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博【概述】
广州在1982年列位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迹及文物丰富多彩,居广东各市之冠。至2013年底,广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9处,以及多处县级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自2003年6月开始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其后又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部署开展普查,经过认定和查漏补缺,最终登记录入不可移动文物4533处,其中新发现3709处、复查824处。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广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记载着数千年来广州的沧海桑田,也记载着广府文化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过迹精华。广州在民国时期就开始了考古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考古60年成果表明,早在1954年,就在中山大学校园内马岗顶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务、石锛等遗物。60年来,在从化、增城、萝岗、天河、白云、珠海、南沙等地考古发现大量先秦时期的文化遗存,这些物证将广州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至四五千年前。考古发现的大量文化遗存,实证广州市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在从化、增城以及市郊的龙眼洞、飞鹅岭、新市等丘陵地带,陆续发现有远古、上古时代文化遗迹,出土大量印纹陶片和石斧、石锛、石箭镞、石网坠等磨光石器,以及青铜器。出土的秦始皇“十四年属帮”铭文铜戈、秦代烙印“蕃禺”字样漆盒和汉代南越国有“蕃禺”字样铜鼎、“万岁”字样瓦当,以及在近千座汉墓发掘中出土大量陶制仓、囷、水田、牛栏、猪圈、家禽和井灶等模型,稻谷、橄榄、杨梅等果物,显示了秦汉时期农业发展规模。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越式大铁鼎、大型长方形铜烤炉、铜勾鑃等,说明南越文化中农业、手工业、铸造业和文化艺术有相当的发展。历经三国、两晋,到唐宋时期,广州社会文化得到较大发展,现存唐代怀圣塔、南汉铁塔、西村宋窑遗迹、宋代重建的六榕塔都是这一时期文明的见证。明清时期是广州文化的鼎盛时期,又是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现存的明代建筑岭南第一楼、琶洲塔、赤岗塔,清代建筑陈家祠、潘家大屋,以至西式建筑物孙中山大元帅府、石室教堂,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和建筑工艺水平。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在广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分布在南沙区的虎门炮台的部分炮台,现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的三元古庙,是反侵略斗争的重要标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黄埔军校、国民党“一大”遗址、毛泽东同志主办农讲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广州公社旧址、孙中山纪念堂等,海内外扬名。

新中国成立后60年间,在广州共有考古项目数千个,发掘古遗址超过10万平方米,古墓葬逾5000座,出土各类文物数十万件,成为全国八大考古地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是1983年对南越文王墓的发掘,在全国引起轰动。1987年在黄埔夏园乡发掘大型唐代砖室墓。1993年在番禺沙头镇龟岗发现东汉墓群。1995年在广州古城核心区的中山四路北侧发现了南越国宫苑大型石构水池遗迹,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7年在石构水池西南发掘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又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后,在石渠西侧继续发现南越国宫殿基址。2000年在西湖路南侧发掘南越国大型木构水闸遗址。2002年,在北京路发现层层叠压的11层历史路面,其年代包含唐、五代、宋、明和民国五个时期。在唐代的路面下还发现有汉唐时期的文化层以及南越国时期的建筑遗迹。2004年在番禺小谷围岛发掘南汉康陵,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0—2010年,在萝岗、增城、从化等地,配合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大量自商周时期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新中国成立前,广州地区的博物馆只有在越秀山五层楼的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建立了众多博物馆和纪念馆。如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宫博物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起义纪念馆、广东民间工艺馆、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陈列馆、孙中山大元帅府博物馆、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陈树人纪念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1990年代以来,区一级博物馆以及一些民办博物馆兴起,例如设在五仙观的越秀区博物馆、设在邓氏祖祠的海珠区博物馆,设在陈廉仲旧宅的荔湾区博物馆,设在刘氏家庙的天河区博物馆,还有十香园纪念馆,东濠涌博物馆、东平大押博物馆等,形成众星灿烂的局面。(陈泽泓)

文献资料来源:2014年12月   摘自:《广府文化年鉴.2014》

作者: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 广州市广府文化研究中心

索取号:G127.65-54/1

本馆校对:周俊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