拇迹”四字亦当为明代刻石。据此,坡山五仙观范围在古代是包括了今天的坡山全部,并且发展到山脚,范围相当于今天坡山四周民居及小学都可划入现址。
红砂岩露头处是池底,离池面有1.6米左右,和马路面(惠福西路)相若。即洪水时是可以淹没。这片露头的红岩面向南缓缓倾斜,故足印的水是向南流出的,脚印是由两个瓯穴组成,但互相通连,共长5-6尺。北面一个瓯穴较深,南面一个较浅,都在1米深度以上,相连处则较浅窄。合起来就呈一个大的脚板底形态。凹穴中贮有水,水满则从瓯溢出。穴大小约半米直径,穴口经人工修凿过,但天然状态仍保存。瓯穴四壁是呈垂直状态,瓯穴低部且还向内凹入,使瓯穴略呈囊形,似是天然状态,足迹西侧还有沿节理淘蚀成凹坑的天然涡流冲刷地貌。由于集积雨水入瓯穴,更由人工开凿水沟导两侧流水,这条小沟是沿近西走向的小节理开凿,挺直横切“足印”。可见“仙人脚印”是发生在近正交的两组节理中近南北走向一组。“脚印”也是沿着节理形成,故能向下深挖,形成一米多深瓯穴。
由“足迹”西边的冲蚀槽沟来看,形成瓯穴流水是沿岩面进退的洪流冲刷的,因为这样才能冲刷出顺岸面发育的凹沟。但是由北面一个瓯穴较深来看,洪水还有侧向涡流形成,因为囊形瓯穴是下切力强,和旋涡水流强烈作用才可形成的。洪流水下涡流力量较大反映在瓯穴下部呈凹入状态。但是沿岸面南北进退的洪流也显示威力,因为两个瓯穴的连通是依靠这种急流沿节理淘蚀形成,才能连通两个瓯穴。水流由南面瓯穴逆坡北进,冲入北面瓯穴,形成回流,淘深瓯穴底部,这就是使北面瓯穴(象征足踭)北、东、西三面成陡坡,只向南坑状沟通南面瓯穴(象征脚趾)。因此,这种瓯穴形成是不能用红岩表面易于风化剥蚀而成为凹穴来解释的,也不可能是长期下雨岩面上被雨水长期冲刷形成。尤其是在北面瓯穴穴口的层状侵蚀现象,是洪水旋涡冲刷的痕迹,瓯穴口外呈略高的岩边和侧面岩面的凹涡相分隔着,也是雨水冲刷不能成立的地貌。此外,岩面的凹涡状地形,也不是水冲刷所能解释,而是象今天河边岩面一样,受流水淘蚀的结果。
瓯穴积水的原因是由地下水沿红砂的节理和孔隙(俗称沙眼)渗出;因为红砂岩孔隙率相当大,一般可达18%(花岗岩,俗称麻石,只有1%),透水性也最大,它比花岗岩大500倍。每分钟地下水可以流动0.24cm。下雨后,沿坡山下渗的地下水可很快的集中到池底岩层中来,在瓯穴四周岩壁上渗出来。另外,沿红岩的节理(即岩石中裂隙)渗下的地下水,则流动更快,因节理就是一条裂缝,地下水在节理中可以自由流动。下雨的时候,池四周的砖隙、石隙都可以有水透出岩面上来,汇入瓯穴中。古书说它“虽旱不涸”,是因为这时虽然没有节理透下的雨水,但是在坡山广大高地的地下水还可以缓慢下透,集中到低凹的瓯穴中来,使它不致于干涸的原因。再加上人为地凿开小渠,集引流水入瓯穴,使它在雨季积水较多,旱季就能保存较多的水量,免于干涸。
总之,由岩面凹涡状地貌,沿节理冲蚀出的槽沟、瓯穴的地貌状态都说明这里是洪水涡流冲水所成。加上海拔又是在高潮面附近,所以,只要洪水一来,即可进行冲刷。
四、“仙人拇迹”形成的年代
我们认为,这里的瓯穴的形成年代比七星岗的海蚀崖要晚。这是因为它是在河边,并且地形上不是海成地貌,没有海岸和海蚀平台,因此,这里瓯穴比海蚀平台侧的瓯穴要深要大,也是属河流洪水涡动所成。虽然这里的海拔和2米平台相当,河岸上产生瓯穴也不是这里独有。例如西门口外浮丘石(今中山七路在积金巷处路面)的四周,据《南海百咏》称:“浮丘……先在水中,若丘陵之浮,今山之四面,篙痕宛然。有陈崇义者,年112岁,说为儿时犹见山根舶船数千。”这里的篙痕就是指小瓯穴成群发育的形态。实例在今天河南赤岗塔(中山大学东面)脚仍可见到,赤岗亦由红岩所成,明代是江边,塔脚四周红岩面上就发育出成群的瓯穴,但大的很少,口径多在2cm以下,深度个别达40cm,多数为10~20cm,船工和附近乡民也称它们是“竹篙孔”。据说古代这里是个停船的码头,高度亦和2米平台相当,但这里却没有海崖和平台的存在。因此,在珠江沿岸红层露头地点,由于地层松软易蚀,又有适当固结性,因而对瓯穴的发育最为有利。“仙人脚印”是在晋代以后结束它的发育过程,即生成的下限是1500多年。但瓯穴的形成却是在晋代以前,已经进行,只不过当时瓯穴还小,没有到晋代时候那么深和大。所以,如果从珠江三角洲开始沉积时计起,则河蚀开始是在6000年以后的事情,而坡山南坡的陡坡段表示山体被蚀去了一部后才能成立。如按河蚀量在季风区计算,珠江三角洲地表坡度少于0.001,气候湿热而有旱季,估计平均每年含沙量为3.2-3.9公斤/10立方米,即约相当每年每方水能带走沙泥0.3~0.4公斤。坡山南坡剥蚀和平原形成时期相同,如按增城金兰寺处平原C14测算为4050+95年即可形成,那么,瓯穴是在这个河岸平原形成后发育的,即当在3500年后才开始,故“仙人脚印”的开始形成年代上限为3500年之后。这和新石器末期海侵时间相当,这样看来,“仙人脚印”的生成过程只不过千多年的历史。从而表明珠江江岸在晋代以前是相当稳定的。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3月   摘自《羊城今古》2000总第八十二期

作者:曾昭璇,曾新,曾宪珊著;陈泽泓主编

索取号:K296.51-5/1/2000

本馆校对:周俊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