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唐代的市舶使虽然已经开始出现由太监担任的现象,但多数仍由广州地方行政长官兼任,受广东布政司监管。有的甚至集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市舶使于一身,权重一时。权重缺乏监督,再诱以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必然滋生腐败,唐初就有在穗官员搜刮海舶、中饱私囊的记录,以至于外商愤然反抗。
光宅元年(684)农历七月戊午,广州都督路元睿被外商刺杀。起因是路元睿的下属侵吞外商财物,外商跑到路元睿那里投诉,路元睿竟把告状的外商套上枷锁,准备治罪。此举激起外商们的公愤。有一个昆仑奴,衣袖里藏了把短剑,跑到都督府,把路元睿及其身边的10多人都杀了,旁人谁也不敢阻拦,眼睁睁地看着昆仑奴坐船扬长而去。
路元睿被刺事件引起朝廷对广州吏治的重视,武则天派了口碑不错的王方庆担任广州都督。王方庆对外商秋毫不犯,对地方首领严加管教,确保了一方平安。当时,有人议论说:“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1]
王方庆的努力及其后形成的风气,促使广州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大约维持了近半个世纪。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742-749),广州官场又传出丑闻,前后两任太守、五府节度刘巨鳞、彭杲皆因“坐赃钜万”而被处死。于是,朝廷又调晋陵太守卢奂为南海太守。卢奂为官清廉,到广州后,整顿吏治,革新舶务,贪官污吏有所收敛,担任市舶使得宦官也不敢干涉,外商得以安宁。当时有人说:“自开元以来40年间,广州节度使清白的有四位,即宋璟、斐伷先、李朝隐和卢奂。[2]
开元时期,中央比较重视广州地方官员的选派,使广州市舶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可是,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中原再次陷入动荡。尽管战火没有蔓及广州,但长安、洛阳以及大运河沿岸的繁华城镇都受到了沉重打击,原来以这些城市为主的海外消费品市场消失了,广州海外贸易受到了间接影响,外商也开始考虑寻找新的贸易据点。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一起比70多年前路元睿被刺事件要严重得多的事件发生了。当时,波斯商人与大食商人洗劫了广州城。事件的起因还是地方官吏纵容部属敲诈勒索。波斯、大食两帮商人忍无可忍,置自己的生命、财产及未来的财路而不顾,铤而走险,发动骚乱。他们抢劫仓库,烧毁房屋,然后乘船而去。
波斯、大食商人撒离广州后,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兵燹反而有所扩展。760年,江南、广西相继暴发起义,广州通往内地的陆路商道被完全切断。接下来,江南第一都市扬州也遭到叛将田神功的洗劫,外商被杀几千人,损失惨重。广州与扬州间的生意透露出危险的气息,南海舶来品又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市场。
动荡不安的情绪继续蔓延,广州的局势也开始不安起来。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初,朝廷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年末,宦官、市舶使吕太一却在广州起兵作乱,驱逐了广南节度使张休,纵容部下大掠广州城,外商损失较大,来华人数锐减,南海贸易再次受到沉重打击。
吕太一叛乱,经历3年多时间才最终平定。可是,广州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又有厄运降头。大历四年(769),冯崇道、硃济时在广州发动起义。虽然,这次兵祸马上得到平息,但对广州海上贸易来说,却是雪上加霜。据记载,当时来广州贸易的外商很少,每年只有四五艘船而已。
接着,平定岭南有功的李勉担任了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李勉较为廉洁,上任之后从不上到海舶检阅货物。外商对广州的信心有所增加,又逐渐回到广州贸易。到李勉卸任时,来广州贸易的外商比大历四年增加了近10倍。
李勉本性较为清廉,虽当官数年,生活仍较俭朴。等到卸任时,船过石门,李勉把家人所藏的犀角、象牙等东西全部搜了出来,抛入江中,以示清节,颇有晋代吴隐之的遗风。因此,广州地方耆老认为李勉可以与宋璟、斐伷先、李朝隐和卢奂相提并论,于是上书唐代宗,要求为李勉塑像纪念。
李勉为广州创造的良好形象维持不了多久,就被一场兵燹给搅了。大历八年(773)九月,循州刺史哥舒晃拥兵叛乱,杀了岭南节度使吕崇贲,五岭局势动荡。唐廷任命江西观察使路嗣恭兼任岭南节度观察使,封冀国公,负责平叛。
路嗣恭,京兆三原人,原名剑客,曾在不少地方当过官,此人神通广大,被称为“能人”。他担任神乌令时,参加考核,成绩上上,为全国最好,朝廷因此赐名叫“嗣恭”。这位“路能人”果然厉害。上任后,招募勇士8000名,任用流民孟瑶、敬冕等为将,很快打败了哥舒晃,五岭局势逐告平安。
路嗣恭进入广州后,在巨额财富的引诱下,其贪婪、残暴的本性暴露无遗。他借口海商们与哥舒晃有牵连,就大肆诛杀,没收其家产、财宝,总值达数百万贯,全部收入了自己的荷包。唐代宗为此很不开心,不管他有平叛之功,只赏了一个转检校兵部尚书的头衔,其他再无酬劳。
唐德宗时期,王锷担任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当时,广州土地税收入很少,只有靠海外贸易收入,王锷就靠海吃海,每当外商运货到广州,低进高出,尽吞其利。《旧唐书》说他“能计居人之业而榷其利”。王锷将搜刮来的部分钱财以“两税钱”的名义上缴朝廷或送给京城大官,其余的全部进入自己腰包。他除了坐享其成外,还直接参与经商,每天都有10多艘装满犀角、象牙、珍珠的船,出没在各地,一年到头来往不绝。如此这般,几年下来,王锷的财富急剧膨胀,个人收入远远超过广东地方的财政收入。
从758年开始到8世纪结束,除了李勉当政几年外,广州局势基本上处于动荡之中,再加上吏治不洁,使广州逐渐失去了海上贸易中心的地位。相反,远在红河三角洲的安南局势较为安定,吸引了不少原先来广州做生意或定居在广州的外商,安南的海外贸易渐渐超过了广州。
德宗贞元八年(792),驻节广州的岭南节度使向朝廷请示说:近来外商多转到安南做买卖,想从广州派一个官员去安南管一管,朝廷能不能派一个太监同去?
岭南节度使的这一招很绝,本意想假借朝廷之手,介入安南市舶贸易。唐德宗对此也不甚了了,欲照批不误,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贽反对说:各国商贩,唯利是图,处置宽容,他们就来,干扰盘剥,他们就走。广州向来是海舶所凑,现在突然改到安南,如果不是广州吃水太深,他们是不会走的。况且岭南、安南,莫非王土,京官、地方官,悉是王臣,为什么一定要岭南而绝安南,重京官而轻地方官呢?[3]
或许,德宗听从了陆贽的建议,此事就再无下文了。
可是,8世纪末9世纪初安南的海外贸易还是碰到了问题。794年,广东西部、广西发生了一连串少数民族起义,直接威胁到安南通往江陵的商道。紧接着,安南相继于803年、819年和828年发生叛乱,邻国环王又趁火打劫,两次发兵来攻。在一片兵荒马乱中,商人们不得不再次把生意转向广州,岭南节度使又变成了一个肥缺,这在胡证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胡证,字启中,河东人。天宝二年,任检校兵部尚书、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胡证善于敛财,任职3年搜刮了不少“岭表奇货”。史书记载说,胡证生活十分奢侈,畜养的童奴达几百名。胡证还利用岭南浮财,在长安几条街上修筑房屋,连亘闾巷,气势不凡,被人推为京城的“富家”。
幸亏在9世纪初期像胡证这样的官员并不多见,广州相继出现了几个正直、廉洁的官员,他们废除非法税收,减少不必要的进口税,放宽籍没货物的限制,鼓励对南海神的信仰。代表人物有802年至806年在任的徐中、811年至812年在任的郑细、817年至819年在任的孔戣、836年至839年在任的卢钧等,尤其以孔戣、卢钧的史迹最为突出。
孔戣,字君严,冀州人(今河北省),曾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担任广州刺史,同授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孔戣为人刚正,做官清廉,素以厉行改革著称。到广州后,除领取俸禄外,没贪一分钱,同时还严禁买卖妇女,多次奉诏祭祀南海神,一改岭南州官动骚“生蛮”以邀功的做法,使交、广两州秩序井然。
其次,当推卢钧。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开成元年(836),出任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卢钧为人宽厚、仁恕,为政廉洁。他到广州任后,专门请人管理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的市舶事务,自己不染指海外贸易。
主政广州时期,卢钧做了两件有利于缓和当时岭南社会矛盾的大事。第一件是解决了流放岭南官员后代的生计问题。自从贞元年间以来,有不少官员因获罪被流放到岭南。他们自己死于岭南后,后代一贫如洗,即使遇到大赦,也没有能力返回故乡。卢钧用自己的薪俸接济他们,遇到有疾病死丧的,则为之医治殡殓,遇到孤儿稚女的,则为之婚嫁。
第二件事是缓和汉人与少数民族、外人之间的矛盾。当时,广州本地汉人与少数民族、外国人混居,互通婚姻,有时官府加以干涉,常引发民变。卢钧来后,规定汉人与少数民族、外国人分开居住,不许通婚,少数民族、外国人不得购买田地、房屋,以此避免汉人与少数民族、外国人之间的纠纷。这两件事使卢钧得到了崇高的声誉。等到他3年任期满离开广州时,有几千名汉人、少数民族、外国人向朝廷要求为卢钧建造“生祠”,以铭记他的功德。
终唐一代,岭南守臣清官、贪官几乎是间隔出现,前一任是贪官,后一任则有所改变,反映了最高统治者对岭南吏治的重视程度。其根本原因是广州市舶收入占中央财政的份额在加大,迫使统治者慎重考虑岭南守臣的人选。而岭南吏治时好时坏,直接影响到南海市舶贸易的兴衰,也直接影响到来广州贸易的外商人数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岭南吏治清廉,政局稳定,广州市舶贸易则转向繁荣,外商到港人数相应增加。反之,如果广州官员贪得无厌,政局动荡,市舶贸易则走向衰退,外商到港人数即时锐减,甚至已在广州定居的外商也会离开广州而另寻他处。
唐以前的南海贸易还有这样一个现象:每当广州海外贸易衰落之时,便是交州海外贸易繁荣之日,广州、交州成为外商们选择来华贸易的两大贸易港,而政局、吏治是外商们选择交易地的重要因素,这对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借鉴之处。
注释:
[1]《旧唐书》卷八九,第2897页,“王方庆”,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旧唐书》 卷九八,“卢怀慎子免传”;《新唐书》卷一二六,“卢怀慎附免传”,只举三人,缺斐伷先。
[3]参见《资治通鉴》卷二三四,第1606页,“唐记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光宅元年(684)农历七月戊午,广州都督路元睿被外商刺杀。起因是路元睿的下属侵吞外商财物,外商跑到路元睿那里投诉,路元睿竟把告状的外商套上枷锁,准备治罪。此举激起外商们的公愤。有一个昆仑奴,衣袖里藏了把短剑,跑到都督府,把路元睿及其身边的10多人都杀了,旁人谁也不敢阻拦,眼睁睁地看着昆仑奴坐船扬长而去。
路元睿被刺事件引起朝廷对广州吏治的重视,武则天派了口碑不错的王方庆担任广州都督。王方庆对外商秋毫不犯,对地方首领严加管教,确保了一方平安。当时,有人议论说:“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1]
王方庆的努力及其后形成的风气,促使广州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大约维持了近半个世纪。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742-749),广州官场又传出丑闻,前后两任太守、五府节度刘巨鳞、彭杲皆因“坐赃钜万”而被处死。于是,朝廷又调晋陵太守卢奂为南海太守。卢奂为官清廉,到广州后,整顿吏治,革新舶务,贪官污吏有所收敛,担任市舶使得宦官也不敢干涉,外商得以安宁。当时有人说:“自开元以来40年间,广州节度使清白的有四位,即宋璟、斐伷先、李朝隐和卢奂。[2]
开元时期,中央比较重视广州地方官员的选派,使广州市舶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可是,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中原再次陷入动荡。尽管战火没有蔓及广州,但长安、洛阳以及大运河沿岸的繁华城镇都受到了沉重打击,原来以这些城市为主的海外消费品市场消失了,广州海外贸易受到了间接影响,外商也开始考虑寻找新的贸易据点。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一起比70多年前路元睿被刺事件要严重得多的事件发生了。当时,波斯商人与大食商人洗劫了广州城。事件的起因还是地方官吏纵容部属敲诈勒索。波斯、大食两帮商人忍无可忍,置自己的生命、财产及未来的财路而不顾,铤而走险,发动骚乱。他们抢劫仓库,烧毁房屋,然后乘船而去。
波斯、大食商人撒离广州后,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兵燹反而有所扩展。760年,江南、广西相继暴发起义,广州通往内地的陆路商道被完全切断。接下来,江南第一都市扬州也遭到叛将田神功的洗劫,外商被杀几千人,损失惨重。广州与扬州间的生意透露出危险的气息,南海舶来品又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市场。
动荡不安的情绪继续蔓延,广州的局势也开始不安起来。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初,朝廷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年末,宦官、市舶使吕太一却在广州起兵作乱,驱逐了广南节度使张休,纵容部下大掠广州城,外商损失较大,来华人数锐减,南海贸易再次受到沉重打击。
吕太一叛乱,经历3年多时间才最终平定。可是,广州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又有厄运降头。大历四年(769),冯崇道、硃济时在广州发动起义。虽然,这次兵祸马上得到平息,但对广州海上贸易来说,却是雪上加霜。据记载,当时来广州贸易的外商很少,每年只有四五艘船而已。
接着,平定岭南有功的李勉担任了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李勉较为廉洁,上任之后从不上到海舶检阅货物。外商对广州的信心有所增加,又逐渐回到广州贸易。到李勉卸任时,来广州贸易的外商比大历四年增加了近10倍。
李勉本性较为清廉,虽当官数年,生活仍较俭朴。等到卸任时,船过石门,李勉把家人所藏的犀角、象牙等东西全部搜了出来,抛入江中,以示清节,颇有晋代吴隐之的遗风。因此,广州地方耆老认为李勉可以与宋璟、斐伷先、李朝隐和卢奂相提并论,于是上书唐代宗,要求为李勉塑像纪念。
李勉为广州创造的良好形象维持不了多久,就被一场兵燹给搅了。大历八年(773)九月,循州刺史哥舒晃拥兵叛乱,杀了岭南节度使吕崇贲,五岭局势动荡。唐廷任命江西观察使路嗣恭兼任岭南节度观察使,封冀国公,负责平叛。
路嗣恭,京兆三原人,原名剑客,曾在不少地方当过官,此人神通广大,被称为“能人”。他担任神乌令时,参加考核,成绩上上,为全国最好,朝廷因此赐名叫“嗣恭”。这位“路能人”果然厉害。上任后,招募勇士8000名,任用流民孟瑶、敬冕等为将,很快打败了哥舒晃,五岭局势逐告平安。
路嗣恭进入广州后,在巨额财富的引诱下,其贪婪、残暴的本性暴露无遗。他借口海商们与哥舒晃有牵连,就大肆诛杀,没收其家产、财宝,总值达数百万贯,全部收入了自己的荷包。唐代宗为此很不开心,不管他有平叛之功,只赏了一个转检校兵部尚书的头衔,其他再无酬劳。
唐德宗时期,王锷担任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当时,广州土地税收入很少,只有靠海外贸易收入,王锷就靠海吃海,每当外商运货到广州,低进高出,尽吞其利。《旧唐书》说他“能计居人之业而榷其利”。王锷将搜刮来的部分钱财以“两税钱”的名义上缴朝廷或送给京城大官,其余的全部进入自己腰包。他除了坐享其成外,还直接参与经商,每天都有10多艘装满犀角、象牙、珍珠的船,出没在各地,一年到头来往不绝。如此这般,几年下来,王锷的财富急剧膨胀,个人收入远远超过广东地方的财政收入。
从758年开始到8世纪结束,除了李勉当政几年外,广州局势基本上处于动荡之中,再加上吏治不洁,使广州逐渐失去了海上贸易中心的地位。相反,远在红河三角洲的安南局势较为安定,吸引了不少原先来广州做生意或定居在广州的外商,安南的海外贸易渐渐超过了广州。
德宗贞元八年(792),驻节广州的岭南节度使向朝廷请示说:近来外商多转到安南做买卖,想从广州派一个官员去安南管一管,朝廷能不能派一个太监同去?
岭南节度使的这一招很绝,本意想假借朝廷之手,介入安南市舶贸易。唐德宗对此也不甚了了,欲照批不误,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贽反对说:各国商贩,唯利是图,处置宽容,他们就来,干扰盘剥,他们就走。广州向来是海舶所凑,现在突然改到安南,如果不是广州吃水太深,他们是不会走的。况且岭南、安南,莫非王土,京官、地方官,悉是王臣,为什么一定要岭南而绝安南,重京官而轻地方官呢?[3]
或许,德宗听从了陆贽的建议,此事就再无下文了。
可是,8世纪末9世纪初安南的海外贸易还是碰到了问题。794年,广东西部、广西发生了一连串少数民族起义,直接威胁到安南通往江陵的商道。紧接着,安南相继于803年、819年和828年发生叛乱,邻国环王又趁火打劫,两次发兵来攻。在一片兵荒马乱中,商人们不得不再次把生意转向广州,岭南节度使又变成了一个肥缺,这在胡证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胡证,字启中,河东人。天宝二年,任检校兵部尚书、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胡证善于敛财,任职3年搜刮了不少“岭表奇货”。史书记载说,胡证生活十分奢侈,畜养的童奴达几百名。胡证还利用岭南浮财,在长安几条街上修筑房屋,连亘闾巷,气势不凡,被人推为京城的“富家”。
幸亏在9世纪初期像胡证这样的官员并不多见,广州相继出现了几个正直、廉洁的官员,他们废除非法税收,减少不必要的进口税,放宽籍没货物的限制,鼓励对南海神的信仰。代表人物有802年至806年在任的徐中、811年至812年在任的郑细、817年至819年在任的孔戣、836年至839年在任的卢钧等,尤其以孔戣、卢钧的史迹最为突出。
孔戣,字君严,冀州人(今河北省),曾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担任广州刺史,同授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孔戣为人刚正,做官清廉,素以厉行改革著称。到广州后,除领取俸禄外,没贪一分钱,同时还严禁买卖妇女,多次奉诏祭祀南海神,一改岭南州官动骚“生蛮”以邀功的做法,使交、广两州秩序井然。
其次,当推卢钧。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开成元年(836),出任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卢钧为人宽厚、仁恕,为政廉洁。他到广州任后,专门请人管理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的市舶事务,自己不染指海外贸易。
主政广州时期,卢钧做了两件有利于缓和当时岭南社会矛盾的大事。第一件是解决了流放岭南官员后代的生计问题。自从贞元年间以来,有不少官员因获罪被流放到岭南。他们自己死于岭南后,后代一贫如洗,即使遇到大赦,也没有能力返回故乡。卢钧用自己的薪俸接济他们,遇到有疾病死丧的,则为之医治殡殓,遇到孤儿稚女的,则为之婚嫁。
第二件事是缓和汉人与少数民族、外人之间的矛盾。当时,广州本地汉人与少数民族、外国人混居,互通婚姻,有时官府加以干涉,常引发民变。卢钧来后,规定汉人与少数民族、外国人分开居住,不许通婚,少数民族、外国人不得购买田地、房屋,以此避免汉人与少数民族、外国人之间的纠纷。这两件事使卢钧得到了崇高的声誉。等到他3年任期满离开广州时,有几千名汉人、少数民族、外国人向朝廷要求为卢钧建造“生祠”,以铭记他的功德。
终唐一代,岭南守臣清官、贪官几乎是间隔出现,前一任是贪官,后一任则有所改变,反映了最高统治者对岭南吏治的重视程度。其根本原因是广州市舶收入占中央财政的份额在加大,迫使统治者慎重考虑岭南守臣的人选。而岭南吏治时好时坏,直接影响到南海市舶贸易的兴衰,也直接影响到来广州贸易的外商人数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岭南吏治清廉,政局稳定,广州市舶贸易则转向繁荣,外商到港人数相应增加。反之,如果广州官员贪得无厌,政局动荡,市舶贸易则走向衰退,外商到港人数即时锐减,甚至已在广州定居的外商也会离开广州而另寻他处。
唐以前的南海贸易还有这样一个现象:每当广州海外贸易衰落之时,便是交州海外贸易繁荣之日,广州、交州成为外商们选择来华贸易的两大贸易港,而政局、吏治是外商们选择交易地的重要因素,这对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借鉴之处。
注释:
[1]《旧唐书》卷八九,第2897页,“王方庆”,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旧唐书》 卷九八,“卢怀慎子免传”;《新唐书》卷一二六,“卢怀慎附免传”,只举三人,缺斐伷先。
[3]参见《资治通鉴》卷二三四,第1606页,“唐记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献资料来源:2002年12月   摘自《古代广州的外国商人》
作者:陈学军著
索取号:F752.865.1/2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