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国时期岭南书画特点及其影响
[提要]明代以后,岭南地区先后出现了众多风格各异的书画流派。到了民国时期,岭南书画进一步发展,富有时代风貌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对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地区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民国 岭南书画、特点、影响
一、民国时期岭南书法特点
(一)名家辈出,书法艺术呈现新高峰
民国时期岭南书坛上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梁鼎芬、吴道镕、潘飞声、叶恭绰、陈融、邹鲁、林直勉、黄节等著名书法家。民国初年,岭南书法经历书法发展的高峰期。这是岭南书法继明末清初由陈子壮、邝露、屈大均等名家创造的书法时代后的又一个高峰,主要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书法大家的出现。康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康早年从学于朱次琦,得其笔法,又研习欧阳询的楷体;后深入研究汉魏六朝之碑,博采众长,自成一格。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个书法艺术革新家,他的书法理论和实践都离不开“卑唐”、“尊魏”的这一主张。康有为学北碑能遗貌取神,独自运笔。其书法体势放纵,直笔含曲意富有张力,有纵横奇宕之气。他于1889年写成的《广艺舟双楫》成为晚清最重要的书法理论专著。他的理论主张及其实践,通过徐悲鸿、刘海粟、萧娴等众多弟子广为传播,康派很快成为民国时期五大书法流派之一。梁启超受欧阳询的行楷影响较大,有书卷气。其书冲淡平和,用笔严谨,笔墨精到,优雅闲适。康、梁二人的书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国时期岭南书法艺术的发展。
(二)书家风面各异,书法三大群体显现
民国时期的岭南书法家有喜帖的,有尊碑的,也有艺术上讲求碑帖合流的。他们常博采众长,风貌各异,给岭南书坛带来了一片生机,也继承了清末广东书坛的变革之风,取得了较高的书法艺术成就。这些名家大致出自民国时期三个不同的书法群体。
第一是前清遗老群体。进入民国后,广州和香港等地有不少前清遗老书家,他们有比较扎实的国学基础和帖学基础,有的又在书艺上试图融合北碑。陈伯陶、梁鼎芬、汪兆铨、吴道镕等人形成了一个书法群体。其中吴道镕是其代表人物之一。吴少年时学于李文田,中年辞官归粤,后在学海堂任山长。他的书名极大,曾于省内多处题匾写联。书学柳公权后习隋碑,积健为雄。这一群体高扬书学传统和国学精神,在岭南书法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第二个群体是诗书画兼修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书法家特点是多才多艺,博采众长,功力深厚。如黄节、温其球、程景宣、冯权、商衍鎏、高剑父、赵浩、邓芬等或以书入画,浑厚苍劲;或随意淡雅,别有风貌;或各体兼擅,多姿多彩。如善于草书的高剑父常以画古藤之法入狂草,笔势盘旋缭绕,如百岁枯藤。墨法浓淡燥润,随意所之,恣意雄奇。以诗出名的黄节书法自有古雅淡逸的风格,其书境界清高,深得后人推崇。
第三个群体是政坛名家群体。如孙中山、廖仲恺、陈树人、朱执信、陈铭枢、邹鲁等人,不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是取得显著艺术成就的书法名家。他们的各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共同汇聚成民国时期中国政坛特有的文化现象。其中最有成就者当数叶恭绰、胡汉民和林直勉等四人。叶在岭南书坛中堪称大家,他继承清代吴荣光、李文田、康有为的创新传统,运碑入帖,碑帖合一,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他提出的运笔、结构、骨力、气势和韵味五点书写要求至今还待书家深入领会。胡汉民善书行楷,清劲峭拔,字字精美。他对岭南书坛的最大贡献是大力提倡《曹全碑》,使这一“神品”为广东人所认识和接受。林直勉以写隶书著名,其书笔力沉雄,高古厚朴,在民国时期的隶坛中可谓一枝独放,其书法成就为后世所共认。
二、民国时期岭南中国画特点
(一)名家众多,岭南画派将岭南地区中国画艺术推向新高峰
由于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影响,岭南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在民国前已受到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涌现出一批富有时代精神而又独具艺术特色的著名画家,如苏六朋、苏仁山、居巢、居廉等。他们不走明末清初董其昌倡导的“南宗山水”老路,不再像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等那样靠模仿元人画风为荣,不醉心于笔墨技巧,也不注重图式化。他们的绘画题材广泛,直面社会现实,画作意趣盎然,艺术富有个性。居巢、居廉更常以造化为师,重视写生,重视客观形象的准确性,对物象进行概括、提炼、浓缩,突出其特点,并创造出新画法 -- “撞粉法”和“撞水法”。他们开创了一代画风,形成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居派”艺术。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走向高潮,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反对传统国画中的食古不化、因袭模仿,主张改革中国画。高剑父提出新国画必须“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艺术法则。“折衷派“的含义有二:一是融中西绘画之长于一体;二是融文人画和工匠画为一体,也就是说要吸收西洋画的科学造型法则,学习民族民间艺术之精华,中西融合,使中国画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总的来说,岭南画派具有下面几个特点:它的艺术宗旨是倡导艺术革命,反映时代精神,建立现代国画;它的创作道路是折衷中西,融合古今;它的创作理想是形神兼备,雅俗共赏,既国际化又大众化;它的创作特色是兼工带写,彩墨并用。岭南画派将民国时期岭南地区中国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二)画家风格独特,两大阵营展开论战
民国时期岭南中国画坛上主要有两大绘画群体:一个是以岭南画派为主的国画创作群体;另一个是广州国画研究会。岭南画派中除上述提到的岭南三杰“二高一陈“外,他们在国内外还有许多追随者,如何香凝、黄少强、方人定、关山月、黎雄才等,都是岭南画派大师级的人物。1923年画家姚粟若、张谷维、赵浩公、卢振寰、卢子枢、邓芬等人结癸亥合作社,1925年发展成为广州国画研究会,创办”国画特刊“,主张以发扬”国粹“为宗旨,并在香港、东莞等地设立分会。1926年3月还举办了一次展览会,与岭南画派形成对峙。赵浩公、卢振寰等画家把高剑父的革新派,诋毁为抄袭西洋画和日本画,不是正统的国画;革新派则指责他们妨碍了中国画的创新。两派在报刊上展开论战。岭南三杰的作品在当时尽管不够成熟,但作为”前卫运动“确有一种不容置疑的革命性。
三、民国时期岭南书画的大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民国时期岭南书画大发展对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地区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地区的书法家继承并发扬了书法前辈们的创新精神,注重书法碑、帖的研究,探求碑帖融会贯通之路,出现了在广东甚至在全国有影响的书法家有如容庚、李天马、吴子复、朱庸斋、麦华三、侯过、胡根天、黄海章等。自从岭南画派树起了改革中国画的旗帜后,画派培养了大批学生,其中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岭南画派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艺术上了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
民国时期岭南书法和国画各自出现了一个新高峰,为日后广东地区的书画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民国时期岭南书画家们较多地讲求实效,功利性较强,对书画理论上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书法流派较少,学术气氛不浓,影响了岭南书画研究上的学术质量。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11月   摘自《民国广州城市与社会研究》

作者:刘进贤著

索取号:K296.51/123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