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缄而不宣,美者何能广播”
旅居美国近三十年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白超鸿、林小群近日回国献演,令广州观众大饱眼福。

今年83岁的林小群,演出前向观众致辞。林小群说:“我们在美国几十年,做的事情,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我心爱的粤剧艺术。今天,我代表美西八和会馆向观众朋友问好。我们没有什么带回来,我和我的闺秀学生,带了几个节目回来,向大家汇报。她们都是业余演员,完全是出于对粤剧热爱的心境,漂洋过海回来演出。亲爱的观众们、同胞们,请你们多支持,多提宝贵意见!”

由林小群出任现任主席的美西八和会馆是什么机构?“闺秀”学生指的是什么人群?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传播到美国的粤剧,如今在海外的生存现状如何?在国内传统戏剧受到极大冲击的新时代,海外粤剧传播又有什么新的意义?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来到白超鸿、林小群下榻的东方宾馆,与两位粤剧老艺术家作了一次长谈。

1

美国人曾以为“中国戏剧”就是粤剧

在1930年梅兰芳访美之前,很多美国人以为,“中国戏剧”就是唐人街的粤剧。美国戏剧家威尔·欧文1921年写过一篇《曾在唐人街的戏剧》,介绍中国戏剧的想象力,比如桌上铺一块黄布代表皇帝,让你想象出一座宏伟的宫殿;两张椅子堆在桌子上就是山,演员登高,目光能穿越平原、注视远方。欧文的这些观影体验,就来自粤剧。

明清时期广州有过三次“一口通商”,对外贸易联系紧密。广东是著名的侨乡,粤剧过埠的时间,比其他剧种都要早,传播地域广、影响大。

早期的粤剧艺人随着广东劳工一起出洋谋生,在船上又唱戏,又做杂工。到了海外演出,报酬低廉。这些粤剧演出水平有限,聊慰华工思乡之情。

清咸丰八年(1858)李文茂反清失败,粤剧艺人遭到迫害,大批避难到东南亚和美洲。在海外的粤剧艺人,演出时期有长有短,有些干脆就留下来,经营戏院、设馆授徒,传承粤剧艺术。

至20世纪初,海外粤剧艺人通过演戏宣传民主革命,对辛亥革命亦有贡献。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越来越多人出国谋生。据1940年国民政府统计,当时全球有850多万华侨,粤籍人士有599万多,占70%。主要集中在亚洲和美洲。海外粤剧越来越兴旺,开始出现华人建造的戏院以及专门的粤剧演出公司。

20世纪40年代,二战爆发,经济萧条,海外粤剧演出也大大减少。抗战时期,海外粤剧艺人不忘以各种方式积极募捐,为抗战出力。

此后国内经历“文革”,文艺工作受到重创,与海外的文化艺术交往也中断。20世纪80年代,粤剧恢复与海外的交往,粤剧团体纷纷出国演出,以慰华侨乡愁,一直至今。

2

黄超武创办美西八和会馆

白超鸿、林小群这次回国演出,带领美西八和会馆的学员,上演了“美西红伶会知音”折子戏专场。

美西八和会馆是著名粤剧演员黄超武(1912-1996)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旧金山成立的,黄超武是首届主席。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创办八和会馆,是因为看见白超鸿、林小群刚刚移民到美国,他觉得有条件创办了。

黄超武是粤剧武生靓荣的徒弟,又跟桂名扬学过戏,是粤剧老前辈。他曾在观看红线女演《一代天骄》后,提醒红线女,唱得好听是不够的,要注意培养独具一格的唱腔。此话令红线女受到极大震动,从此有了“创腔”的意识,对“红腔”的形成有重要的铺垫作用。黄超武移民美国后,又把拉斯维加斯的舞台表演灯光引进粤剧,创作出“宇宙灯”,令观众耳目一新。

然而黄超武深知,体现传统粤剧的精髓,只靠这些炫目的技术是不行的,需要有真正的艺术家来传承。他等来了白超鸿、林小群。他对林小群说:“美西八和会馆就交给你们了,粤剧在美国不能断。”林小群回忆起黄超武的这句话,声音便有些沉重。她说:“美西八和会馆创办后没几年,黄超武先生就不在了。”像黄超武一样,在海外为粤剧传播奔走的前辈有很多。在美国规模比较大的粤剧行会,有成立于1942年的“美洲八和粤剧协会”,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落在北美洲的粤剧艺人在纽约成立,主要负责人有靓荣、叶弗弱、黄柏章、李松坡、牡丹苏等。该会旨在维系分散于北美洲各地的粤剧艺人,协调演出,解决艺人生活困难。二战结束后,粤剧艺人陆续回国,协进会解散。20世纪40年代,旅美戏剧专业人士关景雄还在旧金山发行了一份《美洲戏剧特刊》(停办时间不详),内容包括美洲戏剧研究、中国戏剧杂谈、戏剧抗战工作、各地戏班动态,名伶诗词、舞台对联,梨园趣闻轶事等,图文并茂。编者在创刊号序言中写道:“倘若缄而不宣,美者何能广播……爰有戏剧特刊之作,述天宝遗事,写菊部新声,编舞台于纸上;演来历史义侠精忠,集名优于篇中,唱到民间阳春白雪,古今备考,南北同参;播我国风于异域,宣吾艺术于他邦……”

3

曾经想放下,如今放不下

“播我国风于异域,宣吾艺术于他邦”,这正是林小群接手美西八和会馆时的真实心境。

林小群说:“我是55岁退休时移民美国的,为了和孩子团聚。我们这一代粤剧演员经过了表演的辉煌,经过了文革的挫折,经过了后来的行业萧条,当时我觉得应该做的工作已经做了,问心无愧,应该把一切放下,安享晚年。过去的事情,我希望不记得了,我都不要了。但是出国以后,我不断去了解西方文化艺术,我看芭蕾、听西洋歌,我看意大利帕瓦罗蒂、看西班牙的多明戈,我越看越觉得,我们的粤剧不能丢,中国传统艺术不能丢!我们的艺术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传统戏曲,经过四功五法、唱作念打、手眼身法步,由头到脚都是艺术,都是美,美不胜收啊!我不舍得放下。我宁愿去做义工,教他们唱、教他们做。学生演出,我搬台搬凳,帮他们化妆、穿服装,我甘心做。只要你有兴趣,你肯来学,我就服务于你。学生说想回广州和观众见面,好,我陪你们回去!钱是大家凑的,租剧场、机票酒店,全部自费。我愿意把自己一生的积累,毫无保留地交给年轻人。谁喜欢就交给谁。这次回来的7个学生,是我们的学生,也是文卓凡老师的学生。所以演了一场纪念文卓凡唱腔的专场。我带他们回来汇报一下,我们在美国是做了功课的。请观众、老师来评分,我们没有交白卷。”

林小群为传播粤剧尽心尽力,在舞台上亦容光焕发,观众并不知道,她在美国已经动过五次癌症手术。

两位老人非常乐观,谈话间脸上一直带着从容淡定的笑容。他们天天练功,生活自理,并为此而自豪。他们的儿子一个在巴黎,一个在纽约。大儿子在剑桥大学教文学。林小群骄傲得说:“是教我们中国的文学!”

91岁的白超鸿说:“我们事情很多,除了去八和会馆教学生,还要整理很多以前早期粤剧的资料,可是太多、太旧了,我们有心无力,整理不过来。”

为了方便教学以及和亲友联系,白超鸿专门去上了个电脑班学习电脑,如今使用手机上网、发微信,非常熟练。他自嘲道:“可惜我没学好英文。小时候在香港读过6年英文学校,一从艺之后就忘记了。早知道后来要移民,就应该学好一点。”

畅谈一上午,白超鸿、林小群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三藩市的闺秀学生,是海外年轻人对粤剧的兴趣,是当今粤剧在海外“受欢迎”背后的隐忧。

白超鸿说:“海外这些学员以家庭妇女为主,热爱粤剧,俗称闺秀学生。她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学得很认真。如果没有他们这份痴迷,粤剧就更艰难了。现在起码有杯凉茶,医一下感冒。粤剧生病了,但是粤剧人不知道药在哪里。”

文献资料来源:2015-11-27   新快报-A34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G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